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儿童正处于人生启蒙的关键时期,通过教师引导开展科学启蒙,能够为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基。我们常说:“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因此,应当将科学教育纳入到幼儿园教育体系中。但由于实践的局限和其它客观原因,致使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不合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组织形式及方法不恰当、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等,这导致幼儿园科学教育墨守成规,自主探究及创新精神不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安排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等改进策略,以期能够突破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瓶颈,从实际角度出发,给予儿童独立探索的空间,着力对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进行培养。
【关键词】科学教育;问题分析;策略研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初步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在科学领域教育实践中,由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以及幼儿园所需教学资源缺乏等原因,导致开展的科学教学活动成效不高,幼儿的探究能力没能挖掘。
一、分析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存在偏差且内容选择不均衡
一直以来,都存在科学教育等同于单纯知识教育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幼儿园所开展的科学教育目标存在偏差,关注点更多聚焦于幼儿科学知识的掌握上。但在幼儿阶段,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反而会制约幼儿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塑造。同时,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应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涵盖面应广,涉及动植物、环境、自然、生活等多个领域,但凡是幼儿感兴趣的都可以创设条件让其体验和探索。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虽然涉猎广泛,在选择上却不均衡,倾向性非常明显。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选择多集中于物质科学领域,其次是生命科学领域,很少会涉及空间科学或科学技术领域等。教师在选取科学教学内容时应立足于幼儿的兴趣爱好,丰富科学教育体系,广泛涉猎,以此来推进幼儿科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完善,为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二)教育方法单一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开展实践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被动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活动模式,教学效果甚微,更不利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情况,结合科学主题和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展示法等等。而幼儿呢?则通过观察,自主探究,思考,实践,讨论,总结,分享等方法进行探究学习。两者结合,打好组合拳,不仅要为幼儿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也要关注科学知识的讲授。
(三)环境创设缺少儿童视角
环境作为一种必不可少教育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科学教育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以及互动性。但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多以静态为主,缺少动态变化性。尽管幼儿园科学环境创设种类较多,在空间规划上分区合理,材料多以低结构为主,尤其是科学主题墙的创设,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利用率不高、互动性不强等问题。一些幼儿园虽然在室外设置了沙/水/土/种植区域,供幼儿进行自主探索,但是这种探究活动开展次数不多;而幼儿园所创设的科学墙面更多是摆设,教师很少会引导幼儿去探究墙面内容,科学教育环境创设整体缺乏幼儿视角,没有发挥出科学教育的作用。
二、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一)立足知识经验获得,明确培养目标
“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都会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而幼儿教师所采取的策略一方面要能够为活动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清楚了解在开展教学活动后,幼儿应当得到怎样的发展或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的发展必须要经历一些挑战和障碍,以此来促进幼儿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幼儿经验的局限性,搭建起引导幼儿探寻目标的路径和平台,而非直接告知幼儿具体做法。其次,在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渗透目标内容,明确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幼儿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任务。再者,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加专注于科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示范、引导等手段协助幼儿在思考过程中探寻任务完成的方法,以此来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例如,在“水的压力”科学探究性活动中,围绕“水的压力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任务,我们就指导幼儿进行多次实验探索、记录、讨论、总结,整个过程中幼儿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度,这与教师搭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分不开的。总而言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当立足幼儿发展实际,以目标为导向,并积极为幼儿搭建实现目标的支架,引导幼儿通过不断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促进幼儿内生动力的能源,从而达到预设目标。
(二)丰富科学活动材料,增强实践操作
从课程特点来看,科学教育活动的操作性较强。在实践操作中,幼儿可以产生强烈的体验探究欲望及成功感,因此,科学活动也一直深受幼儿喜爱。我们深知,幼儿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而且只有当他们面对具体的事物或情况时,才会激发欲望,产生思考,促使幼儿对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工具进行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在科学教育中,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是确保科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材料是否丰富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例如,在科学活动《好玩的声音》中,我们就为幼儿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材料,如,塑料袋、纸盒、米粒、杯子、乐器、木棍、易拉罐、勺子等幼儿常见的物品,幼儿自由去选择、去发现,旨在利用不同材料来感知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声音。有的幼儿拿着塑料袋在空中挥动,塑料袋发出声音;有的幼儿弹奏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有的幼儿将米粒放入到易拉罐中,在米粒落下的过程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还有的幼儿发现将米粒放进纸盒中,摇晃纸盒使得米粒与纸盒发生碰撞发出声音……每一位幼儿都兴奋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总之,在开展科学教育时,教师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是非常重要,它起到能否激发幼兒的参与度和兴趣,并增强科学实操性的作用,但所投放的材料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如,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合理安排教学,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教学内容,达到预设效果。
(三)充分挖掘资源,构建渗透式互动环境
在实际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幼儿构建具有童趣、互动性较强的科学角(益智区、构建区、科学启蒙室),立足幼儿生活经验,合理筛选符合幼儿认知内容,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资源,构建渗透式互动环境。例如,我们利用幼儿园一角的小喷泉,组织幼儿开展了“水宝宝搬家”的科学活动,首先提供了小桶、小勺子、大桶、矿泉水瓶、纸盒、漏斗等材料,然后让幼儿自行选择工具,尝试帮助水宝宝搬家,通过实践活动,幼儿探究得出,搬运的次数与装水容器大有关系,并如何巧用工具帮水宝宝成功搬家。同时,我们也关注主题墙的设计,并结合四季变化更换内容,并引导幼儿去观察自己生活中四季变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三、结语
作为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任,同时也能够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科学领域小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对科学教学活动的重视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感悟生活中的科学,从而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施俊.STEAM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策略探究之“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20.
