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点
近中期中国经济预测
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
2007年3月27日
中国在2006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0.7%的基础上,2007年和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分别放缓到10%和9.8%,投资仍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在中期(2007年-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率会略有增高,但年均低于3%。
中国政府将继续通过限制投资增长为整体经济降温。就中长期而言,政府的目标是实现更均衡和更全面的经济发展,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投资和工业的依赖,而更多地依靠个人消费增长和服务业发展。
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需要通过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推动个人消费增长,将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但迄今为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展缓慢,部分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在中国产生的作用,与这些政策在充分市场化国家的作用有所不同。
中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收入差距扩大影响了个人消费增长,并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也已经成为决策者特别关心的问题。
(详见《财经》网络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社会
市场化改革真正含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 李实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罗楚亮
“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论文
2007年3月21日
在改革过程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并不是如何调动各类资源参与经济增长过程,而是试图通过激励机制的改变来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最为典型的表现在通过建立起差异性的工资制度或按劳分配体制来增强劳动生产率。研究显示,在收入决定中,个人生产能力特征因素,如教育等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强。这不仅表现在教育收益率不断上升,也表现在教育程度和教育收益率的差异对整体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也在不断上升。
人们对收入差距扩大的不满与市场化改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其中一些问题并不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而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体制下产生,或由特殊的市场化方式造成的。在某些方面,由于利益集团的干扰,市场结构被刻意扭曲,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福利与利益以“公平交易”的名义被强势一方攫取。
因此,市场化改革并不能简单地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不能将市场化简单地归结为价格调节,而应当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参照,只有这种竞争机制才能形成公平的交易行为与价格水平。构建、维持并完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才是市场化改革的真正含义。
宏观
21世纪更可能是“多极世纪”
世界银行中国与蒙古局
局长 杜大伟(David Dollar)
世界银行政策研究论文
2007年3月
由于亚洲经济的崛起,存在着21世纪是“亚洲世纪”的说法。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1990 年-2005年间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长的28%,印度贡献了9%,但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近10亿人口)只贡献了7%,与拉丁美洲相当。
因此,亚洲经济并不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成功。中国之所以增长更可观,是由于其人力资本基础较好,对外国贸易和投资更为开放,而且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很好的投资环境。但中国本身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对美国的不可持续的贸易盈余、能源和水资源的短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上升等,中国需要与美国进行良好的合作。 21世纪更可能是一个“多极世纪”,而非“亚洲世纪”。
政策
公平与效率可兼得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
主任 林毅夫
CCER简报
2007年3月23日
通常认为,初次分配实现效率,再分配实现公平。但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可以在生产过程的初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相对便宜,通过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的生产活动,可以让更多具有劳动力的穷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且能够实现资本最快速的积累。劳动力会越来越值钱,资本回报则越来越低,从而在初次分配上同时达到公平与效率。
近中期中国经济预测
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
2007年3月27日
中国在2006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0.7%的基础上,2007年和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分别放缓到10%和9.8%,投资仍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在中期(2007年-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率会略有增高,但年均低于3%。
中国政府将继续通过限制投资增长为整体经济降温。就中长期而言,政府的目标是实现更均衡和更全面的经济发展,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投资和工业的依赖,而更多地依靠个人消费增长和服务业发展。
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需要通过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推动个人消费增长,将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但迄今为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展缓慢,部分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在中国产生的作用,与这些政策在充分市场化国家的作用有所不同。
中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收入差距扩大影响了个人消费增长,并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也已经成为决策者特别关心的问题。
(详见《财经》网络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社会
市场化改革真正含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 李实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罗楚亮
“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论文
2007年3月21日
在改革过程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并不是如何调动各类资源参与经济增长过程,而是试图通过激励机制的改变来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最为典型的表现在通过建立起差异性的工资制度或按劳分配体制来增强劳动生产率。研究显示,在收入决定中,个人生产能力特征因素,如教育等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强。这不仅表现在教育收益率不断上升,也表现在教育程度和教育收益率的差异对整体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也在不断上升。
人们对收入差距扩大的不满与市场化改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其中一些问题并不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而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体制下产生,或由特殊的市场化方式造成的。在某些方面,由于利益集团的干扰,市场结构被刻意扭曲,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福利与利益以“公平交易”的名义被强势一方攫取。
因此,市场化改革并不能简单地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不能将市场化简单地归结为价格调节,而应当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参照,只有这种竞争机制才能形成公平的交易行为与价格水平。构建、维持并完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才是市场化改革的真正含义。
宏观
21世纪更可能是“多极世纪”
世界银行中国与蒙古局
局长 杜大伟(David Dollar)
世界银行政策研究论文
2007年3月
由于亚洲经济的崛起,存在着21世纪是“亚洲世纪”的说法。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1990 年-2005年间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长的28%,印度贡献了9%,但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近10亿人口)只贡献了7%,与拉丁美洲相当。
因此,亚洲经济并不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成功。中国之所以增长更可观,是由于其人力资本基础较好,对外国贸易和投资更为开放,而且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很好的投资环境。但中国本身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对美国的不可持续的贸易盈余、能源和水资源的短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上升等,中国需要与美国进行良好的合作。 21世纪更可能是一个“多极世纪”,而非“亚洲世纪”。
政策
公平与效率可兼得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
主任 林毅夫
CCER简报
2007年3月23日
通常认为,初次分配实现效率,再分配实现公平。但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可以在生产过程的初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相对便宜,通过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的生产活动,可以让更多具有劳动力的穷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且能够实现资本最快速的积累。劳动力会越来越值钱,资本回报则越来越低,从而在初次分配上同时达到公平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