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时期是有清一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巅峰,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臣子,董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是历经两朝的重臣,也是书画传世的名家。
一、出身官家的才子
董诰,字雅伦,号蔗林,是尚书董邦达的长子。董邦达因善画而受到乾隆帝赏识,董诰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为满腹才华的学子,他没有依靠父亲的荫封,而是通过科举成功入仕。
董诰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举,得一甲第三名,即探花,但因董诰是官员之子,乾隆帝便将他改为二甲第一名,并在“朝考”中将其选为庶吉士。董诰在三年任期内预修国史、三通、皇朝礼器图等,三年之后散馆,被授予翰林编修之职。乾隆三十三年(1768),其父董邦达离世,董诰去官丁忧,丁忧结束后入直南书房。乾隆帝喜好诗书,十分赏识董邦达,董诰继承家学,擅长书画,又因奉职恪勤深受乾隆帝眷注。
乾隆三十七年(1772),董诰升迁为翰林院侍读,任日讲起居注官,随侍乾隆帝左右,一年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成为翰林院中的高级官员。清代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而此时的董诰已经为他走向中枢权力机关做好了准备。乾隆三十九年(1774),董诰奉命做江南乡试正考官,替皇帝考察学子,这是皇帝对董诰学问和品行的看重。在这一年,董诰任职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仕途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乾隆四十年(1775)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董诰担任了工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之职。
乾隆四十一年(1776),董诰任四库馆副总裁,接办《四库全书荃要》,兼任武英殿总裁。清代史无专官,总裁官由皇帝钦定,其他的人员则由总裁官提名给皇帝,能任史籍编纂的总裁官是很不一般的,不仅代表了皇帝对其学问和能力的认可,更代表了皇帝对其的信任。此后,董诰主持了多部史籍的编纂工作,例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刻御制石经,董诰任副总裁;乾隆六十年(1793),董诰任国史馆副总裁;嘉庆四年(1799)担任实录馆总裁、国史馆总裁等。
二、入直军机40年的重臣
乾隆四十四年(1779),董诰进入军机处,走进了权力的中枢。乾隆四十九年(1784),平定甘肅回民起义后,乾隆帝认为董诰“勤劳懋著”,给予议叙。议叙是清朝文官的行政奖励制度,董诰此后多次得到议叙的奖励。
乾隆五十二年(1787),董诰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升任户部尚书。平定台湾后论功行赏,乾隆帝认为董诰等人“夙夜宣勤”,交部议叙,并将其列在二十功臣内,画像陈列于紫光阁,这是一项极大的荣誉。乾隆帝对功臣像的绘制工作十分重视,亲自指定画师,对官服的花纹、着色都有严格的规定。乾隆帝还亲写赞词:“旧例军务,多用清文;兹或用汉,绿营海滨。治以马上,亦颇效勤。堪同福将,阁表书勋。”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平定廓尔喀后,董诰作为户部尚书负责粮草调拨以及凯旋后的清算事务,位列十五功臣内,画像再次入紫光阁,皇帝赞他:“儒雅搢绅,本不识兵。枢机久参,习以尽诚。地官掌赋,度支是司。军储万里,调拨合宜。”董诰画像两度入紫光阁,可见其功劳,亦可见圣眷。
