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主流社会文化,学校的教育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超越信息技术的工具意识,从构建课程文化基础的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但时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受硬件、软件和评价体制等的制约很不尽人意,本文根据整合的内涵,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相应策略,及应避免的误区。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程 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用电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之路已成为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教材虽几经修改,但目前教材中有关科技的内容仍然偏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部分内容的场景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如史前生物,书上的插图和文字根本不能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征、生活年代与生活环境;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沙漠中的动物,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仅靠书本难以达成课程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新的学习环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以其直观性、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与超时空性为小学科学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型的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可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弥补科学教材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全面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然而我们调查后发现各学校的信息技术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课程”阶段,少数教师虽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但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大部分教师、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其教学手段依然墨守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至于上升至“课程文化”层面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尚无真正展开。因此切实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开辟一个新型的更广阔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標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到底何谓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众说纷纭。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使之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吴焕庆认为真正的整合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目标,摒弃了技术至上的观念,技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用计算机、网络、课件,我们可以采用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视听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与接受式相结合的方式,等等。何克抗教授认为应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索、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比较认同南国农、何克抗教授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应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整合”的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且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整合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所不同,在CAI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在整合中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教材形态。
三、制约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因素
(一)硬件匮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前提。据统计,2003年我国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约26500所,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广,教育资源还是存在着“僧多粥少”的现象,别说偏僻山区,就连一般的农村学校也很少能够达到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就海门地区而言,教学条件较好的城区小学的教室里也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几个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乡镇小学一般只有一个多功能教室和一个计算机教室。村小的教学设备更差,电脑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与因特网相连接,只是在自己的局域网中,不能实现与其他地区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大大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二)软件欠缺。
1.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不能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学科中心论根植于思想深处,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不相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或者他们虽然相信整合存在着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传统的影响,还是倾向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整合的内涵不清
少数教师不理解整合的含义,无从下手整合;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停留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以为只要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上网资料收集就行了,不理解整合的目标、内涵与有效整合的方法。
3.教师的能力瓶颈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既具有课程的能力,又具有信息技术的能力。我国对教师没有课程能力方面的要求,所以很少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整合”教案。另外,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而作为个体的教师认知是很有限的。在调查中发现,一般的学科教师很难熟练地运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力方面的不足也是一个实实在在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
4.时间的限制
一般的科学课的老师周课时数在16节左右,有的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准备一节整合的课所花的时间可能是普通课的十倍,甚至更多。因此一般教师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整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三)评价体制陈旧
目前,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评定手段仍是传统的笔试,而纸笔考试又很难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没有一个测量与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标准,教师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因而一些教师不愿“自讨苦吃”。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整合多种资源,力争硬件达标。
1.争取政策扶持和民间资助
小学的教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争取获得政府的重视。从而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加大教育投入。还可以争取民间资助,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其他形式的赞助,添置或更新教学设备。
2.实现“差校”的合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目前生源正逐渐减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将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小学合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尽量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强化软件建设。
1.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整合”的实施。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如学习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还可以请一些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观念与时俱进;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或研究课录像),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整合的理论水平,从理论上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作好准备。
2.建议师范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我们建议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科学教育专业,该专业可同时开设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两大主干课程,以培养新型的科学教师。新型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既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又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到小学后可兼教信息技术课程和科学课程。这样既可为“整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又便于教学时间的灵活支配(因为有的“整合”课一课时不能完成,而兼任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就可统筹安排)。
3.加强在职培训
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应制定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针对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现状,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处理,课件、动画、网页制作等,培训的方式可以是远程学习和校内培训。为督促培训的有效实施,还可举办“课件制作及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等的比赛(适合各科教师)。
4.创建内容丰富的资源库
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保障,教师应有意识地创建并积累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准备一节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找收集齐需要的信息资料。如果多数的信息资料或课件都需要教师自己去搜集和开发,不但耗时,而且耗费精力。因此,我们提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搜集的信息存入本校的资源库中,并不断丰富和更新资源库的内容,通过区域网实现资源共享。科学教师也可创建自己的个人网页或Blog,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大同”。
(三)改革评价体制,奖励有效“整合”。
目前的教育评价只关注教学的结果,不能体现教学过程,不利于进行教学改革。应该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科学课的测试,除笔试外,也可以“小课题”的形式以封闭的方式進行(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还可以课题的形式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另外对课程整合付出努力并获得一定效果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促进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进一步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整合应避免的误区
(一)忽视课程目标。
在进行“整合”时,我们应避免偏离课程目标,侧重于使用信息技术,或只重视整合的形式,对搜索得的材料只是停留在浅表性的层面上,忽视整合的效果的现象。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主次颠倒,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整合的教学方式虽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索性为主的,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并且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还不够完善,自制能力还比较低,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主导不力,就可能导致学生“玩的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应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与其它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四)忽视交流与合作。
浩瀚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和丰富的资源,学生在课堂上被网络中精彩的信息吸引,专注于个人的实践性操作和学习体验,易使交流合作与测试环节流于形式。同时,过多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易导致学生偏离团队精神、协作解决问题这一重要的能力目标。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必须予以注意。
(五)滥用整合。
教师要避免过于依赖“整合”,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应用,甚至以为只有整合的课才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好课。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或者CAI能够达到目的,就不需要使用整合。总之,教师应该能选择达成课程目标的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
(六)认为整合应有固定模式。
整合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会经过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科学课程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最适当的时候用最适当的方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现代教育网.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金美芳.推广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文化.物理教学探讨,2006,(1).
[4]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电化教育研究,2002,(1).