[2]俞晓玲.基于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实施[J].广西教育A(小教版).
[3]雷磊.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下一代,2020(2).
【关键词】科学教育;问题分析;策略研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初步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在科学领域教育实践中,由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以及幼儿园所需教学资源缺乏等原因,导致开展的科学教学活动成效不高,幼儿的探究能力没能挖掘。
一、分析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存在偏差且内容选择不均衡
一直以来,都存在科学教育等同于单纯知识教育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幼儿园所开展的科学教育目标存在偏差,关注点更多聚焦于幼儿科学知识的掌握上。但在幼儿阶段,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反而会制约幼儿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塑造。同时,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应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涵盖面应广,涉及动植物、环境、自然、生活等多个领域,但凡是幼儿感兴趣的都可以创设条件让其体验和探索。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虽然涉猎广泛,在选择上却不均衡,倾向性非常明显。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选择多集中于物质科学领域,其次是生命科学领域,很少会涉及空间科学或科学技术领域等。教师在选取科学教学内容时应立足于幼儿的兴趣爱好,丰富科学教育体系,广泛涉猎,以此来推进幼儿科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完善,为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二)教育方法单一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开展实践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被动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活动模式,教学效果甚微,更不利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情况,结合科学主题和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展示法等等。而幼儿呢?则通过观察,自主探究,思考,实践,讨论,总结,分享等方法进行探究学习。两者结合,打好组合拳,不仅要为幼儿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也要关注科学知识的讲授。
(三)环境创设缺少儿童视角
环境作为一种必不可少教育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科学教育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以及互动性。但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多以静态为主,缺少动态变化性。尽管幼儿园科学环境创设种类较多,在空间规划上分区合理,材料多以低结构为主,尤其是科学主题墙的创设,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利用率不高、互动性不强等问题。一些幼儿园虽然在室外设置了沙/水/土/种植区域,供幼儿进行自主探索,但是这种探究活动开展次数不多;而幼儿园所创设的科学墙面更多是摆设,教师很少会引导幼儿去探究墙面内容,科学教育环境创设整体缺乏幼儿视角,没有发挥出科学教育的作用。
二、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一)立足知识经验获得,明确培养目标
“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都会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而幼儿教师所采取的策略一方面要能够为活动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清楚了解在开展教学活动后,幼儿应当得到怎样的发展或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的发展必须要经历一些挑战和障碍,以此来促进幼儿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幼儿经验的局限性,搭建起引导幼儿探寻目标的路径和平台,而非直接告知幼儿具体做法。其次,在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渗透目标内容,明确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幼儿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任务。再者,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加专注于科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示范、引导等手段协助幼儿在思考过程中探寻任务完成的方法,以此来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例如,在“水的压力”科学探究性活动中,围绕“水的压力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任务,我们就指导幼儿进行多次实验探索、记录、讨论、总结,整个过程中幼儿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度,这与教师搭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分不开的。总而言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当立足幼儿发展实际,以目标为导向,并积极为幼儿搭建实现目标的支架,引导幼儿通过不断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促进幼儿内生动力的能源,从而达到预设目标。
(二)丰富科学活动材料,增强实践操作
从课程特点来看,科学教育活动的操作性较强。在实践操作中,幼儿可以产生强烈的体验探究欲望及成功感,因此,科学活动也一直深受幼儿喜爱。我们深知,幼儿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而且只有当他们面对具体的事物或情况时,才会激发欲望,产生思考,促使幼儿对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工具进行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在科学教育中,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是确保科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材料是否丰富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例如,在科学活动《好玩的声音》中,我们就为幼儿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材料,如,塑料袋、纸盒、米粒、杯子、乐器、木棍、易拉罐、勺子等幼儿常见的物品,幼儿自由去选择、去发现,旨在利用不同材料来感知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声音。有的幼儿拿着塑料袋在空中挥动,塑料袋发出声音;有的幼儿弹奏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有的幼儿将米粒放入到易拉罐中,在米粒落下的过程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还有的幼儿发现将米粒放进纸盒中,摇晃纸盒使得米粒与纸盒发生碰撞发出声音……每一位幼儿都兴奋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总之,在开展科学教育时,教师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是非常重要,它起到能否激发幼兒的参与度和兴趣,并增强科学实操性的作用,但所投放的材料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如,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合理安排教学,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教学内容,达到预设效果。
(三)充分挖掘资源,构建渗透式互动环境
在实际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幼儿构建具有童趣、互动性较强的科学角(益智区、构建区、科学启蒙室),立足幼儿生活经验,合理筛选符合幼儿认知内容,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资源,构建渗透式互动环境。例如,我们利用幼儿园一角的小喷泉,组织幼儿开展了“水宝宝搬家”的科学活动,首先提供了小桶、小勺子、大桶、矿泉水瓶、纸盒、漏斗等材料,然后让幼儿自行选择工具,尝试帮助水宝宝搬家,通过实践活动,幼儿探究得出,搬运的次数与装水容器大有关系,并如何巧用工具帮水宝宝成功搬家。同时,我们也关注主题墙的设计,并结合四季变化更换内容,并引导幼儿去观察自己生活中四季变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三、结语
作为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任,同时也能够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科学领域小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对科学教学活动的重视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感悟生活中的科学,从而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施俊.STEAM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策略探究之“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20.
[2]俞晓玲.基于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实施[J].广西教育A(小教版).
[3]雷磊.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下一代,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