嘉庆元年(1796),董诰任东阁大学士,总管礼部,兼管户部,是名副其实的朝中大员。嘉庆二年(1797),董诰生母去世,皇帝特赏其用“陀罗经被”,并派遣御前侍卫额附丰绅殷德带领侍卫前去祭奠。本来董诰应该丁忧三年,但因此时刑部尚书缺出,无人办理秋审,皇帝谕旨让其代理刑部尚书,处理秋审和军营之事。
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董诰被任命总理乾隆帝的丧仪,又担任实录馆总裁,为高宗编写实录。同年,董诰服阕任文华殿大学士,地位相当于宰相,并兼任刑部尚书。嘉庆十四年(1809),嘉庆帝50大寿,恰逢董诰70岁生日,于是御赐“赞枢锡庆”匾额,又有御诗:“久任枢廷政教宣,两朝知遇一身肩。圣人早鉴才猷傅,硕彦今资辅弼贤。大衍岁逢古稀记,期颐瑞合入旬年。浙江二老同黄阁,寿算绵长福履延。”这首诗不仅大加赞赏董诰的才能,还表达了希望董诰寿长福延的愿望。
嘉庆十八年(1813),北方发生了天理教之乱,一些天理教徒联络宫中太监冲进皇宫。当时的董诰跟随嘉庆帝到东陵祭祖,在回程途中突然接到关于此事的报告。有人建议等大军来后再回京城,但董诰认为此事仅为骚乱,待圣驾入京,那些造反之人肯定已被抓获。嘉庆帝听从了董诰的建议,一行人继续行进,人心平定。事后,嘉庆帝想全面镇压信教者,董诰认为,烧香祈福是百姓常有的行为,只有那些跟随谋反的人不可宽恕。平乱后,董诰因功被评优叙,其儿子董淳恩荫为郎中。
嘉庆二十年(1815),董诰因病请求退休,嘉庆帝允其休息,但请他继续任职。三年后,董诰病重,再次请求退休,嘉庆帝让他以太子太保、大学士的身份致仕,仍可领全额俸禄。这年十月,董诰病情加重,嘉庆帝特派御前侍卫和御医前去探望。后来,董诰病故,终年79岁,谥号“文恭”,追封为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嘉庆帝先派了定亲王前去祭奠,后亲自去祭奠,并作诗以示哀悼,赏2000两银子治丧,在他家乡建董公祠,还让其子董淳服阕后补四品官缺。
三、久任枢廷,两朝知遇
回顾董诰的一生,应是封建时代的学子极为向往的一生,科举高中进士,从翰林入内阁,最后成为殿阁大学士之首——文华殿大学士,图像两次入紫光阁,死后入祀贤良祠。董诰为官数十载,深受皇帝重用,位极人臣,不仅在政治上有实绩,更得两代君王知遇,君臣相得。嘉庆皇帝写给董诰的诗句“久任枢廷政教宣,两朝知遇一身肩”不仅概括了董诰的一生,更写出了君臣之情。
乾隆帝极为赞赏董诰,重用他且不吝赏赐;董诰也以忠心回报,君臣之情让人动容。董诰初入仕时,虽未参与“翰詹大考”,但乾隆帝仍给他特加一级,入直南书房,后一路高升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之后登阁拜相。乾隆帝与董诰有一段代笔佳话,在《快雪时晴帖》中为乾隆帝代写御制诗,此处“代写”与一般的“代写”含义不同,应是“代为书写”的意思,乾隆帝当时八十三岁,“艰于细书,命董诰代写,亦佳话也!”乾隆帝对董诰有知遇之恩,董诰在乾隆帝驾崩后为其主持丧仪,为高宗的灵位点神主,主持编纂《高宗实录》,成全了这一段君臣之义。
嘉庆朝和珅死后,董诰的仕途真正走向巅峰,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直到去世,足有18年,而文华殿大学士在有清一代只有十几位,是真正的位极人臣。嘉庆帝对董诰十分倚重,对他的赏赐也很多,除了他本人还惠及其父其子:其父董邦达入祀贤良祠;其长子董淇为郎中,长子去世后又恩荫次子董淳。董诰死后,嘉庆帝让他入祀贤良祠,拨重金治丧,还亲往悼念,并写下悼亡诗表达自己的哀思:“世笃忠贞清节坚,先皇恩眷倍寅虔。骑箕仙苑九秋杪,染翰枢廷四十年。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亲临邸第椒浆奠,哀挽荩臣考泽宣。”能得这样的待遇,不仅说明了董诰的政治地位如此之高,也写出了嘉庆帝与董诰的君臣之情。
四、结语
董诰才华横溢,入仕后辅佐两代皇帝,不仅有政治上的实绩,还多次作为史籍编纂的总裁官、副总裁官,主持乡试、会试。董诰入直军机40余年,历两代君王,君臣相得,生前仕途顺遂,死后备极哀荣。正如《楹联丛话》中记载的一副写给董诰的挽联:“珠玉自天题,计两番紫阁图形,早有丹青传相业;楼台无地起,综卅载黄扉翊化,唯将清白表臣心。”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简介:马月(1996-),女,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满族历史与文化。
