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般认为,“把”字句排斥动态助词“过”,但不管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把OV过”句式都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首先描写了“把OV过”句式的特点,然后着重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制约该句式出现频率的因素及其成活的条件。
关键词:“把OV过”句式 制约因素 成活条件
一般认为,“把”字句是排斥动态助词“过”的。马真先生(1985)曾经指出:“‘把’字句里的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了’‘着’,但不能带动态助词‘过’。”而王军虎先生(1988)列举了17例动词带动态助词“过”的“把”字句(本文称之为“把OV过”句式),认为“把OV过”句式虽然出现频率很低,但并非没有。他还认为,“把OV过”句式成立的条件是动词前面或后面必须有其他附加成分。马真先生(1999)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把”字句里的动词也不是绝对不能带“过”的。张美兰(2001)还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把OV过”句式的产生和发展,认为这一句式最早产生于宋代,元以后渐多。可见,不管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把OV过”句式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过总体上讲,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把OV过”句式出现的频率都很低。
为什么“把”字句里的动词一般不能带动态助词“过”?在什么条件下也能带“过”?本文拟就马真先生(1999)提出的两个问题,探讨了“把OV过”句式的制约因素及成活条件。
一、“把OV过”句式的特点
(一)“把OV过1”句式的特点
“把OV过1”句式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过1”后加助词“了”,如:
(1)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老舍《火葬》)
(2)李妈妈回来,咱们就说把几家都拜访过了。(《老舍文集》第四卷)
(3)他把这儿的学校都进过了,一个学校也没毕业。(《汉语口语语法》第174页)
第二类是“过1”后接一个承接分句,如:
(4)于是他们就细心的搜检,把原稿一页一页的看过,而后封好,作为自己著书的资料。(《老舍文集》第六卷)
(5)把梨吃过,又谈了些别的话。(《沈从文文集》第三卷)
(6)把戏都表演过,中间坐的那个绿小鬼,向左右微一点头……(《老舍文集》第414页)
(7)把我给你的那本书念过再说。(《沈从文文集》第三卷第156页)
(二)“把OV过2”句式的特点
“把OV过2”句式也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类是“过2”后有其他附加成分,或者带宾语,如:
(8)他们把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老舍文集》第五卷)
或者带补语,如:
(9)他为了学白话信,曾经把《新青年》杂志的通信栏仔细研究过一番。(巴金《家》)
第二类是“过2”后没有任何附加成分,如:
(10)那真能干,就没说把饭做糊过,不干不稀,特解饱。(阿城《棋王》)
(11)我考虑什么问题,从来没有把你抛开过。
(12)她从来没有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过。
(13)你看,他什么时候把事情办利落过?
这些句子在口语中相对比较常见,它们似乎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个句子一般都表示从未有过某种经历的意思,常常要加上“没有”“从未”“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也没有”等词语作状语,有时候还采用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否定;二是VP部分一般都是述补结构。
二、制约“把OV过”句式出现频率的因素
无论在近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把OV过”句式出现的频率都很低,这说明“把OV过”句式受某些因素的限制。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受“把”字句的句式语义及助词“过”自身用法的制约。
(一)对于“把”字句的语义性质,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探讨。沈阳(1996)认为“把”字句性质是“经过某种动作行为的处置、支配或影响,使某个人或某物达到某种结果或状态”;刘一之(1998)用“A把BVP”表示把字句,认为“把”字句的作用是把视点放在B上,对VP的一般要求是能够使B产生变化;张伯江先生(2000)用“A把BVC”表示把字句,认为它的整体意义是:“由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B的,以V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
