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OV过”句式的制约因素及成活条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般认为,“把”字句排斥动态助词“过”,但不管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把OV过”句式都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首先描写了“把OV过”句式的特点,然后着重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制约该句式出现频率的因素及其成活的条件。
  关键词:“把OV过”句式 制约因素 成活条件
  
  一般认为,“把”字句是排斥动态助词“过”的。马真先生(1985)曾经指出:“‘把’字句里的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了’‘着’,但不能带动态助词‘过’。”而王军虎先生(1988)列举了17例动词带动态助词“过”的“把”字句(本文称之为“把OV过”句式),认为“把OV过”句式虽然出现频率很低,但并非没有。他还认为,“把OV过”句式成立的条件是动词前面或后面必须有其他附加成分。马真先生(1999)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把”字句里的动词也不是绝对不能带“过”的。张美兰(2001)还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把OV过”句式的产生和发展,认为这一句式最早产生于宋代,元以后渐多。可见,不管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把OV过”句式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过总体上讲,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把OV过”句式出现的频率都很低。
  为什么“把”字句里的动词一般不能带动态助词“过”?在什么条件下也能带“过”?本文拟就马真先生(1999)提出的两个问题,探讨了“把OV过”句式的制约因素及成活条件。
  
  一、“把OV过”句式的特点
  
  (一)“把OV过1”句式的特点
  “把OV过1”句式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过1”后加助词“了”,如:
  (1)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老舍《火葬》)
  (2)李妈妈回来,咱们就说把几家都拜访过了。(《老舍文集》第四卷)
  (3)他把这儿的学校都进过了,一个学校也没毕业。(《汉语口语语法》第174页)
  第二类是“过1”后接一个承接分句,如:
  (4)于是他们就细心的搜检,把原稿一页一页的看过,而后封好,作为自己著书的资料。(《老舍文集》第六卷)
  (5)把梨吃过,又谈了些别的话。(《沈从文文集》第三卷)
  (6)把戏都表演过,中间坐的那个绿小鬼,向左右微一点头……(《老舍文集》第414页)
  (7)把我给你的那本书念过再说。(《沈从文文集》第三卷第156页)
  (二)“把OV过2”句式的特点
  “把OV过2”句式也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类是“过2”后有其他附加成分,或者带宾语,如:
  (8)他们把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老舍文集》第五卷)
  或者带补语,如:
  (9)他为了学白话信,曾经把《新青年》杂志的通信栏仔细研究过一番。(巴金《家》)
  第二类是“过2”后没有任何附加成分,如:
  (10)那真能干,就没说把饭做糊过,不干不稀,特解饱。(阿城《棋王》)
  (11)我考虑什么问题,从来没有把你抛开过。
  (12)她从来没有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过。
  (13)你看,他什么时候把事情办利落过?
  这些句子在口语中相对比较常见,它们似乎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个句子一般都表示从未有过某种经历的意思,常常要加上“没有”“从未”“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也没有”等词语作状语,有时候还采用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否定;二是VP部分一般都是述补结构。
  
  二、制约“把OV过”句式出现频率的因素
  
  无论在近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把OV过”句式出现的频率都很低,这说明“把OV过”句式受某些因素的限制。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受“把”字句的句式语义及助词“过”自身用法的制约。
  (一)对于“把”字句的语义性质,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探讨。沈阳(1996)认为“把”字句性质是“经过某种动作行为的处置、支配或影响,使某个人或某物达到某种结果或状态”;刘一之(1998)用“A把BVP”表示把字句,认为“把”字句的作用是把视点放在B上,对VP的一般要求是能够使B产生变化;张伯江先生(2000)用“A把BVC”表示把字句,认为它的整体意义是:“由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B的,以V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
  可见,各家观点虽略有不同,但均认为“把”字句要求谓语“VP”表示一个动程,能够使“把”的宾语产生变化。
  助词“着”和“了”,一个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进行,一个表示动作的实现,都符合“把”字句对“VP”部分的语义要求,一般都能用在“把”字句动词之后。而助词“过2”,主要表示动作曾经发生过至少一次,显然重在陈述动作行为以前的状态,不强调动作的“动程”,这与“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不合,必然受到排斥。这就是“把OV过2”句式很少见的主要原因。
  (二)“过1”表示动作完成,应该是符合“把”字句的语义要求的,但为什么仍少见于“把”字句中呢?“把OV过1”句少见的原因,并非是由于把字句排斥“过1”,而是由于“过1”本身在现代汉语中要受很多条件制约。
  一般认为,“过2”是在“过1”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而成的。“过2”形成后,虽然“过1”仍旧在使用,但其使用频率远不及“过2”,而且受许多条件限制。而“过2”由于使用频率高,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它所受到的限制必然较少,可单独出现于句中、句尾而不用附加任何成分,如:
  (14)a.武汉我去过。b.我去过武汉。
  “过2”在现代汉语中是无标记的,人们倾向于把大多数助词“过”理解为“过2”。相对而言,“过1”在现代汉语中是有标记的,主要受以下两个条件限制。
  一是必须与表“实现”的助词“了”(记作“了1”)同现,如:
  (15)a.我吃过1饭了。b.我吃过2饭。
  去掉例(15)a中的“了”,人们就会将句中的“过”理解为“过2”。
  二是“过1”后面需要一个承接分句,如:
  (16)a.我吃过1饭再去。b.我吃过2饭。
  去掉例(16)a中的承接分句“再去”,则句中的“过”就只能理解为“过2”。
  再者,“过1”在语法功能上还与“了1”部分重合,如:
  (17)a.我吃过饭了。b.我吃了饭了。
  (18)a.我吃过饭再去。b.我吃了饭再去。
  例(17)、(18)中的两个句子在语义上基本是等值的,而在表达“结束、实现”这样的语法意义时,人们倾向于用更典型的“了1”来表示,这样“过1”的使用又进一步受到了制约。反映在“把”字句中,“过1”仍要受到上述条件的限制,因此“把OV过1”句出现的频率自然也就很低了。
  
