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语言往往被抽象为某些种类的意象图式。英汉语言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前者的句子以主谓结构为中心,体现出一种线性顺序图式。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从阅读开始会自然建立起英语原文句子的线性顺序图式;由于意象图式在认知中的显著性以及汉语缺乏相应的图式,译者往往将这种线性顺序图式直接迁移至译入语,导致译文成为“翻译腔”。译者唯有强化两种语言在图式结构上的差异意识,才能克服这种句式上的迁移。
关键词:意象图式 英汉翻译 线性顺序图式 迁移
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意象图式在意义建构以及思维和推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在诗歌研究、文学批评、语法理论以及语言神经理论中,研究者们大量运用了意象图式概念。由于翻译活动与译者的认知体验密切相关,在翻译研究中引入意象图式概念及相关理论具有较高价值。
一、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由Mark Johnson(1987)提出来的。他认为,意象图式是“一种不断重现于人类感知和运动经验的动态模式,这种模式赋予人类经验连贯性并使之具有结构”。意象图式源于人类自身的体验,是人类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抽象和概括而来的。一方面,意象图式是人类身体直接经验的结果,先于人类的概念活动;另一方面,意象图式又是一种拥有意义且相对简单的结构,不仅能为人们直接理解,而且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意象图式虽然称为“意象”,却并非具象的产物,也不受制于具体语境,而是一种抽象的、非细节化的结构,因而被称为“图式”。
Lakoff(1987:267)归纳的意象图式主要有:“容器图式”“路径图式”“连接图式”“力量图式”“平衡图式”以及揭示和反映各种方位和关系的“上—下图式”“前—后图式”“整体—部分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线性顺序图式”等。Evans(2006)也曾将意象图式归纳为“空间”“容器”“运动”“平衡”“力量”“同一/多样性”“一致”和“存在”等八类。不管如何分类,意象图式都是作为人类共有的结构而广泛存在于经验世界中,其形成基于大量、一般且普遍的现实经验,有非常显著的体验基础。
作为Lakoff(1987:113)归纳出的四种认知模型之一,意象图式用于组织人类感知或想象到的经验,是概念和语词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意象图式是一种认知机制,是思维和推理的基础,在认知活动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意象图式对于翻译实践也有启示意义,例如何慧娟(2011)发现,译者如能对原文形成一个整体式的格式塔意象,把原文抽象为一个图式化的框架,将有助于成功的翻译。另外,也有研究者(左嘉、刘和平,2011)通过实验发现,同传中译者若能将所听到的信息视觉化,将文本转化为意象图式结构,就能大大提高影子跟读和大意回述的准确性和效果。
二、意象图式与语言结构
语言作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也是概念化认知活动的对象。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进行成功交流,往往也将语言结构抽象为某些意象图式。
(一)线性顺序图式
Lakoff(1987:290)认为,人们往往会建立句法结构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即下意识地将句法结构(如词块和句子)抽象为某种类型的意象图式结构,如“部分—整体图式”(反映树形图中上一节点成员与下一节点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心—边缘图式”(揭示中心词与修饰语的关系)、“连接图式”(反映句子或词块成员之间的搭配和指称关系)等等。可见,语言结构作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也是认知活动的对象,人们会将它们抽象或组织成某种意象图式结构;同时,这些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一定会储存于大脑和认知,对下一步的听力或阅读理解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除上述几种类型以外,人们在接触语言结构时抽象出来的还应包括“线性顺序图式”(linear order schema)。“线性顺序图式”指句子或词块内各单位间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制约关系。例如,在读到某一语言的一组句子时,读者能清晰地辨识出,每个句子都包含了A、B两个成分,A成分不可或缺且总是先于B成分,而且还制约着B成分的语法形式。在认知层面,读者能抽象出这种“线性顺序图式”,对于他理解该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流畅阅读是有积极价值的。换句话说,“线性顺序图式”具有一定的语篇功能,受众在接触文本时若能建立起这种图式,就更可能把握语篇的流动趋势,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主题和信息。
不过,“线性顺序图式”却并不适用于所有语言。对于某些语言的句子来说,人们就不能、也不会建立起这种意象图式来。汉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英汉句子的图式差异
