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多磨砺
青春少浮躁
青春因为基层磨砺而少份浮躁,多份沉实。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想把工作搞好,关键要学会当好一个农民。当好一个农民,首先要掌握农业知识;其次,要熟悉当地风俗习惯;再次,要了解农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办事情;最后,还要广交农民朋友,打好群众基础。
在学校,我们打交道最多的是书本和课堂;在基层,我们主要是和群众打交道。什么叫群众工作?就是和群众打交道的工作,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不愿和群众打交道,不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就做不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最怕想当然,不是理论上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它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去抓落实,做事就要一抓到底。唯有干在实处,才能做出实效。
青年与基层是一个有着天然联系的共同体,一方面,基层需要青年去建设,另一方面,青年需要在基层磨练。青年学生到基层工作,不仅不“浪费人才”,而且大有可为!虽然基层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很辛苦,工资待遇也不高,但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能收获对群众的感情,收获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收获对自我的超越,收获人生最美丽的色彩!
(曾维康)
国考边远地区零报考岗位何不“就地取材”
“国考”报名中出现了很多职位“零报考”的现象,这些职位多数位于边远地区,这种尴尬现象的出现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务员这个岗位的门槛已经开始放宽,国家已经出台规定,符合标准的农民、工人也可以报考公务员的一些岗位,这实际上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为人才的选拔打破了条条框框,另一方面给了每一个人出彩的机会,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是农民还是工人,不管你有没有学历,只要有本事就行。当然,这还只是试点和摸索阶段。
对于这些边远地区的“零报考”岗位,不妨让其成为这项试点的开始,来一次“就地取材”。这些岗位就在基层,何不在这些地方打破公务员报考的条件限制,鼓励当地的农民、工人、生意人报考呢?农民虽然没有学历,但是兴许就会因为农民本色能分管好农业;工人虽然没有学历,兴许也能因为实践经验分管好工业;生意人虽然没有学历,兴许也能因为摸爬滚打的经历分管好经济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人就在当地,熟悉当地的情况,适应当地的生活,知道当地群众所盼,还有能吃苦的精神。
(郭元鹏)
如何看校园性侵事件的分歧
目前对于教师对学生性侵现象并未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更多时候问题被归结到师德范畴,而这正是处置分歧的根源所在。目前这种分歧还在延续,各方正在探索解决办法。一些细节显示,对类似事件的处置有望从道德范畴转移到法律层面,在处置结果公布前,对于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各界就有所讨论。不少人期待完善机制,上月上旬,国内外高校教师、学者和学生发表两封公开信,提出两个诉求,一是彻查厦大性骚扰事件,二是建议以此事为契机,教育部制定《高等教育学校性骚扰防治管理办法》。不过,有评论者注意到,这种诉求的发出者并非是法律界人士,并指出这种诉求并不符合立法精神。原因在于,一方面此类事件夹杂了复杂的感情因素,一般难以查处,另外对于立法所能达到的效果,业内人士也表示怀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性侵行为容易激发民众的怒火,具体到如何防范,仅仅寄希望于法律可能不切实际。外界过去看待师生关系时的确有简单化的倾向,以致纠纷出现时显得手足无措,性侵作为极端现象,放大了目前的纠纷,它也表明师生关系需要重新审视。(何小手)
青春少浮躁
青春因为基层磨砺而少份浮躁,多份沉实。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想把工作搞好,关键要学会当好一个农民。当好一个农民,首先要掌握农业知识;其次,要熟悉当地风俗习惯;再次,要了解农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办事情;最后,还要广交农民朋友,打好群众基础。
在学校,我们打交道最多的是书本和课堂;在基层,我们主要是和群众打交道。什么叫群众工作?就是和群众打交道的工作,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不愿和群众打交道,不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就做不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最怕想当然,不是理论上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它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去抓落实,做事就要一抓到底。唯有干在实处,才能做出实效。
青年与基层是一个有着天然联系的共同体,一方面,基层需要青年去建设,另一方面,青年需要在基层磨练。青年学生到基层工作,不仅不“浪费人才”,而且大有可为!虽然基层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很辛苦,工资待遇也不高,但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能收获对群众的感情,收获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收获对自我的超越,收获人生最美丽的色彩!
(曾维康)
国考边远地区零报考岗位何不“就地取材”
“国考”报名中出现了很多职位“零报考”的现象,这些职位多数位于边远地区,这种尴尬现象的出现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务员这个岗位的门槛已经开始放宽,国家已经出台规定,符合标准的农民、工人也可以报考公务员的一些岗位,这实际上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为人才的选拔打破了条条框框,另一方面给了每一个人出彩的机会,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是农民还是工人,不管你有没有学历,只要有本事就行。当然,这还只是试点和摸索阶段。
对于这些边远地区的“零报考”岗位,不妨让其成为这项试点的开始,来一次“就地取材”。这些岗位就在基层,何不在这些地方打破公务员报考的条件限制,鼓励当地的农民、工人、生意人报考呢?农民虽然没有学历,但是兴许就会因为农民本色能分管好农业;工人虽然没有学历,兴许也能因为实践经验分管好工业;生意人虽然没有学历,兴许也能因为摸爬滚打的经历分管好经济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人就在当地,熟悉当地的情况,适应当地的生活,知道当地群众所盼,还有能吃苦的精神。
(郭元鹏)
如何看校园性侵事件的分歧
目前对于教师对学生性侵现象并未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更多时候问题被归结到师德范畴,而这正是处置分歧的根源所在。目前这种分歧还在延续,各方正在探索解决办法。一些细节显示,对类似事件的处置有望从道德范畴转移到法律层面,在处置结果公布前,对于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各界就有所讨论。不少人期待完善机制,上月上旬,国内外高校教师、学者和学生发表两封公开信,提出两个诉求,一是彻查厦大性骚扰事件,二是建议以此事为契机,教育部制定《高等教育学校性骚扰防治管理办法》。不过,有评论者注意到,这种诉求的发出者并非是法律界人士,并指出这种诉求并不符合立法精神。原因在于,一方面此类事件夹杂了复杂的感情因素,一般难以查处,另外对于立法所能达到的效果,业内人士也表示怀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性侵行为容易激发民众的怒火,具体到如何防范,仅仅寄希望于法律可能不切实际。外界过去看待师生关系时的确有简单化的倾向,以致纠纷出现时显得手足无措,性侵作为极端现象,放大了目前的纠纷,它也表明师生关系需要重新审视。(何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