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则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研究学生提问的意义,分析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探讨激发学生提问的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化学教学 提问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向学生发问,而不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学生的提问动机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学生最终就会被塑造成一个不提任何问题的人。在我们的经验中,下面这种场景太熟悉了:一大群成年人在参加某种培训(我们自己就在其中),讲堂里秩序井然;报告人不停地讲,听众像书记员一样不停地记;没有任何问题,听完走人。我们从未在这种场合见到国外常见的那种听众在听完报告后站起来大声质询的情景。这不是用"西方人缺乏东方式的礼貌"解释得了的,实际上是中西教育观不同的反映。下面就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1.在常规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学生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故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要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矛盾,促使形成问题意识。
如:为了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我们设计了六个实验步骤的分组实验:
① 用导线将电流表与一节干电池连接,并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
② 将锌片、铜片依次分别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片上产生气泡的情况。
③ 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片上产生气泡的情况。
④ 用导线将锌片、铜片连接起来,观察金属片上产生气泡的情况。
(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铜片上会产生大量的气泡?)
⑤ 再在导线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并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流表的指针为何会偏转呢?电流是如何产生的?电子如何流动?相同的两块金属片作电极能否形成原电池?)
⑥ 两组同学互相交换锌片或铜片,即其中一组用两块锌片作电极,另一组用两块铜片作电极,再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结果指针无偏转)
又如,在讲授"盐类水解"时,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判断NaCl、NH4Cl、CH3COONa的水溶液的酸碱性;然后做实验用pH试纸来测定上述溶液的pH值,据现象作出思考。学生会发现有的盐溶液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盐的水溶液不都显中性?使学生们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在这些教学实验中,通过巧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较好地培养了问题意识。
2.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一节的学习中,可提出下列问题:"当哪里有火情发生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水"、"灭火器"。这时,笔者又设疑:"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CO2气体,而今天,我却要用H2O和CO2来点火,大家相信吗"?演示趣味性实验:"滴水生火"、"吹气生火"。此时学生产生矛盾、疑惑、惊讶,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 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笔者再次设疑:"H2O和CO2 真的能点火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
提出问题(1):棉花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问题(2):棉花的燃烧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3):猜测Na2O2与H2O及Na2O2与CO2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
提出问题(4):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问题(3)的猜测?
由于创设矛盾情境,学生的脑子里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积极思维,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围绕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设计出探究性的实验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最终得出了探究的结论,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Na2O2的化学性质。
3.善于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地追问。例如,在讲授CO2通入到CaCl2 、Ca(OH)2、Ca(NO3)2 三种溶液中的现象时,我先让学生充分思考,当学生好不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后再追问"若将Ca2+ 全部换成Ba2+ ,现象又如何?"进一步又追问"再改为将SO2通入三种含Ba2+的溶液情况又如何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强酸制弱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亚硫酸根离子的还原性、硫酸钡的性质以及为什么可以用硫酸钡作钡餐而不能用碳酸钡等一系列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要耐心引导;对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
提问题往往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是创造的萌芽。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及批判性。而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引导,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刘书龙 韩建兰:《谈谈优化课堂提问》,光明日报,2000年9月13日
[2] 李维:《课堂教学技能》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版
[3] 庞小岩:《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
[4] 翟新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思考与实践,化学教学,2003(10)
【关键词】化学教学 提问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向学生发问,而不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学生的提问动机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学生最终就会被塑造成一个不提任何问题的人。在我们的经验中,下面这种场景太熟悉了:一大群成年人在参加某种培训(我们自己就在其中),讲堂里秩序井然;报告人不停地讲,听众像书记员一样不停地记;没有任何问题,听完走人。我们从未在这种场合见到国外常见的那种听众在听完报告后站起来大声质询的情景。这不是用"西方人缺乏东方式的礼貌"解释得了的,实际上是中西教育观不同的反映。下面就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1.在常规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学生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故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要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矛盾,促使形成问题意识。
如:为了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我们设计了六个实验步骤的分组实验:
① 用导线将电流表与一节干电池连接,并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
② 将锌片、铜片依次分别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片上产生气泡的情况。
③ 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片上产生气泡的情况。
④ 用导线将锌片、铜片连接起来,观察金属片上产生气泡的情况。
(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铜片上会产生大量的气泡?)
⑤ 再在导线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并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流表的指针为何会偏转呢?电流是如何产生的?电子如何流动?相同的两块金属片作电极能否形成原电池?)
⑥ 两组同学互相交换锌片或铜片,即其中一组用两块锌片作电极,另一组用两块铜片作电极,再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结果指针无偏转)
又如,在讲授"盐类水解"时,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判断NaCl、NH4Cl、CH3COONa的水溶液的酸碱性;然后做实验用pH试纸来测定上述溶液的pH值,据现象作出思考。学生会发现有的盐溶液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盐的水溶液不都显中性?使学生们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在这些教学实验中,通过巧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较好地培养了问题意识。
2.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一节的学习中,可提出下列问题:"当哪里有火情发生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水"、"灭火器"。这时,笔者又设疑:"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CO2气体,而今天,我却要用H2O和CO2来点火,大家相信吗"?演示趣味性实验:"滴水生火"、"吹气生火"。此时学生产生矛盾、疑惑、惊讶,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 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笔者再次设疑:"H2O和CO2 真的能点火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
提出问题(1):棉花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问题(2):棉花的燃烧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3):猜测Na2O2与H2O及Na2O2与CO2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
提出问题(4):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问题(3)的猜测?
由于创设矛盾情境,学生的脑子里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积极思维,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围绕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设计出探究性的实验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最终得出了探究的结论,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Na2O2的化学性质。
3.善于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地追问。例如,在讲授CO2通入到CaCl2 、Ca(OH)2、Ca(NO3)2 三种溶液中的现象时,我先让学生充分思考,当学生好不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后再追问"若将Ca2+ 全部换成Ba2+ ,现象又如何?"进一步又追问"再改为将SO2通入三种含Ba2+的溶液情况又如何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强酸制弱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亚硫酸根离子的还原性、硫酸钡的性质以及为什么可以用硫酸钡作钡餐而不能用碳酸钡等一系列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要耐心引导;对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
提问题往往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是创造的萌芽。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及批判性。而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引导,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刘书龙 韩建兰:《谈谈优化课堂提问》,光明日报,2000年9月13日
[2] 李维:《课堂教学技能》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版
[3] 庞小岩:《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
[4] 翟新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思考与实践,化学教学,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