许多研究者对英汉语言的主语进行过系统比较,归纳出英汉主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谓一致、主谓位置关系、主谓动词的依存结构以及主谓关系的语义等方面;通过比较,研究者们发现,理解汉语的主语或主题要从主谓语义关系的角度出发,理解英语主语则要从主谓语法关系出发(张殿恩,2003)。其实,英汉主语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两种语言中句子所揭示的意象图式有着本质区别——英语的句子结构呈现出一种线性顺序图式,汉语句子中却不存在这种图式。
英语句子中(除祈使句外),主语概念清晰且不可或缺,地位十分重要,与谓语(动词)关系紧密,主谓关系明确,每句话都拥有鲜明的主谓结构。汉语句子则不同,主语常省略,主谓关系松散,句子普遍缺乏清晰的主谓结构。也就是说,英语句子以主谓为框架结构,包含了一种线性的、主谓相互制约的图式关系;汉语句子则以主题为中心,不反映主谓关系和结构,缺少显著的线性图式结构。
由于英语是结构更为严密的语言,因此对其语篇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从结构到语义,即一般是首先析出结构,其次再理解句子意义(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大多遵循这一方法);相比,汉语语篇的理解或教授则很少采用这种路径。英汉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不同特点,换句话说,它们所承载的图式上的巨大差异正是造成这些现象和做法的根本原因。
三、意象图式与英汉翻译中的句式迁移 许多研究者分析过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翻译体”或“翻译腔”现象,即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以及诘屈聱牙的翻译语言。对大量翻译语料的分析表明,汉译文本中一旦出现欧化现象或不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译文就会不自然、不流畅,给读者生硬难懂或费解之感。对于这种“翻译腔”,研究者们往往将原因归结为译者照搬原文的形式和结构(蒋樱,2008)。笔者认为,“翻译腔”的形成原因可以用语言结构的意象图式差异来解释。
(一)线性顺序图式的迁移
语言习得领域中的“迁移”一词,指的是目的语与其他任何已经习得(或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广义上的“迁移”也可指所有的、关于语言的原有知识对语言习得产生的影响(Odlin, 2001)。“原有的知识”对语言习得产生的干扰和妨碍作用即是“负迁移”。翻译作为语言习得的一种延伸性活动,也会受到迁移作用;译者所具备的“原有知识”不仅涉及其母语,也应该包含翻译活动一开始时译者阅读原文而形成的、关于原文语句的意象图式结构知识。有研究者(李侠,2011)曾讨论过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迁移汉语的思维方式,从而写出不地道的英语词句来(如the past people);由于意象图式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组织方式,迁移某一语言的思维方式往往就是迁移其中所包含的意象图式,例如英语句子的“线性顺序图式”。在翻译中,一旦这种迁移造成译文不通或不流畅,它就应当被算作“负迁移”。
上文提到,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脉络,句子一般围绕主语展开和组织,其语句普遍呈现出一种线性顺序的图式结构。汉语则不然,其语句结构松散,无明显的主谓结构或线性顺序图式。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译者通过阅读接触到英语原文语句,在心理上和认知中首先建立的并不是原文的意义,而是原文语句的意象图式结构,即一种线性顺序图式。译者对英语原文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分解其语句结构、辨析出句子的主谓语以及理清主谓语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不管是译者还是读者,如果对英语原文的结构没有清晰认识,是不大可能理解原文意义和信息的。也就是说,在英汉翻译真正开始之前,译者必定会建立起原文语句的“线性顺序图式”。
“线性顺序图式”一旦形成,自然会在译者的心理和认知中保留下来。作为一种认知机制,这种图式将被译者用于组织自己的语言经验,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和思维活动。跟其他所有种类的意象图式一样,这种线性顺序图式在认知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它会影响译者接下来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输出,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即便译入语(如汉语)中存在相应的意象图式,已经形成的原文图式也会妨碍目标图式的激活。上文论述过,汉语句子并不是以“主语+谓语”的结构模式来组织的,译者当然不可能去“激活”所谓的“线性顺序图式”,而是很可能将原文的图式结构直接迁移过去,译出的文字虽是汉语,但其呈现的结构却是非常清晰的、英语语句所特有的“线性顺序图式”。其次,翻译不同于写作,不是完全自由自主的活动,译者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始终承受着“忠实”的压力(忠实原文意义及结构),从一接触原文开始,文本中的语句所承载的“线性顺序图式”就会进入译者的认知和思维,译者想要摆脱其影响是有一定困难的。Nickel的研究就显示,语言迁移现象在翻译测试中出现的频次高于其他类型的测试(曾文华、覃江华,2011),这表明翻译的确有别于其他活动(如写作),翻译过程中原文的图式结构更易迁移至译文,而一旦原语和译入语在语句所承载的图式结构上有较大差异,这种迁移就会造成“翻译腔”。最后,译者照搬或迁移英语句子的线性图式,也符合经济原则,虽然会造就翻译腔,但至少是一种省时省力的策略取向。
(二)迁移实例
英汉翻译实践中,随处可见因迁移原文语句所包含的“线性顺序图式”而产生的“翻译体”。下面的例句均来自中国学生的英译汉语料,译句后面的括号中提供了修改译文:
(1)It’s not my opinion that he has committed a crime.
