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教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教学重在“始放”,大学教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根据系统论理论谈谈对“衔接”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只要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很大启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如,新大纲实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初中的知识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其实,问题在“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新大纲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研深,这样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就很显然地凸显出来了。这关系到学生学习的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实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新大纲特别注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隙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我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针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针对中小学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发挥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相关的衔接工作,如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衔接,实际上是离不开生活的。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和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相衔接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这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只要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很大启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如,新大纲实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初中的知识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其实,问题在“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新大纲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研深,这样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就很显然地凸显出来了。这关系到学生学习的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实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新大纲特别注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隙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我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针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针对中小学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发挥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相关的衔接工作,如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衔接,实际上是离不开生活的。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和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相衔接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这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