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作者创新应用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并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率,进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探究提高 教学效果
常言道:“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那么,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语言怎样才能“美”起来呢?
一、讲究教学语言的科学美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科学之美。而科学知识必须用科学语言来表述。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凝聚力,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科学之美,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这些理论的时候,必须用语言准确、清晰、规范、精辟、透彻、深刻地将其科学之美表现出来。描摹事物,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分析义理,见微知著,深入浅出;发表观点,旗帜鲜明,简洁明快。切忌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甚至歪曲事实,主观臆造。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
例如:“一国两制”中的“两制”的设立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特指性的。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不能说“有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还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而不是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区域自治。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对社会热点的分析要中肯,并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从而使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比如对党内腐败现象的认识、对失业下岗的分析、对分配不公的认识等都要讲究度,语言要准确且有美感。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逻辑美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按一定的逻辑构成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方面要揭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自身也要符合逻辑,具有一定的逻辑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才会生动,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此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逻辑学知识,提高语言和说理的逻辑修养,强化语言的逻辑力量,使语言具有逻辑之美。如课文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线索清晰地罗列出来,再辅之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一条逻辑主线。这条逻辑主线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课本是按这逻辑编排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这样才能上好课。
三、突出教学语言的激情美
思想品德课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鼓舞和激励作用。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精神感召力,能否有激励作用,除必须具备科学性和逻辑性外,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激情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教学与学生情绪密切相关。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介绍她教学成功的经验时曾说:“首先,一个教师要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再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班上数十颗心灵情感之火。”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深含感情的内容,要“入境”,要把科学和真理融入自己的心灵和血液中,这样才能讲得有信心、有力量、有激情,才能触动心灵,感动肺腑,振奋精神。
四、追求教学语言的含蓄美
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强调:“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己去品味一种“不言之美”。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运用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写的一首小诗进行教学:“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住处。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学生很感兴趣,知道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五、挖掘教学语言的启迪美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富有启迪美的语言会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激情,拥有持久的兴趣,在愉悦中接受教师所要传播的知识,让学生在通过努力后尝到知识的甜头,体现自身的价值。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增加了高中知识来讲授,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姿色出众,才气过人。这样的美人在当时招人喜爱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可是,鲁迅的《二心集》里却说,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林妹妹的。焦大何许人也,竟不爱林妹妹?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出,这时候老师告诉学生,你们到了高中就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听后,兴趣来了,马上要老师说说,教师解释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才能回答这一问题。
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品位,让思想品德课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探究提高 教学效果
常言道:“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那么,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语言怎样才能“美”起来呢?
一、讲究教学语言的科学美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科学之美。而科学知识必须用科学语言来表述。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凝聚力,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科学之美,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这些理论的时候,必须用语言准确、清晰、规范、精辟、透彻、深刻地将其科学之美表现出来。描摹事物,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分析义理,见微知著,深入浅出;发表观点,旗帜鲜明,简洁明快。切忌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甚至歪曲事实,主观臆造。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
例如:“一国两制”中的“两制”的设立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特指性的。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不能说“有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还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而不是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区域自治。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对社会热点的分析要中肯,并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从而使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比如对党内腐败现象的认识、对失业下岗的分析、对分配不公的认识等都要讲究度,语言要准确且有美感。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逻辑美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按一定的逻辑构成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方面要揭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自身也要符合逻辑,具有一定的逻辑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才会生动,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此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逻辑学知识,提高语言和说理的逻辑修养,强化语言的逻辑力量,使语言具有逻辑之美。如课文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线索清晰地罗列出来,再辅之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一条逻辑主线。这条逻辑主线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课本是按这逻辑编排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这样才能上好课。
三、突出教学语言的激情美
思想品德课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鼓舞和激励作用。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精神感召力,能否有激励作用,除必须具备科学性和逻辑性外,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激情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教学与学生情绪密切相关。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介绍她教学成功的经验时曾说:“首先,一个教师要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再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班上数十颗心灵情感之火。”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深含感情的内容,要“入境”,要把科学和真理融入自己的心灵和血液中,这样才能讲得有信心、有力量、有激情,才能触动心灵,感动肺腑,振奋精神。
四、追求教学语言的含蓄美
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强调:“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己去品味一种“不言之美”。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运用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写的一首小诗进行教学:“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住处。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学生很感兴趣,知道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五、挖掘教学语言的启迪美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富有启迪美的语言会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激情,拥有持久的兴趣,在愉悦中接受教师所要传播的知识,让学生在通过努力后尝到知识的甜头,体现自身的价值。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增加了高中知识来讲授,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姿色出众,才气过人。这样的美人在当时招人喜爱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可是,鲁迅的《二心集》里却说,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林妹妹的。焦大何许人也,竟不爱林妹妹?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出,这时候老师告诉学生,你们到了高中就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听后,兴趣来了,马上要老师说说,教师解释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才能回答这一问题。
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品位,让思想品德课焕发出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