说他犯了罪,这并不是我的观点。(我不认为他犯了罪。)
(2)It does not matter to me which side the bat takes.
蝙蝠站在哪边,这跟我没关系。(蝙蝠站在哪边,跟我没关系。)
(3)It is time she had her haircut.
是时候她剪头发了。(她该剪头发了。)
(4)Time is lost if things are not done correctly.
如果事情做得不好,时间就浪费了。(弄不好,时间就浪费了。)
(5)He tells me that he will go there.
他告诉我说他要去。(他告诉我说要去的。)
(6)In Queensland one can swim in the sea all the year round.
在昆士兰人们可以一年到头在海里游泳。(昆士兰的海水一年四季都能游泳。)
(7)Anyone who says this hotel is good is insane.
说这个酒店好的人是疯子。(谁说这个酒店好,真是脑子有病。)
(8)Fate has treated him cruelly.
命运对他很残酷。(他命很不好。)
(9)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火箭已经在探索宇宙中找到了应用。(宇宙探索中已经用上了火箭。)
(10)Citizens’rights must be guaranteed.
公民的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必须保障公民的权利。)
(11)The sights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s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 我们那些喷气式飞机的身影和声音使我心中充满了神往。
(听见我们这些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看见它们的身影,我心里便充满了神往。)
(12)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看见那棵大树总是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一看见这棵大树,我就想起了童年。)
以上例子中,英文原句全都以主谓语为框架,句子结构完整、清晰,译者一接触原文就能建立起句子的线性顺序图式。受该图式影响,同时因为母语中的句子并不存在相应图式,加上翻译中的“信”或“忠实”原则以及经济原则的驱动,译者便译出了上面的汉语句子。译句显然承载了原文的图式结构,大多使用原文主语作主语,原文的谓语也译为了汉语句子的谓语。例如,(1)~(3)的原文使用了“it”形式主语,这是英语句子的线性顺序图式所要求的,即不管语义上的主语是否缺省,句子(除祈使句外)在结构上都必须满足“主语+谓语”图式。译者明显是受了该图式的影响,将它直接迁移到译文中。例(5)~(7)的英语原文同样体现了线性顺序图式,主语(包括从句的主语)则使用了代词;受此影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有的代词,从而再现了原文图式。例(8)~(12)中,原文的线性顺序图式是以“无生命实体的主语+谓语”来实现的,体现了英语的物称倾向;同时,为了保证句子含有线性图式,有的句子还使用了被动态,如例(10)和(12)。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显然受了原文图式影响,将线性图式直接迁移过来。以上12个句子的译文表明,译者似乎未考虑到汉语其实是不具备线性顺序图式的——汉语句子以语义为框架,主语选择有人称倾向,如果没有人称主语就使用无主句,被动结构也较少使用。总之,汉语句子只需语义上合理,不会因为要实现某种线性图式而强加一个物称主语或使用被动结构。
上述例子也证明,盲目迁移英语句子的线性图式,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上面句子的译文大多不合汉语表达习惯,读起来较为生硬、缺乏流畅感。此外,由于译文反映了英语句子所特有的线性图式,大多读者读后便很容易猜出原文的句式结构。
(三)策略
朱山姊(2010)的研究显示,中国学生要成功地进行英语写作,就必须建立并激活目的语的表达体系及文化交际体系的相关图式,如词汇图式、句法图式、语篇图式等;相关的图式若是空白或没有激活,写出来的东西不符合汉语规范或包含许多负迁移的结果。其实,英汉翻译过程也一样,译者同样须建立或激活汉语中的相关图式,例如适当的、惯用的句法图式,才能译出流畅通顺的语句来。
上一节的例子表明,英译汉过程中英语句式结构所包含的线性顺序图式很容易受到迁移,导致译文成为生硬晦涩、诘屈聱牙的“翻译体”。要克服这种趋势,译者首先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惯用的句式结构及其承载的意象图式建立起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明确英汉语句使用不同的图式结构的基础上,译者应当有意识地激活、调用已经存储在自己认知和记忆中的汉语语句的图式结构(相对松散、以主题而非主语为中心的非线性的图式结构),这样才能摆脱原文限制,译出通顺地道的汉语来。具体说来,译者可以通过省略主语、调整句子结构以突出主题以及使用人称主语替换物称主语等做法,使译文的语句实现汉语中典型的句法图式结构。可以说,在句法层面上,译者的一大任务就是尽力摆脱英语句式的表层结构、摆脱原文所承载的意象图式结构,用母语的惯用图式取而代之。
