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探究性教学是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是应该对探究性学习有正确全面的理解,本文着重谈谈对探究性学习这种新理念的理解。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标准 探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是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对探究性学习应当从如下多方面进行理解。
一、探究性学习是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对传统落后学习方式的变革。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实現科学素质的提高,依靠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是无法实现的。探究是一种研究科学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在学习中引入研究科学的方法。探究的过程有时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即使没有结果出现,探究过程仍然使人得益,这就是重在参与。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的课程,学习生物的过程,可以象研究科学一样进行探索。生物课程的探索过程,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培养许多科学素质,这是传统应试教育无可比拟的。
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学习,主动追究知识自然事半功倍。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在教学的模式将以参与课外活动、创设实验、组织讨论、交流等方式为主,学习上自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工作是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动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二、探究性学习提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注入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都是应试教学,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上课,实际就是听科学、看科学,看权威、听权威,人们不敢轻易怀疑真理和挑战权威。被动的学习,势必压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课程标准提出了“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探究性学习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国科学和教育的基本状况,科学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重点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时不我待。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侧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就是勤于学习和乐于学习,主动提高自己。勤于学习是永恒的要求,而乐于学习,关系到学习的趣味性和成就感等激励因素,浓厚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成功感会激发学习的兴致,形成良性循环,产生良好效果。教材和课本中的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是基础性的知识,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是学习探究的基础,需要好好掌握,但绝不是我们仅有的目标,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在学习探索过程,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过去,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侧重死记硬背,侧重经验之谈,如今,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完全可设置问题,通过实物显示、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观察比对,分析讨论的解决问题过程中重现和巩固,我们在有理由的情况下,可以怀疑真理和挑战权威,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课程标准具体明确重点培养的能力目标,即包括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而突出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过程不仅是要求学会基本知识,还强调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科学态度等各种素质要求,探究性学习对能力的培养,全面而且有重点的,层次分明。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在排斥其他传统行之有效的实用学习方法。课程标准推行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但没有与传统诸如启发式、发现式等学习方式相冲突,而且探究过程需要的诸如观察、阅读等能力则仍然是必备基础能力,在探究过程,仍然应该得到应用和发展。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用到了“引导”,显然,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仍然起到主导作用。这与一直坚持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没有矛盾。
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推行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目标。
我们引导和要求学生学会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少许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授学生“渔”而不是“鱼”, 良好的学习的方式,可以终身受益。当然,具体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但我们倡导的是一种与探索科学相同的学习方法,即在探索过程主动地学习,教师则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帮助者。
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途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探究就是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探究教学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然而最基本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和思路,分别论证和排除各个思路的可能性,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反思总结。探究性教学强调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来自问题的突破,所以,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创设。比如,气孔是植物体进行内外交换的门户,我们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气孔是不是整天开放,什么时间开放较大,什么时间开放较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树叶表面气孔在不同时间段的开放程度的观察,得出气孔的大小与时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影响气孔大小的原因是什么,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
灵活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探究情境。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这个情境需要教师的创设。利用学生实验进行探究是最先可想到的,然而利用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生物园、公园的自然环境,利用网络,都可以创设成为探究的情境,生动有趣的情境有利于乐于学习,情境设计,显然非常重要。
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课标 “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来看,发展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过程,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需要较强的思维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组织势必灵活多变,这对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如何搞好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有巨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笔者愿和同行不断努力,共同进步。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标准 探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是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对探究性学习应当从如下多方面进行理解。
一、探究性学习是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对传统落后学习方式的变革。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实現科学素质的提高,依靠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是无法实现的。探究是一种研究科学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在学习中引入研究科学的方法。探究的过程有时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即使没有结果出现,探究过程仍然使人得益,这就是重在参与。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的课程,学习生物的过程,可以象研究科学一样进行探索。生物课程的探索过程,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培养许多科学素质,这是传统应试教育无可比拟的。
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学习,主动追究知识自然事半功倍。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在教学的模式将以参与课外活动、创设实验、组织讨论、交流等方式为主,学习上自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工作是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动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二、探究性学习提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注入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都是应试教学,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上课,实际就是听科学、看科学,看权威、听权威,人们不敢轻易怀疑真理和挑战权威。被动的学习,势必压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课程标准提出了“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探究性学习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国科学和教育的基本状况,科学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重点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时不我待。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侧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就是勤于学习和乐于学习,主动提高自己。勤于学习是永恒的要求,而乐于学习,关系到学习的趣味性和成就感等激励因素,浓厚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成功感会激发学习的兴致,形成良性循环,产生良好效果。教材和课本中的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是基础性的知识,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是学习探究的基础,需要好好掌握,但绝不是我们仅有的目标,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在学习探索过程,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过去,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侧重死记硬背,侧重经验之谈,如今,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完全可设置问题,通过实物显示、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观察比对,分析讨论的解决问题过程中重现和巩固,我们在有理由的情况下,可以怀疑真理和挑战权威,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课程标准具体明确重点培养的能力目标,即包括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而突出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过程不仅是要求学会基本知识,还强调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科学态度等各种素质要求,探究性学习对能力的培养,全面而且有重点的,层次分明。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在排斥其他传统行之有效的实用学习方法。课程标准推行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但没有与传统诸如启发式、发现式等学习方式相冲突,而且探究过程需要的诸如观察、阅读等能力则仍然是必备基础能力,在探究过程,仍然应该得到应用和发展。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用到了“引导”,显然,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仍然起到主导作用。这与一直坚持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没有矛盾。
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推行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目标。
我们引导和要求学生学会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少许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授学生“渔”而不是“鱼”, 良好的学习的方式,可以终身受益。当然,具体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但我们倡导的是一种与探索科学相同的学习方法,即在探索过程主动地学习,教师则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帮助者。
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途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探究就是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探究教学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然而最基本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和思路,分别论证和排除各个思路的可能性,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反思总结。探究性教学强调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来自问题的突破,所以,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创设。比如,气孔是植物体进行内外交换的门户,我们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气孔是不是整天开放,什么时间开放较大,什么时间开放较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树叶表面气孔在不同时间段的开放程度的观察,得出气孔的大小与时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影响气孔大小的原因是什么,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
灵活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探究情境。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这个情境需要教师的创设。利用学生实验进行探究是最先可想到的,然而利用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生物园、公园的自然环境,利用网络,都可以创设成为探究的情境,生动有趣的情境有利于乐于学习,情境设计,显然非常重要。
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课标 “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来看,发展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过程,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需要较强的思维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组织势必灵活多变,这对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如何搞好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有巨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笔者愿和同行不断努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