  三、“把OV过”句式成活的条件
  
  (一)“把”字句不排斥“过1”,所以“把OV过1”句的成活条件与“过1”在非“把”字句中受到的限制条件基本一致,即“过1”或者与“了1”同现,或者紧接一个承接分句。上文已经论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二)“过2”既然与“把”字句的句式语义相排斥,但又为什么又能出现在“把”字句中呢?
  范开泰(1985)与温锁林(2000)认为“把”字句中的“把”把原来的宾语提到动词前,是前移非焦点成分,使动词的补语处在句末构成末焦点。方梅(1995)也认为“把”的作用在于将旧信息放到动词前,把句末位置让给带有新信息的词项。所以不妨这样说,从语用角度看,“把”字句是把选定对象作为旧信息放在动词前面,把新信息(即“把”字句的VP部分传达出的使宾语发生变化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动程信息”)作为尾焦点放在句末位置,从而表达出“把”字句特有的处置义。
  “把OV过2”句中如果句末没有其他附加成分,则由句式中的“过2”充当尾焦点,而“过2”并不能表达出“把”字句成立所需要的动程信息,所以一般不能成活。当“过2”后附加动量补语充当尾焦点补充说明动作变化的数量时,也能传达出动程信息,这时带动量补语的“把OV过2”句也能成立,如例(9)。当“过2”后附加动词的宾语时,与动词前的对象相对照,也能起到传达动程信息的作用,这时整个句子也可以成活,如例(8)。
  可见,在“把OV过2”句式中,“过2”后如果附加表动程信息的尾焦点(如动量补语、宾语)就能成活,这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第一类“把OV过2”成活的条件。不过,附加宾语、动量补语的“把OV过2”句式,传达出的动程信息较弱,人们对这类句子的接受程度在可与不可之间,所以这类例子也极少见。
  前面说过,“把OV过2”句如果句末没有其他附加成分,“过2”不能表达出“把”字句成立所需要的动程信息,一般不能成活。那么,为什么上述第二类“把OV过2”句式还能成活呢?这其实是句子表“经历义”还是表“处置义”之间竞争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因为句子主体结构是“把”字结构,句子的语义重心是处置义,要求句子的尾焦点也表达出动程信息与之相应。而当“过2”处于句子的尾焦点位置时,与句子主体结构的处置义发生冲突,句子便不能成活。这时,句子要想成活就必须强化句子的经历意,削弱句子的处置意。所以,当我们给句子加上“从未”“没有”“曾经”等词语或者跟“没有”基本等值的反问标记(往往与“什么时候”等配合使用)的时候,由于这些词语或标记能加强句子表达曾经有过或者没有过某种经历之意,突出了焦点“过”,也就削弱了句子的处置意味。而且,这些词语、标记,甚至“过2”自身在句子中也往往重读,能起到进一步强化经历意的作用,这样就化解了“把”字句与“过2”在语义上的矛盾。这时候,句子语义的主次地位发生变化,整个句子的语义重心不再表示处置,而是表示这种处置曾经有或者没有过。试比较:
  (19)a.*我把饭煮糊过。
  b.我曾经把饭煮糊过。
  c.我从未把饭煮糊过。
  d.我没有把饭煮糊过。
  e.我什么时候把饭煮糊过?
  此外,句中的“把”字结构在语义上依然要求VP部分有能传达动程信息的附加成分,因此这类句子的VP部分一般都保持述补结构。
  
  四、结语
  “把”字句由于其句式语义的要求,一般排斥“过2”,所以“把OV过2”句式不多见。虽然“把”字句并不排斥“过1”,但由于“过1”自身的使用要受到许多限制,很少出现在“把”字句中,所以“把OV过1”句式也不多见。正是上述两个因素制约了“把OV过”句式出现的频率。“把OV过1”成活的条件是:“过1”或者与“了1”同现,或者紧接一个承接分句。“把OV过2”成活的条件是:“过2”后附加表动程信息的尾焦点,如动量补语、宾语;“过2”后如果没有附加成分,必须给句子加上表示曾经或从未有过某种经历的词语或反问标记,以强化句子的经历意,削弱句子的处置意。
  
