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教材心理化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4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教学的载体——教材的作用,将教材心理化。正如美国学者杜威所说:“一个教师如果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他是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这样看来,就是使教材心理化。”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应如何注重教材心理化的研究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资源,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以下简称科学教材)在编排结构、内容选择等方面都较好地考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心理因素,具体表现在:
  1.新教材将科学知识分成“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方面进行编排,并且教材中配有大量插图,图文并茂,甚至每个单元前都有一首小诗,便于学生感观。例如,《光与色彩》单元以一首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把山林点染得清葱翠绿?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为起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光所营造的美妙幻景中,所有这些都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时候,我们科学教师做一做诗人又有何妨呢?
  2.科学探究的内容选择都是来自于自然、生活、社会中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如“滑轮”相关知识中的旗子是如何升上去的、起重机的吊臂等,都是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知识。科学知识本身也存在着趣味性,如雨后彩虹、皎洁的月光等都能让学生有美妙与和谐的感受,在丰富的直观体验中进行探究最终揭示其中的奥秘,那份乐趣是学生毕生难忘的。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很多事物感兴趣,但追求的信息没有明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帮助他们去整理和归纳,让学生感到科学课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进一步明确科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科学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动机。
  3.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所提供的感应材料要比生活中的现象更加具体形象,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直观生动的事实,学生学习科学的感受比较深刻。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表现得较为强烈,希望看到不寻常的实验现象。新教材中所设计的演示实验、小制作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
  4.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科学史、中外科学家的有关故事,通过介绍典型故事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珍·古德博士只身走进非洲丛林,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有关黑猩猩的极具深度的研究成果,为灵长类行为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科学家对科学执着追求、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我们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枯燥材料生动化,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教材的应用实质上就是一种心智活动。只有将教材心理化,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地渗透,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二、创设教材中有效的科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有效的科学情境就不能仅仅从教师的角度去创设,而是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假如我是学生”的心理去感受体验学生实际,然后再去创设情境。教材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及要求释疑的心理,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可设计问题:“怎样判定在我手心里的电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实验情境:科学实验以其形象、有趣、看得见摸得着等特点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富有神奇的魔力,能激发学生操作兴趣的形成,维持和强化学习需要。但是,实验前的准备和要求一定要精心设计,实验中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思考归纳,了解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如在测量温度的实验中,让学生先讨论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学生也可上台演示,如有不对,台下的学生可以喊“暂停”,提出反对意见。在学生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后,举行测水温比赛,创设给“小娃娃”兑一杯42℃的洗澡水的情境。通过这一生动的实验情境,学生兴趣高涨。最后再启发学生:你们会测体温吗?引发学生的思考,让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后。
  3.活动情境: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的科学内容,教材中设计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观察,从而产生思考。通过动手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一课,设计了画一条鱼和一只蚂蚁,然后比一比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这种画一画的活动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很熟悉的鱼和蚂蚁竟然还有许多被自己忽略的地方,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让学生去比较鱼和蚂蚁的区别,其效果远不如教材中采用的活动情境设计。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必须渗透心理教育,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注重科学情境的创设,灵活采用有效的交流手段,从而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心理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其他文献
语感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迅速、直接并准确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语文教学泰斗叶圣陶曾这样要求:“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良好语感的习得需要如何培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略谈肤浅的看法。  一、借读感悟触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
小班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学生差异,使每位学生都拥有均等的参与教学的机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班环境下,既面向全体,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又兼顾个体间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求得各自最佳的发展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教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轮读到第二段,班上一个平时不太举手的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嘴里还不停地喊:“老师,我!老师,我!”我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他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读。他感情充沛,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把文章所表达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我也高兴地鼓起掌来。我想他一定理解了课文,想借机激发他的学习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这一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  一、搭建生活的舞台,让学生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见,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
IP新业务、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对承载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下一代IP承载网的灵活以太网(FLexE)、FLexE交叉、段路由(SR)、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这
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表明,白酒贮存容器的材质与贮存白酒的质量变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我国名优酒通常都采用传统的陶坛作为理想的贮存容器。针对白酒老熟或陈酿过程中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