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各种感官,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参与学习全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摆正教师的位置,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随之高涨,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的反馈。这样,能充分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理,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的好朋友与引导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商量的、与朋友间交谈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如:“×××你是怎么看的?”“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的看法是……你们觉得怎么样?”“老师也有些想法与同学们交流”等等。这样的语言,使师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从而逐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我们的朋友,是和我们在共同探索数学与认识数学的,我们才是课堂上的真正主人,为学生建立起一个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数学本身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联系紧密的学科,许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事半功倍。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形成了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技能有助于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技能,学习梯形的面积可仿照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方法等。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作如下提问。
1.求三角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
引导学生回忆:求三角形面积需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他们会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兴趣高涨,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很快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教给“尝试”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是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调整思路,另辟蹊径。此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干扰,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从反面考虑,看最高位;也可能综合考虑,既看最高位,又看个位;还可能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蹊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四、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自觉参与讨论、交流
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发表意见,展示思维,给以具体指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爱面子”心理更为严重。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更是不愿举手回答。因此,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往往是几个学习较好的学生,参与面不广。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意见,我进行了小组学习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1.合理分组。按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品质、语言表达、数学兴趣、男女人数,将学生大致按1∶2∶1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前后四人组成一组;2.呈现目标。目标一般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3.技能训练。训练中坚持要求做到发言有序、展开思维过程、不机械重复别人意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并积极参与组际交流。例如:在教“带余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1.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2.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3.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就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摆正教师的位置,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随之高涨,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的反馈。这样,能充分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理,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的好朋友与引导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商量的、与朋友间交谈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如:“×××你是怎么看的?”“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的看法是……你们觉得怎么样?”“老师也有些想法与同学们交流”等等。这样的语言,使师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从而逐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我们的朋友,是和我们在共同探索数学与认识数学的,我们才是课堂上的真正主人,为学生建立起一个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数学本身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联系紧密的学科,许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事半功倍。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形成了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技能有助于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技能,学习梯形的面积可仿照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方法等。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作如下提问。
1.求三角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
引导学生回忆:求三角形面积需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他们会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兴趣高涨,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很快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教给“尝试”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是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调整思路,另辟蹊径。此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干扰,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从反面考虑,看最高位;也可能综合考虑,既看最高位,又看个位;还可能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蹊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四、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自觉参与讨论、交流
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发表意见,展示思维,给以具体指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爱面子”心理更为严重。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更是不愿举手回答。因此,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往往是几个学习较好的学生,参与面不广。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意见,我进行了小组学习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1.合理分组。按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品质、语言表达、数学兴趣、男女人数,将学生大致按1∶2∶1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前后四人组成一组;2.呈现目标。目标一般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3.技能训练。训练中坚持要求做到发言有序、展开思维过程、不机械重复别人意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并积极参与组际交流。例如:在教“带余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1.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2.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3.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就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