可见,各家观点虽略有不同,但均认为“把”字句要求谓语“VP”表示一个动程,能够使“把”的宾语产生变化。
助词“着”和“了”,一个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进行,一个表示动作的实现,都符合“把”字句对“VP”部分的语义要求,一般都能用在“把”字句动词之后。而助词“过2”,主要表示动作曾经发生过至少一次,显然重在陈述动作行为以前的状态,不强调动作的“动程”,这与“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不合,必然受到排斥。这就是“把OV过2”句式很少见的主要原因。
(二)“过1”表示动作完成,应该是符合“把”字句的语义要求的,但为什么仍少见于“把”字句中呢?“把OV过1”句少见的原因,并非是由于把字句排斥“过1”,而是由于“过1”本身在现代汉语中要受很多条件制约。
一般认为,“过2”是在“过1”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而成的。“过2”形成后,虽然“过1”仍旧在使用,但其使用频率远不及“过2”,而且受许多条件限制。而“过2”由于使用频率高,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它所受到的限制必然较少,可单独出现于句中、句尾而不用附加任何成分,如:
(14)a.武汉我去过。b.我去过武汉。
“过2”在现代汉语中是无标记的,人们倾向于把大多数助词“过”理解为“过2”。相对而言,“过1”在现代汉语中是有标记的,主要受以下两个条件限制。
一是必须与表“实现”的助词“了”(记作“了1”)同现,如:
(15)a.我吃过1饭了。b.我吃过2饭。
去掉例(15)a中的“了”,人们就会将句中的“过”理解为“过2”。
二是“过1”后面需要一个承接分句,如:
(16)a.我吃过1饭再去。b.我吃过2饭。
去掉例(16)a中的承接分句“再去”,则句中的“过”就只能理解为“过2”。
再者,“过1”在语法功能上还与“了1”部分重合,如:
(17)a.我吃过饭了。b.我吃了饭了。
(18)a.我吃过饭再去。b.我吃了饭再去。
例(17)、(18)中的两个句子在语义上基本是等值的,而在表达“结束、实现”这样的语法意义时,人们倾向于用更典型的“了1”来表示,这样“过1”的使用又进一步受到了制约。反映在“把”字句中,“过1”仍要受到上述条件的限制,因此“把OV过1”句出现的频率自然也就很低了。
三、“把OV过”句式成活的条件
(一)“把”字句不排斥“过1”,所以“把OV过1”句的成活条件与“过1”在非“把”字句中受到的限制条件基本一致,即“过1”或者与“了1”同现,或者紧接一个承接分句。上文已经论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二)“过2”既然与“把”字句的句式语义相排斥,但又为什么又能出现在“把”字句中呢?
范开泰(1985)与温锁林(2000)认为“把”字句中的“把”把原来的宾语提到动词前,是前移非焦点成分,使动词的补语处在句末构成末焦点。方梅(1995)也认为“把”的作用在于将旧信息放到动词前,把句末位置让给带有新信息的词项。所以不妨这样说,从语用角度看,“把”字句是把选定对象作为旧信息放在动词前面,把新信息(即“把”字句的VP部分传达出的使宾语发生变化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动程信息”)作为尾焦点放在句末位置,从而表达出“把”字句特有的处置义。
“把OV过2”句中如果句末没有其他附加成分,则由句式中的“过2”充当尾焦点,而“过2”并不能表达出“把”字句成立所需要的动程信息,所以一般不能成活。当“过2”后附加动量补语充当尾焦点补充说明动作变化的数量时,也能传达出动程信息,这时带动量补语的“把OV过2”句也能成立,如例(9)。当“过2”后附加动词的宾语时,与动词前的对象相对照,也能起到传达动程信息的作用,这时整个句子也可以成活,如例(8)。
可见,在“把OV过2”句式中,“过2”后如果附加表动程信息的尾焦点(如动量补语、宾语)就能成活,这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第一类“把OV过2”成活的条件。不过,附加宾语、动量补语的“把OV过2”句式,传达出的动程信息较弱,人们对这类句子的接受程度在可与不可之间,所以这类例子也极少见。
前面说过,“把OV过2”句如果句末没有其他附加成分,“过2”不能表达出“把”字句成立所需要的动程信息,一般不能成活。那么,为什么上述第二类“把OV过2”句式还能成活呢?这其实是句子表“经历义”还是表“处置义”之间竞争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因为句子主体结构是“把”字结构,句子的语义重心是处置义,要求句子的尾焦点也表达出动程信息与之相应。而当“过2”处于句子的尾焦点位置时,与句子主体结构的处置义发生冲突,句子便不能成活。这时,句子要想成活就必须强化句子的经历意,削弱句子的处置意。所以,当我们给句子加上“从未”“没有”“曾经”等词语或者跟“没有”基本等值的反问标记(往往与“什么时候”等配合使用)的时候,由于这些词语或标记能加强句子表达曾经有过或者没有过某种经历之意,突出了焦点“过”,也就削弱了句子的处置意味。而且,这些词语、标记,甚至“过2”自身在句子中也往往重读,能起到进一步强化经历意的作用,这样就化解了“把”字句与“过2”在语义上的矛盾。这时候,句子语义的主次地位发生变化,整个句子的语义重心不再表示处置,而是表示这种处置曾经有或者没有过。试比较:
(19)a.*我把饭煮糊过。
b.我曾经把饭煮糊过。
c.我从未把饭煮糊过。
d.我没有把饭煮糊过。
e.我什么时候把饭煮糊过?