[5]吴焕庆.科学发展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中小学电教,2006,(3).
[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教教育研究,2005,(1).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程 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用电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之路已成为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教材虽几经修改,但目前教材中有关科技的内容仍然偏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部分内容的场景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如史前生物,书上的插图和文字根本不能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征、生活年代与生活环境;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沙漠中的动物,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仅靠书本难以达成课程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新的学习环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以其直观性、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与超时空性为小学科学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型的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可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弥补科学教材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全面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然而我们调查后发现各学校的信息技术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课程”阶段,少数教师虽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但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大部分教师、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其教学手段依然墨守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至于上升至“课程文化”层面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尚无真正展开。因此切实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开辟一个新型的更广阔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標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到底何谓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众说纷纭。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使之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吴焕庆认为真正的整合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目标,摒弃了技术至上的观念,技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用计算机、网络、课件,我们可以采用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视听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与接受式相结合的方式,等等。何克抗教授认为应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索、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比较认同南国农、何克抗教授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应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整合”的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且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整合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所不同,在CAI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在整合中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教材形态。
三、制约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因素
(一)硬件匮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前提。据统计,2003年我国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约26500所,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广,教育资源还是存在着“僧多粥少”的现象,别说偏僻山区,就连一般的农村学校也很少能够达到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就海门地区而言,教学条件较好的城区小学的教室里也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几个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乡镇小学一般只有一个多功能教室和一个计算机教室。村小的教学设备更差,电脑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与因特网相连接,只是在自己的局域网中,不能实现与其他地区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大大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二)软件欠缺。
1.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不能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学科中心论根植于思想深处,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不相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或者他们虽然相信整合存在着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传统的影响,还是倾向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整合的内涵不清
少数教师不理解整合的含义,无从下手整合;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停留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以为只要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上网资料收集就行了,不理解整合的目标、内涵与有效整合的方法。
3.教师的能力瓶颈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既具有课程的能力,又具有信息技术的能力。我国对教师没有课程能力方面的要求,所以很少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整合”教案。另外,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而作为个体的教师认知是很有限的。在调查中发现,一般的学科教师很难熟练地运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力方面的不足也是一个实实在在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
4.时间的限制
一般的科学课的老师周课时数在16节左右,有的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准备一节整合的课所花的时间可能是普通课的十倍,甚至更多。因此一般教师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整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三)评价体制陈旧
目前,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评定手段仍是传统的笔试,而纸笔考试又很难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没有一个测量与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标准,教师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因而一些教师不愿“自讨苦吃”。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整合多种资源,力争硬件达标。
1.争取政策扶持和民间资助
小学的教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争取获得政府的重视。从而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加大教育投入。还可以争取民间资助,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其他形式的赞助,添置或更新教学设备。
2.实现“差校”的合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目前生源正逐渐减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将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小学合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尽量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强化软件建设。
1.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整合”的实施。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如学习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还可以请一些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观念与时俱进;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或研究课录像),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整合的理论水平,从理论上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作好准备。
2.建议师范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我们建议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科学教育专业,该专业可同时开设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两大主干课程,以培养新型的科学教师。新型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既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又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到小学后可兼教信息技术课程和科学课程。这样既可为“整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又便于教学时间的灵活支配(因为有的“整合”课一课时不能完成,而兼任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就可统筹安排)。
3.加强在职培训
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应制定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针对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现状,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处理,课件、动画、网页制作等,培训的方式可以是远程学习和校内培训。为督促培训的有效实施,还可举办“课件制作及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等的比赛(适合各科教师)。
4.创建内容丰富的资源库
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保障,教师应有意识地创建并积累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准备一节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找收集齐需要的信息资料。如果多数的信息资料或课件都需要教师自己去搜集和开发,不但耗时,而且耗费精力。因此,我们提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搜集的信息存入本校的资源库中,并不断丰富和更新资源库的内容,通过区域网实现资源共享。科学教师也可创建自己的个人网页或Blog,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大同”。
(三)改革评价体制,奖励有效“整合”。
目前的教育评价只关注教学的结果,不能体现教学过程,不利于进行教学改革。应该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科学课的测试,除笔试外,也可以“小课题”的形式以封闭的方式進行(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还可以课题的形式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另外对课程整合付出努力并获得一定效果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促进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进一步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整合应避免的误区
(一)忽视课程目标。
在进行“整合”时,我们应避免偏离课程目标,侧重于使用信息技术,或只重视整合的形式,对搜索得的材料只是停留在浅表性的层面上,忽视整合的效果的现象。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主次颠倒,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整合的教学方式虽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索性为主的,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并且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还不够完善,自制能力还比较低,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主导不力,就可能导致学生“玩的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应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与其它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四)忽视交流与合作。
浩瀚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和丰富的资源,学生在课堂上被网络中精彩的信息吸引,专注于个人的实践性操作和学习体验,易使交流合作与测试环节流于形式。同时,过多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易导致学生偏离团队精神、协作解决问题这一重要的能力目标。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必须予以注意。
(五)滥用整合。
教师要避免过于依赖“整合”,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应用,甚至以为只有整合的课才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好课。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或者CAI能够达到目的,就不需要使用整合。总之,教师应该能选择达成课程目标的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
(六)认为整合应有固定模式。
整合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会经过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科学课程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最适当的时候用最适当的方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现代教育网.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金美芳.推广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文化.物理教学探讨,2006,(1).
[4]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电化教育研究,2002,(1).
[5]吴焕庆.科学发展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中小学电教,2006,(3).
[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教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