四、结语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用于组织思维、推理及范畴化过程。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时,人们往往会将经验抽象为意象图式。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也会将自己的语言经验——读到的句子和词块——抽象为某种图式结构。英语句子的典型图式结构为线性顺序图式,它一旦进入译者的意识就可能作用于下一步的翻译活动,对于翻译经验不足或水平有限的译者来说,英语原文所包含的线性顺序图式极易受到迁移,其结果往往是译出的汉语句子生硬别扭、缺乏自然感,译文的质量不高。译者只有有意识地区分英汉语句所承载的图式结构、加强激活汉语中惯用的图式结构,才能克服线性图式的迁移,译出更为流畅地道的汉语来。
?
(本文为宁波大学2010年度学科项目[项目编号xks043]的成果之一。)
?
参考文献:
[1]Evans,G.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2]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Odlin,D.Analysing and counteracting interference errors[J].
ELT Journal,1983,37(3):256~261.
[5]何慧娟.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在翻译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11,(9).
[6]蒋樱.从英汉语言特点看英汉主语的翻译[J].科技信息,2008,
(28).
[7]李侠.从英汉语言差异看母语思维对英语写作负迁移[J].山西农
业大学学报,2011,(10).
[8]曾文华,覃江华.汉英翻译中的错误与母语负迁移[J].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2011,(3).
[9]张殿恩.从主谓关系看英汉主语的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学报,2003,(4).
[10]朱山姊.图式理论视角下的母语负迁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10,(6).
[11]左嘉,刘和平.意象图式与同声传译中的影子跟读一项基于图
式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11,(5).
(刘华 周春燕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关键词:意象图式 英汉翻译 线性顺序图式 迁移
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意象图式在意义建构以及思维和推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在诗歌研究、文学批评、语法理论以及语言神经理论中,研究者们大量运用了意象图式概念。由于翻译活动与译者的认知体验密切相关,在翻译研究中引入意象图式概念及相关理论具有较高价值。
一、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由Mark Johnson(1987)提出来的。他认为,意象图式是“一种不断重现于人类感知和运动经验的动态模式,这种模式赋予人类经验连贯性并使之具有结构”。意象图式源于人类自身的体验,是人类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抽象和概括而来的。一方面,意象图式是人类身体直接经验的结果,先于人类的概念活动;另一方面,意象图式又是一种拥有意义且相对简单的结构,不仅能为人们直接理解,而且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意象图式虽然称为“意象”,却并非具象的产物,也不受制于具体语境,而是一种抽象的、非细节化的结构,因而被称为“图式”。
Lakoff(1987:267)归纳的意象图式主要有:“容器图式”“路径图式”“连接图式”“力量图式”“平衡图式”以及揭示和反映各种方位和关系的“上—下图式”“前—后图式”“整体—部分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线性顺序图式”等。Evans(2006)也曾将意象图式归纳为“空间”“容器”“运动”“平衡”“力量”“同一/多样性”“一致”和“存在”等八类。不管如何分类,意象图式都是作为人类共有的结构而广泛存在于经验世界中,其形成基于大量、一般且普遍的现实经验,有非常显著的体验基础。
作为Lakoff(1987:113)归纳出的四种认知模型之一,意象图式用于组织人类感知或想象到的经验,是概念和语词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意象图式是一种认知机制,是思维和推理的基础,在认知活动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意象图式对于翻译实践也有启示意义,例如何慧娟(2011)发现,译者如能对原文形成一个整体式的格式塔意象,把原文抽象为一个图式化的框架,将有助于成功的翻译。另外,也有研究者(左嘉、刘和平,2011)通过实验发现,同传中译者若能将所听到的信息视觉化,将文本转化为意象图式结构,就能大大提高影子跟读和大意回述的准确性和效果。
