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以文化人,振奋民族精神,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建设繁荣的文化,文化落后的社会不是小康社会,更不是现代化的社会。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能单靠着经济的增长与物质的丰富,更要看文化的繁荣程度和人的精神面貌与文明素质的提升水准,物质和文化的共同繁荣,才是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文化、设施建设、新农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人民群众正在为实现“二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美丽乡村正在不断涌现。然而我作为一位苏南发达地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想以自己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与诸位读者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之事。
苏南的经济发展之路曾被定为“苏南模式”在全国推广,而苏南的文化建设,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虽然在全国颇为前列,但路走得也不乏艰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轻视了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以至于老百姓在有了优裕的物质生活,需要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时,文化设施就显得严重缺失了。看戏看电影没有剧场,即使是来场露天电影或演出也难找一块像样的场地,体育活动项目更是寥寥无几,甚至连跳个健身舞也难寻个集中点,找本书看要跑几里或十几里到镇上去,公园休闲散步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如此现象和小康社会相差甚远。
其实,早在十年前,我们就迈开了建设新农村的步伐,由于在规划中对百姓文化需求的忽视,才导致了文化设施建设的滞后,以至于在近年的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建设成了各级党政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在成功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础上,要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更能反映出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能体现出文化对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与进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更能展示出新农村的魅力与风采。
大家知道,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领跑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不仅要建设强大的经济,更要建设繁荣的文化。而文化,首先要建设好文化设施这个基础阵地,有了基础阵地,各种文化活动才能得以展开,百姓的文化生活才能丰富多彩,以文化人、引领风尚、振奋精神等一系列文化功能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文化设施建设,必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那么,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设施如何规划?对此,我想提出如下三点与大家商榷:
一、合理布局,体现共性。满足广大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一个行政村要有一块相对集中的公共文化体系活动场所,其中包括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大众项目,对于规划来说,这些项目还应考虑落实到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真正做到讓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举个客观的事例,封建时代,农村中还不乏有戏楼戏台,现在建设新农村,总不能让老百姓看场戏还一定要跑到城里去吧。行政村越并越大,一个村方圆数公里。人口数千上万,但文化设施的布局一定要均匀合理。
二、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和地理优势。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地方文化更是底蕴丰厚,形式多样,个性突出,我们在规划文化设施时,务必用好用足地方特色优势,彰显个性,打造亮点。古桥古寺、宗教宗族、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民间传说、名人轶事等民间民族文化和名山秀水、古树名木、地方特产等自然地理资源,都是建设文化设施的绝佳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能提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能提升地方形象,扩大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给地方全面发展带来动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1、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分类的弊端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主要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体系,即安全与防灾、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广播电视、环卫设施、绿化、文体活动、室外场地等。这种分类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的繁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遗漏关键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各专项规划缺乏整合,规划的可实施性很差。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较少关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农业仓储设施,农业的生产空间、农村生态防护林等,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2、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经历了原始农村、传统农村、现代农村的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始终是三个稳定的核心,远景设计研究院建议农村基础设施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划分。
四、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区域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应承担行政区内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内乡镇村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防止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混乱,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注重效益,门槛限制
自然村庄中人口规模偏小的较多,达不到规模效应。如果居民点太分散,也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对政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好做,然而维护的费用很高。忽视规模效益和维护费用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出现设施无法正常运转、资源浪费的情况。
节约成本,精简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立足现有设施进行改造,防止大拆大建,落实“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四节”方针。
五、着眼未来,突出重点。让文化更好地引领和助推社会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于这一点,着重围绕以文化人和以文生财两个方面加以规划建设。比如名人故居的修缮建设,重点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和优良的名人品德。以达到教育后人、启迪来者、引领民风、提振精神的目的,让名人的后代不乏名人;保护文物古迹,建造文化休闲区域,可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景点景区的方向,达到以文生财的目的,让文化的力量助推经济的发展。
六、小结
总之,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为此,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正确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理清基本思路,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以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
关键词:文化、设施建设、新农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人民群众正在为实现“二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美丽乡村正在不断涌现。然而我作为一位苏南发达地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想以自己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与诸位读者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之事。
苏南的经济发展之路曾被定为“苏南模式”在全国推广,而苏南的文化建设,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虽然在全国颇为前列,但路走得也不乏艰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轻视了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以至于老百姓在有了优裕的物质生活,需要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时,文化设施就显得严重缺失了。看戏看电影没有剧场,即使是来场露天电影或演出也难找一块像样的场地,体育活动项目更是寥寥无几,甚至连跳个健身舞也难寻个集中点,找本书看要跑几里或十几里到镇上去,公园休闲散步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如此现象和小康社会相差甚远。
其实,早在十年前,我们就迈开了建设新农村的步伐,由于在规划中对百姓文化需求的忽视,才导致了文化设施建设的滞后,以至于在近年的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建设成了各级党政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在成功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础上,要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更能反映出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能体现出文化对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与进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更能展示出新农村的魅力与风采。
大家知道,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领跑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不仅要建设强大的经济,更要建设繁荣的文化。而文化,首先要建设好文化设施这个基础阵地,有了基础阵地,各种文化活动才能得以展开,百姓的文化生活才能丰富多彩,以文化人、引领风尚、振奋精神等一系列文化功能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文化设施建设,必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那么,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设施如何规划?对此,我想提出如下三点与大家商榷:
一、合理布局,体现共性。满足广大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一个行政村要有一块相对集中的公共文化体系活动场所,其中包括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大众项目,对于规划来说,这些项目还应考虑落实到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真正做到讓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举个客观的事例,封建时代,农村中还不乏有戏楼戏台,现在建设新农村,总不能让老百姓看场戏还一定要跑到城里去吧。行政村越并越大,一个村方圆数公里。人口数千上万,但文化设施的布局一定要均匀合理。
二、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和地理优势。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地方文化更是底蕴丰厚,形式多样,个性突出,我们在规划文化设施时,务必用好用足地方特色优势,彰显个性,打造亮点。古桥古寺、宗教宗族、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民间传说、名人轶事等民间民族文化和名山秀水、古树名木、地方特产等自然地理资源,都是建设文化设施的绝佳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能提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能提升地方形象,扩大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给地方全面发展带来动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1、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分类的弊端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主要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体系,即安全与防灾、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广播电视、环卫设施、绿化、文体活动、室外场地等。这种分类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的繁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遗漏关键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各专项规划缺乏整合,规划的可实施性很差。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较少关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农业仓储设施,农业的生产空间、农村生态防护林等,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2、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经历了原始农村、传统农村、现代农村的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始终是三个稳定的核心,远景设计研究院建议农村基础设施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划分。
四、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区域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应承担行政区内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内乡镇村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防止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混乱,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注重效益,门槛限制
自然村庄中人口规模偏小的较多,达不到规模效应。如果居民点太分散,也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对政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好做,然而维护的费用很高。忽视规模效益和维护费用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出现设施无法正常运转、资源浪费的情况。
节约成本,精简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立足现有设施进行改造,防止大拆大建,落实“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四节”方针。
五、着眼未来,突出重点。让文化更好地引领和助推社会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于这一点,着重围绕以文化人和以文生财两个方面加以规划建设。比如名人故居的修缮建设,重点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和优良的名人品德。以达到教育后人、启迪来者、引领民风、提振精神的目的,让名人的后代不乏名人;保护文物古迹,建造文化休闲区域,可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景点景区的方向,达到以文生财的目的,让文化的力量助推经济的发展。
六、小结
总之,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为此,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正确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理清基本思路,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以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