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的几点转变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tiger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变革创新活动,都要经历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课程改革作为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从基础、意识、理念、过程、方法、目标、评价等方面,对继承与发展,摈弃与创新,衔接与渗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改的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三个突出的矛盾。一是新课程理念与应试观念之间的矛盾;二是新理念与教学实际的矛盾;三是教师现有素质与课改需要素质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教师必须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事实证明,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要想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考核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等级,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目标,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文化课的考核上不搞一刀切,因为人毕竟有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制定相应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其他文献
傅玄、傅咸父子二人在晋代并为直臣,并有文名,可谓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在文本细读和审美领悟的基础上,对父子二人文学创作特点和风格的异同及其成因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依据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采用有效的评价依据才能真正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教学的改革。那么该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设定评价依据呢?又该
<正>"人工智能改变了营销全部,未来,广告将不再只是广告,而成为消费者需要获取的资讯。""BEHEMOTH"是腾信创新最具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系统。以其庞大的数据为基础,将大数据与人
中国古代强调写作有“经国”、“济世”、“载道”的功能。也有人认为写作就是抒发自我,而现代科学的语文观念认为。文章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文化交际物,它传递信息,沟通人类社会的联系。写作交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形式,那么如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呢?    一、建立良好的写作动机    中学生学习写作,首先要做到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
<正> 列宁早在几十年前就对自然科学工作者指出:“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重要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点中就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要求,要求教师珍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语文。可见,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是多么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我常常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激趣。    一、引语导趣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和想象的教育,是净化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教育。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曾经把美育与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并列为“五育”,叶圣陶先生也把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视为“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这足以看出美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学生在随笔中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世界太丑陋了,没有信任,缺乏真情,只有虚伪……”难道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