二、意象图式与语言结构
语言作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也是概念化认知活动的对象。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进行成功交流,往往也将语言结构抽象为某些意象图式。
(一)线性顺序图式
Lakoff(1987:290)认为,人们往往会建立句法结构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即下意识地将句法结构(如词块和句子)抽象为某种类型的意象图式结构,如“部分—整体图式”(反映树形图中上一节点成员与下一节点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心—边缘图式”(揭示中心词与修饰语的关系)、“连接图式”(反映句子或词块成员之间的搭配和指称关系)等等。可见,语言结构作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也是认知活动的对象,人们会将它们抽象或组织成某种意象图式结构;同时,这些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一定会储存于大脑和认知,对下一步的听力或阅读理解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除上述几种类型以外,人们在接触语言结构时抽象出来的还应包括“线性顺序图式”(linear order schema)。“线性顺序图式”指句子或词块内各单位间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制约关系。例如,在读到某一语言的一组句子时,读者能清晰地辨识出,每个句子都包含了A、B两个成分,A成分不可或缺且总是先于B成分,而且还制约着B成分的语法形式。在认知层面,读者能抽象出这种“线性顺序图式”,对于他理解该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流畅阅读是有积极价值的。换句话说,“线性顺序图式”具有一定的语篇功能,受众在接触文本时若能建立起这种图式,就更可能把握语篇的流动趋势,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主题和信息。
不过,“线性顺序图式”却并不适用于所有语言。对于某些语言的句子来说,人们就不能、也不会建立起这种意象图式来。汉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英汉句子的图式差异
许多研究者对英汉语言的主语进行过系统比较,归纳出英汉主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谓一致、主谓位置关系、主谓动词的依存结构以及主谓关系的语义等方面;通过比较,研究者们发现,理解汉语的主语或主题要从主谓语义关系的角度出发,理解英语主语则要从主谓语法关系出发(张殿恩,2003)。其实,英汉主语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两种语言中句子所揭示的意象图式有着本质区别——英语的句子结构呈现出一种线性顺序图式,汉语句子中却不存在这种图式。
英语句子中(除祈使句外),主语概念清晰且不可或缺,地位十分重要,与谓语(动词)关系紧密,主谓关系明确,每句话都拥有鲜明的主谓结构。汉语句子则不同,主语常省略,主谓关系松散,句子普遍缺乏清晰的主谓结构。也就是说,英语句子以主谓为框架结构,包含了一种线性的、主谓相互制约的图式关系;汉语句子则以主题为中心,不反映主谓关系和结构,缺少显著的线性图式结构。
由于英语是结构更为严密的语言,因此对其语篇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从结构到语义,即一般是首先析出结构,其次再理解句子意义(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大多遵循这一方法);相比,汉语语篇的理解或教授则很少采用这种路径。英汉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不同特点,换句话说,它们所承载的图式上的巨大差异正是造成这些现象和做法的根本原因。
三、意象图式与英汉翻译中的句式迁移 许多研究者分析过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翻译体”或“翻译腔”现象,即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以及诘屈聱牙的翻译语言。对大量翻译语料的分析表明,汉译文本中一旦出现欧化现象或不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译文就会不自然、不流畅,给读者生硬难懂或费解之感。对于这种“翻译腔”,研究者们往往将原因归结为译者照搬原文的形式和结构(蒋樱,2008)。笔者认为,“翻译腔”的形成原因可以用语言结构的意象图式差异来解释。
(一)线性顺序图式的迁移
