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变革创新活动,都要经历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课程改革作为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从基础、意识、理念、过程、方法、目标、评价等方面,对继承与发展,摈弃与创新,衔接与渗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改的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三个突出的矛盾。一是新课程理念与应试观念之间的矛盾;二是新理念与教学实际的矛盾;三是教师现有素质与课改需要素质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教师必须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事实证明,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要想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考核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等级,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目标,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文化课的考核上不搞一刀切,因为人毕竟有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制定相应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课改的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三个突出的矛盾。一是新课程理念与应试观念之间的矛盾;二是新理念与教学实际的矛盾;三是教师现有素质与课改需要素质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教师必须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事实证明,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要想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考核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等级,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目标,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文化课的考核上不搞一刀切,因为人毕竟有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制定相应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