  注释:
  ①例1-10引自王军虎《动词带“过”的“把”字句》,《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
  ②例11-13引自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308页。
  ③“过2”后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把OV过2”句式的特点借鉴了马真先生的描述,参看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308页。
  
  参考文献:
  [1]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J].中国语文,1985,(6).
  [2]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3]刘一之.把字句的语用、语法限制及语义解释[A].语法研究与探索(十)[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马真.关于虚词的研究[A].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沈阳.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J].中国语文,1997,(6).
  [8]王军虎.动词带“过”的“把”字句[J].中国语文,1988,(5).
  [9]温锁林,雒自清.疑问焦点与否定焦点[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5).
  [10]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1).
  [11]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王世群,南京审计学院对外汉语系)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语词和主题等不同的层面上讨论了喜剧小品文本在语词之间、主题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利用,并着重揭示了这些因素是如何激活文本的内在生成机制。旨在通过对喜剧小品中互文“狂欢”实践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全面地反映其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关键词:互文性 狂欢 喜剧小品    一、前言    互文性是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最早由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提出,她认为,“语词/文本是众多语词/文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亲属称谓语也不例外。本文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主要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英汉亲属称谓语之差异对于交际的要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英汉两种语言都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在称谓方面都蕴含着浓浓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必须在文化教学和交际时注重这一点。  关键词:英语 汉语 亲属 称谓语 差异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和运用外语
期刊
摘要:新闻评论的标题一般要求传达意见性信息,虚题较多,容易陷入格式化、呆板单调的窠臼;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可以使庄重严肃的新闻评论标题焕发出生动的光彩。本文以《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的评论标题为例,探讨新闻评论标题的辞格艺术。  关键词:评论标题 辞格 《人民论坛》 《人民时评》    一、前言    “看文先看题”是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对新闻评论的阅读也是如此。一个好的新闻评论标题往往可以吸引
期刊
摘要: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英汉语言中都存在很多话语标记,它们发挥着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比较了位于句首的英汉话语标记“so”与“那”,功能的异同:它们都可以作为推导标记、提示标记、延缓标记、话题标记;不同的是“so”可以单独使用,用作态度标示语。  关键词:话语标记 语用功能 “so” “那”    一、引言    话语标记语是目前语用学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粤语方言词汇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写作的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建议规范。一、恰当使用已被接受为民族共同语的方言词汇;二、有条件地使用在一定领域内已被接受,而尚未成为汉语标准词汇的粤语;三、限制使用方言俚语写作。  关键词:粤语词汇 民族共同语 写作 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粤方言词汇凭借珠三角经济开放、观念更新、科技引进等先行一步的优势,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轭式搭配检验概念合成理论的解释力,并在对其四空间模型进行补充、修正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轭式搭配的心理空间模型。新构建的轭式搭配心理空间模型包含输入空间、矛盾空间、调节空间、匹配空间、合成空间,主张概念合成过程受制于语境制约、认识相似性、抽象思维和矛盾统一规律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 轭式搭配 心理空间模型    一、引言  语言意义存在于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与现实相
期刊
摘要:中国韵书的产生始于六朝,韵书的产生与反切的出现和四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韵书是分韵编排的字典,其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和晋人吕静的《韵集》,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 应当是中国最早的韵书。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说它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书史上极
期刊
摘 要:语言具有社会性,在使用中总会附加上一些社会特征,譬如:性别,职业,阶层,时代等等。这种身份上的语言差异就叫角色语言。日本的“角色语言”和王德春先生等汉语学者所说的角色语言有所不同。本文旨在通过介绍日语“角色语言”这个概念来考察汉语电视剧里的角色与方言的关系,并且做了方言与角色语言态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汉语角色语言”在人物与各地方言的结合中逐渐形成。  关键词:角色语言 方言电视剧 电视
期刊
摘 要:趋向动词是极易虚化的词,语法化的顺序和习得的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从语义关联的角度对“来”的语法化轨迹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构拟了“来”的习得顺序,并对“来”及其相关语言点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来” 语法化 语义关联 习得顺序    一、引言    “语法化”一般被定义为一个词语或若干个词语成为语法语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些词语的配置和功能都被改变了[1]。汉语中的许多
期刊
摘 要:在“V着”类处所主语句中V与其补语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互动关系,结果导致句子格式可以分化成L1和L2两式。但V在语义上要受制于整个格式的识解需要,在去时间化或轻动词化的程度上体现出不一而足的梯度特征(静—静/动—动),因此句式在与其他异类共同演绎概念者的不同识解方式时其自身内部也被投射上识解方式的连续统。  关键词:“V着”类处所主语句 识解方式 轻动词化 梯度特征    汉语中存在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