一、出身官家的才子
董诰,字雅伦,号蔗林,是尚书董邦达的长子。董邦达因善画而受到乾隆帝赏识,董诰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为满腹才华的学子,他没有依靠父亲的荫封,而是通过科举成功入仕。
董诰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举,得一甲第三名,即探花,但因董诰是官员之子,乾隆帝便将他改为二甲第一名,并在“朝考”中将其选为庶吉士。董诰在三年任期内预修国史、三通、皇朝礼器图等,三年之后散馆,被授予翰林编修之职。乾隆三十三年(1768),其父董邦达离世,董诰去官丁忧,丁忧结束后入直南书房。乾隆帝喜好诗书,十分赏识董邦达,董诰继承家学,擅长书画,又因奉职恪勤深受乾隆帝眷注。
乾隆三十七年(1772),董诰升迁为翰林院侍读,任日讲起居注官,随侍乾隆帝左右,一年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成为翰林院中的高级官员。清代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而此时的董诰已经为他走向中枢权力机关做好了准备。乾隆三十九年(1774),董诰奉命做江南乡试正考官,替皇帝考察学子,这是皇帝对董诰学问和品行的看重。在这一年,董诰任职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仕途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乾隆四十年(1775)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董诰担任了工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之职。
乾隆四十一年(1776),董诰任四库馆副总裁,接办《四库全书荃要》,兼任武英殿总裁。清代史无专官,总裁官由皇帝钦定,其他的人员则由总裁官提名给皇帝,能任史籍编纂的总裁官是很不一般的,不仅代表了皇帝对其学问和能力的认可,更代表了皇帝对其的信任。此后,董诰主持了多部史籍的编纂工作,例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刻御制石经,董诰任副总裁;乾隆六十年(1793),董诰任国史馆副总裁;嘉庆四年(1799)担任实录馆总裁、国史馆总裁等。
二、入直军机40年的重臣
乾隆四十四年(1779),董诰进入军机处,走进了权力的中枢。乾隆四十九年(1784),平定甘肅回民起义后,乾隆帝认为董诰“勤劳懋著”,给予议叙。议叙是清朝文官的行政奖励制度,董诰此后多次得到议叙的奖励。
乾隆五十二年(1787),董诰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升任户部尚书。平定台湾后论功行赏,乾隆帝认为董诰等人“夙夜宣勤”,交部议叙,并将其列在二十功臣内,画像陈列于紫光阁,这是一项极大的荣誉。乾隆帝对功臣像的绘制工作十分重视,亲自指定画师,对官服的花纹、着色都有严格的规定。乾隆帝还亲写赞词:“旧例军务,多用清文;兹或用汉,绿营海滨。治以马上,亦颇效勤。堪同福将,阁表书勋。”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平定廓尔喀后,董诰作为户部尚书负责粮草调拨以及凯旋后的清算事务,位列十五功臣内,画像再次入紫光阁,皇帝赞他:“儒雅搢绅,本不识兵。枢机久参,习以尽诚。地官掌赋,度支是司。军储万里,调拨合宜。”董诰画像两度入紫光阁,可见其功劳,亦可见圣眷。
嘉庆元年(1796),董诰任东阁大学士,总管礼部,兼管户部,是名副其实的朝中大员。嘉庆二年(1797),董诰生母去世,皇帝特赏其用“陀罗经被”,并派遣御前侍卫额附丰绅殷德带领侍卫前去祭奠。本来董诰应该丁忧三年,但因此时刑部尚书缺出,无人办理秋审,皇帝谕旨让其代理刑部尚书,处理秋审和军营之事。