此外,句中的“把”字结构在语义上依然要求VP部分有能传达动程信息的附加成分,因此这类句子的VP部分一般都保持述补结构。
四、结语
“把”字句由于其句式语义的要求,一般排斥“过2”,所以“把OV过2”句式不多见。虽然“把”字句并不排斥“过1”,但由于“过1”自身的使用要受到许多限制,很少出现在“把”字句中,所以“把OV过1”句式也不多见。正是上述两个因素制约了“把OV过”句式出现的频率。“把OV过1”成活的条件是:“过1”或者与“了1”同现,或者紧接一个承接分句。“把OV过2”成活的条件是:“过2”后附加表动程信息的尾焦点,如动量补语、宾语;“过2”后如果没有附加成分,必须给句子加上表示曾经或从未有过某种经历的词语或反问标记,以强化句子的经历意,削弱句子的处置意。
注释:
①例1-10引自王军虎《动词带“过”的“把”字句》,《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
②例11-13引自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308页。
③“过2”后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把OV过2”句式的特点借鉴了马真先生的描述,参看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308页。
参考文献:
[1]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J].中国语文,1985,(6).
[2]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3]刘一之.把字句的语用、语法限制及语义解释[A].语法研究与探索(十)[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马真.关于虚词的研究[A].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沈阳.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J].中国语文,1997,(6).
[8]王军虎.动词带“过”的“把”字句[J].中国语文,1988,(5).
[9]温锁林,雒自清.疑问焦点与否定焦点[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5).
[10]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1).
[11]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王世群,南京审计学院对外汉语系)
关键词:“把OV过”句式 制约因素 成活条件
一般认为,“把”字句是排斥动态助词“过”的。马真先生(1985)曾经指出:“‘把’字句里的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了’‘着’,但不能带动态助词‘过’。”而王军虎先生(1988)列举了17例动词带动态助词“过”的“把”字句(本文称之为“把OV过”句式),认为“把OV过”句式虽然出现频率很低,但并非没有。他还认为,“把OV过”句式成立的条件是动词前面或后面必须有其他附加成分。马真先生(1999)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把”字句里的动词也不是绝对不能带“过”的。张美兰(2001)还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把OV过”句式的产生和发展,认为这一句式最早产生于宋代,元以后渐多。可见,不管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把OV过”句式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过总体上讲,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把OV过”句式出现的频率都很低。
为什么“把”字句里的动词一般不能带动态助词“过”?在什么条件下也能带“过”?本文拟就马真先生(1999)提出的两个问题,探讨了“把OV过”句式的制约因素及成活条件。
一、“把OV过”句式的特点
(一)“把OV过1”句式的特点
“把OV过1”句式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过1”后加助词“了”,如:
(1)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老舍《火葬》)
(2)李妈妈回来,咱们就说把几家都拜访过了。(《老舍文集》第四卷)
(3)他把这儿的学校都进过了,一个学校也没毕业。(《汉语口语语法》第174页)
第二类是“过1”后接一个承接分句,如:
(4)于是他们就细心的搜检,把原稿一页一页的看过,而后封好,作为自己著书的资料。(《老舍文集》第六卷)
(5)把梨吃过,又谈了些别的话。(《沈从文文集》第三卷)
(6)把戏都表演过,中间坐的那个绿小鬼,向左右微一点头……(《老舍文集》第414页)
(7)把我给你的那本书念过再说。(《沈从文文集》第三卷第156页)
(二)“把OV过2”句式的特点
“把OV过2”句式也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类是“过2”后有其他附加成分,或者带宾语,如:
(8)他们把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老舍文集》第五卷)
或者带补语,如:
(9)他为了学白话信,曾经把《新青年》杂志的通信栏仔细研究过一番。(巴金《家》)
第二类是“过2”后没有任何附加成分,如:
(10)那真能干,就没说把饭做糊过,不干不稀,特解饱。(阿城《棋王》)
(11)我考虑什么问题,从来没有把你抛开过。
(12)她从来没有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过。
(13)你看,他什么时候把事情办利落过?
