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及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情境性。“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现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和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二)问题性。“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启发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陸,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小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四)针对性。作为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五)趣味性。作为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产生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型情境
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二)创设活动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统计图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七年级各班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中,分别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团体总分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教师将该节的教学放人了实际背景中,放人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探究型情境
即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探索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同学还争了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完整的答案:当截面不过顶点时,有10个顶点,15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截面过三个顶点时,有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浓厚,合作交流的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
(四)创设信息型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学习素材,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将圆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
创设信息型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自制教具、课件,多媒体应用等,这是创设信息型情境的前提。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情境性。“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现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和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二)问题性。“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启发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陸,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小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四)针对性。作为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五)趣味性。作为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产生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型情境
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二)创设活动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统计图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七年级各班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中,分别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团体总分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教师将该节的教学放人了实际背景中,放人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探究型情境
即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探索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同学还争了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完整的答案:当截面不过顶点时,有10个顶点,15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截面过三个顶点时,有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浓厚,合作交流的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
(四)创设信息型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学习素材,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将圆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
创设信息型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自制教具、课件,多媒体应用等,这是创设信息型情境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