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董诰被任命总理乾隆帝的丧仪,又担任实录馆总裁,为高宗编写实录。同年,董诰服阕任文华殿大学士,地位相当于宰相,并兼任刑部尚书。嘉庆十四年(1809),嘉庆帝50大寿,恰逢董诰70岁生日,于是御赐“赞枢锡庆”匾额,又有御诗:“久任枢廷政教宣,两朝知遇一身肩。圣人早鉴才猷傅,硕彦今资辅弼贤。大衍岁逢古稀记,期颐瑞合入旬年。浙江二老同黄阁,寿算绵长福履延。”这首诗不仅大加赞赏董诰的才能,还表达了希望董诰寿长福延的愿望。
嘉庆十八年(1813),北方发生了天理教之乱,一些天理教徒联络宫中太监冲进皇宫。当时的董诰跟随嘉庆帝到东陵祭祖,在回程途中突然接到关于此事的报告。有人建议等大军来后再回京城,但董诰认为此事仅为骚乱,待圣驾入京,那些造反之人肯定已被抓获。嘉庆帝听从了董诰的建议,一行人继续行进,人心平定。事后,嘉庆帝想全面镇压信教者,董诰认为,烧香祈福是百姓常有的行为,只有那些跟随谋反的人不可宽恕。平乱后,董诰因功被评优叙,其儿子董淳恩荫为郎中。
嘉庆二十年(1815),董诰因病请求退休,嘉庆帝允其休息,但请他继续任职。三年后,董诰病重,再次请求退休,嘉庆帝让他以太子太保、大学士的身份致仕,仍可领全额俸禄。这年十月,董诰病情加重,嘉庆帝特派御前侍卫和御医前去探望。后来,董诰病故,终年79岁,谥号“文恭”,追封为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嘉庆帝先派了定亲王前去祭奠,后亲自去祭奠,并作诗以示哀悼,赏2000两银子治丧,在他家乡建董公祠,还让其子董淳服阕后补四品官缺。
三、久任枢廷,两朝知遇
回顾董诰的一生,应是封建时代的学子极为向往的一生,科举高中进士,从翰林入内阁,最后成为殿阁大学士之首——文华殿大学士,图像两次入紫光阁,死后入祀贤良祠。董诰为官数十载,深受皇帝重用,位极人臣,不仅在政治上有实绩,更得两代君王知遇,君臣相得。嘉庆皇帝写给董诰的诗句“久任枢廷政教宣,两朝知遇一身肩”不仅概括了董诰的一生,更写出了君臣之情。
乾隆帝极为赞赏董诰,重用他且不吝赏赐;董诰也以忠心回报,君臣之情让人动容。董诰初入仕时,虽未参与“翰詹大考”,但乾隆帝仍给他特加一级,入直南书房,后一路高升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之后登阁拜相。乾隆帝与董诰有一段代笔佳话,在《快雪时晴帖》中为乾隆帝代写御制诗,此处“代写”与一般的“代写”含义不同,应是“代为书写”的意思,乾隆帝当时八十三岁,“艰于细书,命董诰代写,亦佳话也!”乾隆帝对董诰有知遇之恩,董诰在乾隆帝驾崩后为其主持丧仪,为高宗的灵位点神主,主持编纂《高宗实录》,成全了这一段君臣之义。
嘉庆朝和珅死后,董诰的仕途真正走向巅峰,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直到去世,足有18年,而文华殿大学士在有清一代只有十几位,是真正的位极人臣。嘉庆帝对董诰十分倚重,对他的赏赐也很多,除了他本人还惠及其父其子:其父董邦达入祀贤良祠;其长子董淇为郎中,长子去世后又恩荫次子董淳。董诰死后,嘉庆帝让他入祀贤良祠,拨重金治丧,还亲往悼念,并写下悼亡诗表达自己的哀思:“世笃忠贞清节坚,先皇恩眷倍寅虔。骑箕仙苑九秋杪,染翰枢廷四十年。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亲临邸第椒浆奠,哀挽荩臣考泽宣。”能得这样的待遇,不仅说明了董诰的政治地位如此之高,也写出了嘉庆帝与董诰的君臣之情。
四、结语
董诰才华横溢,入仕后辅佐两代皇帝,不仅有政治上的实绩,还多次作为史籍编纂的总裁官、副总裁官,主持乡试、会试。董诰入直军机40余年,历两代君王,君臣相得,生前仕途顺遂,死后备极哀荣。正如《楹联丛话》中记载的一副写给董诰的挽联:“珠玉自天题,计两番紫阁图形,早有丹青传相业;楼台无地起,综卅载黄扉翊化,唯将清白表臣心。”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简介:马月(1996-),女,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满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