这些句子在口语中相对比较常见,它们似乎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个句子一般都表示从未有过某种经历的意思,常常要加上“没有”“从未”“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也没有”等词语作状语,有时候还采用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否定;二是VP部分一般都是述补结构。
二、制约“把OV过”句式出现频率的因素
无论在近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把OV过”句式出现的频率都很低,这说明“把OV过”句式受某些因素的限制。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受“把”字句的句式语义及助词“过”自身用法的制约。
(一)对于“把”字句的语义性质,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探讨。沈阳(1996)认为“把”字句性质是“经过某种动作行为的处置、支配或影响,使某个人或某物达到某种结果或状态”;刘一之(1998)用“A把BVP”表示把字句,认为“把”字句的作用是把视点放在B上,对VP的一般要求是能够使B产生变化;张伯江先生(2000)用“A把BVC”表示把字句,认为它的整体意义是:“由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B的,以V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
可见,各家观点虽略有不同,但均认为“把”字句要求谓语“VP”表示一个动程,能够使“把”的宾语产生变化。
助词“着”和“了”,一个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进行,一个表示动作的实现,都符合“把”字句对“VP”部分的语义要求,一般都能用在“把”字句动词之后。而助词“过2”,主要表示动作曾经发生过至少一次,显然重在陈述动作行为以前的状态,不强调动作的“动程”,这与“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不合,必然受到排斥。这就是“把OV过2”句式很少见的主要原因。
(二)“过1”表示动作完成,应该是符合“把”字句的语义要求的,但为什么仍少见于“把”字句中呢?“把OV过1”句少见的原因,并非是由于把字句排斥“过1”,而是由于“过1”本身在现代汉语中要受很多条件制约。
一般认为,“过2”是在“过1”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而成的。“过2”形成后,虽然“过1”仍旧在使用,但其使用频率远不及“过2”,而且受许多条件限制。而“过2”由于使用频率高,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它所受到的限制必然较少,可单独出现于句中、句尾而不用附加任何成分,如:
(14)a.武汉我去过。b.我去过武汉。
“过2”在现代汉语中是无标记的,人们倾向于把大多数助词“过”理解为“过2”。相对而言,“过1”在现代汉语中是有标记的,主要受以下两个条件限制。
一是必须与表“实现”的助词“了”(记作“了1”)同现,如:
(15)a.我吃过1饭了。b.我吃过2饭。
去掉例(15)a中的“了”,人们就会将句中的“过”理解为“过2”。
二是“过1”后面需要一个承接分句,如:
(16)a.我吃过1饭再去。b.我吃过2饭。
去掉例(16)a中的承接分句“再去”,则句中的“过”就只能理解为“过2”。
再者,“过1”在语法功能上还与“了1”部分重合,如:
(17)a.我吃过饭了。b.我吃了饭了。
(18)a.我吃过饭再去。b.我吃了饭再去。
例(17)、(18)中的两个句子在语义上基本是等值的,而在表达“结束、实现”这样的语法意义时,人们倾向于用更典型的“了1”来表示,这样“过1”的使用又进一步受到了制约。反映在“把”字句中,“过1”仍要受到上述条件的限制,因此“把OV过1”句出现的频率自然也就很低了。
三、“把OV过”句式成活的条件
(一)“把”字句不排斥“过1”,所以“把OV过1”句的成活条件与“过1”在非“把”字句中受到的限制条件基本一致,即“过1”或者与“了1”同现,或者紧接一个承接分句。上文已经论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二)“过2”既然与“把”字句的句式语义相排斥,但又为什么又能出现在“把”字句中呢?