语言习得领域中的“迁移”一词,指的是目的语与其他任何已经习得(或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广义上的“迁移”也可指所有的、关于语言的原有知识对语言习得产生的影响(Odlin, 2001)。“原有的知识”对语言习得产生的干扰和妨碍作用即是“负迁移”。翻译作为语言习得的一种延伸性活动,也会受到迁移作用;译者所具备的“原有知识”不仅涉及其母语,也应该包含翻译活动一开始时译者阅读原文而形成的、关于原文语句的意象图式结构知识。有研究者(李侠,2011)曾讨论过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迁移汉语的思维方式,从而写出不地道的英语词句来(如the past people);由于意象图式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组织方式,迁移某一语言的思维方式往往就是迁移其中所包含的意象图式,例如英语句子的“线性顺序图式”。在翻译中,一旦这种迁移造成译文不通或不流畅,它就应当被算作“负迁移”。
上文提到,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脉络,句子一般围绕主语展开和组织,其语句普遍呈现出一种线性顺序的图式结构。汉语则不然,其语句结构松散,无明显的主谓结构或线性顺序图式。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译者通过阅读接触到英语原文语句,在心理上和认知中首先建立的并不是原文的意义,而是原文语句的意象图式结构,即一种线性顺序图式。译者对英语原文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分解其语句结构、辨析出句子的主谓语以及理清主谓语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不管是译者还是读者,如果对英语原文的结构没有清晰认识,是不大可能理解原文意义和信息的。也就是说,在英汉翻译真正开始之前,译者必定会建立起原文语句的“线性顺序图式”。
“线性顺序图式”一旦形成,自然会在译者的心理和认知中保留下来。作为一种认知机制,这种图式将被译者用于组织自己的语言经验,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和思维活动。跟其他所有种类的意象图式一样,这种线性顺序图式在认知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它会影响译者接下来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输出,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即便译入语(如汉语)中存在相应的意象图式,已经形成的原文图式也会妨碍目标图式的激活。上文论述过,汉语句子并不是以“主语+谓语”的结构模式来组织的,译者当然不可能去“激活”所谓的“线性顺序图式”,而是很可能将原文的图式结构直接迁移过去,译出的文字虽是汉语,但其呈现的结构却是非常清晰的、英语语句所特有的“线性顺序图式”。其次,翻译不同于写作,不是完全自由自主的活动,译者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始终承受着“忠实”的压力(忠实原文意义及结构),从一接触原文开始,文本中的语句所承载的“线性顺序图式”就会进入译者的认知和思维,译者想要摆脱其影响是有一定困难的。Nickel的研究就显示,语言迁移现象在翻译测试中出现的频次高于其他类型的测试(曾文华、覃江华,2011),这表明翻译的确有别于其他活动(如写作),翻译过程中原文的图式结构更易迁移至译文,而一旦原语和译入语在语句所承载的图式结构上有较大差异,这种迁移就会造成“翻译腔”。最后,译者照搬或迁移英语句子的线性图式,也符合经济原则,虽然会造就翻译腔,但至少是一种省时省力的策略取向。
(二)迁移实例
英汉翻译实践中,随处可见因迁移原文语句所包含的“线性顺序图式”而产生的“翻译体”。下面的例句均来自中国学生的英译汉语料,译句后面的括号中提供了修改译文:
(1)It’s not my opinion that he has committed a crime.
说他犯了罪,这并不是我的观点。(我不认为他犯了罪。)
(2)It does not matter to me which side the bat takes.
蝙蝠站在哪边,这跟我没关系。(蝙蝠站在哪边,跟我没关系。)
(3)It is time she had her haircut.
是时候她剪头发了。(她该剪头发了。)
(4)Time is lost if things are not done correctly.
如果事情做得不好,时间就浪费了。(弄不好,时间就浪费了。)
(5)He tells me that he will go there.
他告诉我说他要去。(他告诉我说要去的。)
(6)In Queensland one can swim in the sea all the year round.
在昆士兰人们可以一年到头在海里游泳。(昆士兰的海水一年四季都能游泳。)
(7)Anyone who says this hotel is good is insane.
说这个酒店好的人是疯子。(谁说这个酒店好,真是脑子有病。)
(8)Fate has treated him cruelly.
命运对他很残酷。(他命很不好。)
(9)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火箭已经在探索宇宙中找到了应用。(宇宙探索中已经用上了火箭。)
(10)Citizens’rights must be guaranteed.
