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编制探究实践课题和教案,开展探究活动,可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特长,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实践课 科学素质 创新能力 课题
开展探究性的实践课,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教师在编制实践课题、教案及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实践课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简称《生物学》教材)包罗着数、理、化各种知识,渗透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各种理念,这为教师通过探究实践课,培养学生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教学依据。教师可充分利用《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资料分析”、“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编制教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根据资料分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1],“探究河蚌贝壳的组成”。实施该种探究实践课,能使学生活学活用各种知识,激发探究兴趣,从而体验各学科间相互合作、交叉渗透破解科学难题的乐趣。
二、实践性原则。动手动脑、心灵手巧。根据《生物学》教材中“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编制探究教案,使学生通过实践课,学会制作技术,养成归纳、总结、撰写小论文的基本技能。例如,在调查“沂河两岸因修筑橡皮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活动时,指导学生将采来的陆生软体动物“制作标本”,填补了学校空白。制作时,受天气影响,蜗牛常常缩入壳内,很难观察到标本的全貌,为了制作完整的标本,师生经过摩擦贝壳、阳光照射、温水浸泡等多次实验探索后,归纳总结探究经验⑵并撰写小论文。蜗牛标本能否制作成功的关键是在适宜的温度下(70℃左右)让蜗牛快速出壳,并在软体完全伸展时迅速窒息死亡,这样制作的蜗牛标本可一目了然,煞是好看。
该种实践课,使文字论述的科学技术方法,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变成鲜活的活动,将实践经验撰写成小论文,可使感性认识浓缩成精华,上升为理论,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科学性原则。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因此,探究实践课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例如,针对《生物学》教材中“生物防治”栏目,编制课题——养蛙治虫,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根据青蛙生活习性做预案,预测青蛙适应能力,捕食害虫能力及防逃方案,再经过答辩会选出最佳预案,然后选择适宜的地块,投放5—10只青蛙验证预案的可行性,并写出可行性报告,证明“青蛙是真正的田园卫士”后⑶,再将青蛙投放到稻田,麦田或菜畦等潮湿农田中实施“养娃治虫”活动。学生经过做预案—预测—答辩—实验—实践活动的科学训练,切身体验了科学研究方法论,丰富了想象力,拓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科学素质,为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探究实践课应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探究实践课是开放性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不受课时限制,多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结题,这种特点非常有利于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拓宽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根据“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指导学生设计“有机垃圾处理池”。学生受端午节民俗房前屋后撒草木灰的启示,选用草木灰、熟石灰、水泥加砂砌成围墙防止蚯蚓逃走。在日晒、雨淋的自然环境中使用三个月,防逃效果良好。再如为验证“蚯蚓的前、中、后端对光的反应”【4】,将废弃的粉笔盒制成10cm×8cm×5cm的无底暗盒,并在暗盒两端边缘上各剪一个三角缺口,盒顶中央挖成直径约2cm的有盖圆孔,暗盒内壁涂成黑色。使用时,只要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纸上,用纸盒罩住蚯蚓,待蚯蚓稳定后,移动暗盒,分别露出前端或后端或打开盒顶圆盖,用手电光照射,现象特别明显。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根据上述原则开展生物综合实践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善自我、表达自我、展示创意的空间和舞台。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探究实践课上变成创新成果,满足了好奇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全 杜明亭 王桂秀 生物与化学综合实践课.中国教学与研究,2010,3,3,94。
2.李世全 观察蜗牛实验的改进.生物学通报,1995,3,43。
3.王春龙 王峰 李世全 田元卫士——青蛙.中学生物教学,1996,1,48。
4.李世全 蚯蚓对光反应实验的改进.生物学通报,1996,3,41。
关键词:探究实践课 科学素质 创新能力 课题
开展探究性的实践课,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教师在编制实践课题、教案及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实践课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简称《生物学》教材)包罗着数、理、化各种知识,渗透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各种理念,这为教师通过探究实践课,培养学生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教学依据。教师可充分利用《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资料分析”、“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编制教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根据资料分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1],“探究河蚌贝壳的组成”。实施该种探究实践课,能使学生活学活用各种知识,激发探究兴趣,从而体验各学科间相互合作、交叉渗透破解科学难题的乐趣。
二、实践性原则。动手动脑、心灵手巧。根据《生物学》教材中“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编制探究教案,使学生通过实践课,学会制作技术,养成归纳、总结、撰写小论文的基本技能。例如,在调查“沂河两岸因修筑橡皮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活动时,指导学生将采来的陆生软体动物“制作标本”,填补了学校空白。制作时,受天气影响,蜗牛常常缩入壳内,很难观察到标本的全貌,为了制作完整的标本,师生经过摩擦贝壳、阳光照射、温水浸泡等多次实验探索后,归纳总结探究经验⑵并撰写小论文。蜗牛标本能否制作成功的关键是在适宜的温度下(70℃左右)让蜗牛快速出壳,并在软体完全伸展时迅速窒息死亡,这样制作的蜗牛标本可一目了然,煞是好看。
该种实践课,使文字论述的科学技术方法,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变成鲜活的活动,将实践经验撰写成小论文,可使感性认识浓缩成精华,上升为理论,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科学性原则。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因此,探究实践课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例如,针对《生物学》教材中“生物防治”栏目,编制课题——养蛙治虫,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根据青蛙生活习性做预案,预测青蛙适应能力,捕食害虫能力及防逃方案,再经过答辩会选出最佳预案,然后选择适宜的地块,投放5—10只青蛙验证预案的可行性,并写出可行性报告,证明“青蛙是真正的田园卫士”后⑶,再将青蛙投放到稻田,麦田或菜畦等潮湿农田中实施“养娃治虫”活动。学生经过做预案—预测—答辩—实验—实践活动的科学训练,切身体验了科学研究方法论,丰富了想象力,拓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科学素质,为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探究实践课应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探究实践课是开放性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不受课时限制,多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结题,这种特点非常有利于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拓宽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根据“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指导学生设计“有机垃圾处理池”。学生受端午节民俗房前屋后撒草木灰的启示,选用草木灰、熟石灰、水泥加砂砌成围墙防止蚯蚓逃走。在日晒、雨淋的自然环境中使用三个月,防逃效果良好。再如为验证“蚯蚓的前、中、后端对光的反应”【4】,将废弃的粉笔盒制成10cm×8cm×5cm的无底暗盒,并在暗盒两端边缘上各剪一个三角缺口,盒顶中央挖成直径约2cm的有盖圆孔,暗盒内壁涂成黑色。使用时,只要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纸上,用纸盒罩住蚯蚓,待蚯蚓稳定后,移动暗盒,分别露出前端或后端或打开盒顶圆盖,用手电光照射,现象特别明显。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根据上述原则开展生物综合实践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善自我、表达自我、展示创意的空间和舞台。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探究实践课上变成创新成果,满足了好奇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全 杜明亭 王桂秀 生物与化学综合实践课.中国教学与研究,2010,3,3,94。
2.李世全 观察蜗牛实验的改进.生物学通报,1995,3,43。
3.王春龙 王峰 李世全 田元卫士——青蛙.中学生物教学,1996,1,48。
4.李世全 蚯蚓对光反应实验的改进.生物学通报,199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