范开泰(1985)与温锁林(2000)认为“把”字句中的“把”把原来的宾语提到动词前,是前移非焦点成分,使动词的补语处在句末构成末焦点。方梅(1995)也认为“把”的作用在于将旧信息放到动词前,把句末位置让给带有新信息的词项。所以不妨这样说,从语用角度看,“把”字句是把选定对象作为旧信息放在动词前面,把新信息(即“把”字句的VP部分传达出的使宾语发生变化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动程信息”)作为尾焦点放在句末位置,从而表达出“把”字句特有的处置义。
“把OV过2”句中如果句末没有其他附加成分,则由句式中的“过2”充当尾焦点,而“过2”并不能表达出“把”字句成立所需要的动程信息,所以一般不能成活。当“过2”后附加动量补语充当尾焦点补充说明动作变化的数量时,也能传达出动程信息,这时带动量补语的“把OV过2”句也能成立,如例(9)。当“过2”后附加动词的宾语时,与动词前的对象相对照,也能起到传达动程信息的作用,这时整个句子也可以成活,如例(8)。
可见,在“把OV过2”句式中,“过2”后如果附加表动程信息的尾焦点(如动量补语、宾语)就能成活,这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第一类“把OV过2”成活的条件。不过,附加宾语、动量补语的“把OV过2”句式,传达出的动程信息较弱,人们对这类句子的接受程度在可与不可之间,所以这类例子也极少见。
前面说过,“把OV过2”句如果句末没有其他附加成分,“过2”不能表达出“把”字句成立所需要的动程信息,一般不能成活。那么,为什么上述第二类“把OV过2”句式还能成活呢?这其实是句子表“经历义”还是表“处置义”之间竞争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因为句子主体结构是“把”字结构,句子的语义重心是处置义,要求句子的尾焦点也表达出动程信息与之相应。而当“过2”处于句子的尾焦点位置时,与句子主体结构的处置义发生冲突,句子便不能成活。这时,句子要想成活就必须强化句子的经历意,削弱句子的处置意。所以,当我们给句子加上“从未”“没有”“曾经”等词语或者跟“没有”基本等值的反问标记(往往与“什么时候”等配合使用)的时候,由于这些词语或标记能加强句子表达曾经有过或者没有过某种经历之意,突出了焦点“过”,也就削弱了句子的处置意味。而且,这些词语、标记,甚至“过2”自身在句子中也往往重读,能起到进一步强化经历意的作用,这样就化解了“把”字句与“过2”在语义上的矛盾。这时候,句子语义的主次地位发生变化,整个句子的语义重心不再表示处置,而是表示这种处置曾经有或者没有过。试比较:
(19)a.*我把饭煮糊过。
b.我曾经把饭煮糊过。
c.我从未把饭煮糊过。
d.我没有把饭煮糊过。
e.我什么时候把饭煮糊过?
此外,句中的“把”字结构在语义上依然要求VP部分有能传达动程信息的附加成分,因此这类句子的VP部分一般都保持述补结构。
四、结语
“把”字句由于其句式语义的要求,一般排斥“过2”,所以“把OV过2”句式不多见。虽然“把”字句并不排斥“过1”,但由于“过1”自身的使用要受到许多限制,很少出现在“把”字句中,所以“把OV过1”句式也不多见。正是上述两个因素制约了“把OV过”句式出现的频率。“把OV过1”成活的条件是:“过1”或者与“了1”同现,或者紧接一个承接分句。“把OV过2”成活的条件是:“过2”后附加表动程信息的尾焦点,如动量补语、宾语;“过2”后如果没有附加成分,必须给句子加上表示曾经或从未有过某种经历的词语或反问标记,以强化句子的经历意,削弱句子的处置意。
注释:
①例1-10引自王军虎《动词带“过”的“把”字句》,《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
②例11-13引自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308页。
③“过2”后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把OV过2”句式的特点借鉴了马真先生的描述,参看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308页。
参考文献:
[1]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J].中国语文,1985,(6).
[2]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3]刘一之.把字句的语用、语法限制及语义解释[A].语法研究与探索(十)[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马真.关于虚词的研究[A].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沈阳.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J].中国语文,1997,(6).
[8]王军虎.动词带“过”的“把”字句[J].中国语文,1988,(5).
[9]温锁林,雒自清.疑问焦点与否定焦点[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5).
[10]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1).
[11]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王世群,南京审计学院对外汉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