公民的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必须保障公民的权利。)
(11)The sights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s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 我们那些喷气式飞机的身影和声音使我心中充满了神往。
(听见我们这些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看见它们的身影,我心里便充满了神往。)
(12)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看见那棵大树总是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一看见这棵大树,我就想起了童年。)
以上例子中,英文原句全都以主谓语为框架,句子结构完整、清晰,译者一接触原文就能建立起句子的线性顺序图式。受该图式影响,同时因为母语中的句子并不存在相应图式,加上翻译中的“信”或“忠实”原则以及经济原则的驱动,译者便译出了上面的汉语句子。译句显然承载了原文的图式结构,大多使用原文主语作主语,原文的谓语也译为了汉语句子的谓语。例如,(1)~(3)的原文使用了“it”形式主语,这是英语句子的线性顺序图式所要求的,即不管语义上的主语是否缺省,句子(除祈使句外)在结构上都必须满足“主语+谓语”图式。译者明显是受了该图式的影响,将它直接迁移到译文中。例(5)~(7)的英语原文同样体现了线性顺序图式,主语(包括从句的主语)则使用了代词;受此影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有的代词,从而再现了原文图式。例(8)~(12)中,原文的线性顺序图式是以“无生命实体的主语+谓语”来实现的,体现了英语的物称倾向;同时,为了保证句子含有线性图式,有的句子还使用了被动态,如例(10)和(12)。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显然受了原文图式影响,将线性图式直接迁移过来。以上12个句子的译文表明,译者似乎未考虑到汉语其实是不具备线性顺序图式的——汉语句子以语义为框架,主语选择有人称倾向,如果没有人称主语就使用无主句,被动结构也较少使用。总之,汉语句子只需语义上合理,不会因为要实现某种线性图式而强加一个物称主语或使用被动结构。
上述例子也证明,盲目迁移英语句子的线性图式,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上面句子的译文大多不合汉语表达习惯,读起来较为生硬、缺乏流畅感。此外,由于译文反映了英语句子所特有的线性图式,大多读者读后便很容易猜出原文的句式结构。
(三)策略
朱山姊(2010)的研究显示,中国学生要成功地进行英语写作,就必须建立并激活目的语的表达体系及文化交际体系的相关图式,如词汇图式、句法图式、语篇图式等;相关的图式若是空白或没有激活,写出来的东西不符合汉语规范或包含许多负迁移的结果。其实,英汉翻译过程也一样,译者同样须建立或激活汉语中的相关图式,例如适当的、惯用的句法图式,才能译出流畅通顺的语句来。
上一节的例子表明,英译汉过程中英语句式结构所包含的线性顺序图式很容易受到迁移,导致译文成为生硬晦涩、诘屈聱牙的“翻译体”。要克服这种趋势,译者首先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惯用的句式结构及其承载的意象图式建立起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明确英汉语句使用不同的图式结构的基础上,译者应当有意识地激活、调用已经存储在自己认知和记忆中的汉语语句的图式结构(相对松散、以主题而非主语为中心的非线性的图式结构),这样才能摆脱原文限制,译出通顺地道的汉语来。具体说来,译者可以通过省略主语、调整句子结构以突出主题以及使用人称主语替换物称主语等做法,使译文的语句实现汉语中典型的句法图式结构。可以说,在句法层面上,译者的一大任务就是尽力摆脱英语句式的表层结构、摆脱原文所承载的意象图式结构,用母语的惯用图式取而代之。
四、结语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用于组织思维、推理及范畴化过程。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时,人们往往会将经验抽象为意象图式。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也会将自己的语言经验——读到的句子和词块——抽象为某种图式结构。英语句子的典型图式结构为线性顺序图式,它一旦进入译者的意识就可能作用于下一步的翻译活动,对于翻译经验不足或水平有限的译者来说,英语原文所包含的线性顺序图式极易受到迁移,其结果往往是译出的汉语句子生硬别扭、缺乏自然感,译文的质量不高。译者只有有意识地区分英汉语句所承载的图式结构、加强激活汉语中惯用的图式结构,才能克服线性图式的迁移,译出更为流畅地道的汉语来。
?
(本文为宁波大学2010年度学科项目[项目编号xks043]的成果之一。)
?
参考文献:
[1]Evans,G.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2]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Odlin,D.Analysing and counteracting interference errors[J].
ELT Journal,1983,37(3):256~261.
[5]何慧娟.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在翻译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11,(9).
[6]蒋樱.从英汉语言特点看英汉主语的翻译[J].科技信息,2008,
(28).
[7]李侠.从英汉语言差异看母语思维对英语写作负迁移[J].山西农
业大学学报,2011,(10).
[8]曾文华,覃江华.汉英翻译中的错误与母语负迁移[J].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2011,(3).
[9]张殿恩.从主谓关系看英汉主语的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学报,2003,(4).
[10]朱山姊.图式理论视角下的母语负迁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10,(6).
[11]左嘉,刘和平.意象图式与同声传译中的影子跟读一项基于图
式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11,(5).
(刘华 周春燕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