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台经济模式”正遭遇巨大的冲击。近来,浙江传统经济受到冲击,长三角一些地区也出现了恐慌性撤股苗头。
与“掉链”的飞跃集团类似,“许多大型公司接连出现严峻挑战,这意味着以块状制造业、集贸市场状流通业、民营加外贸状混合经营模式为特点的‘温台经济模式’已经从短板企业开始进入了阵痛期。”长期研究长三角民营企业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
长三角,危机
温州和台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两地的繁荣首先是靠小商品大市场带动的,走的是“前店后厂”的发展之路。在温台那里,企业从当初的家庭作坊到前店后厂,乃至到后来不断做大做强的股份合作制或者股份制企业,始终保持着产权明晰,硬预算约束等典型的民营经济特征。
然而一场巨大的退股潮最近正涌向温台两地。小赵(化名)是台州大型民营外向型企业集团椒光集团的小股东,企业这两年的连续亏损,让他第一次有了退股的冲动。他“入股”的公司所在地台州是长三角区域的新兴经济大市,台州市发改委表示,2007年台州市对美国出口额占到全市出口总额的13.7%,今年1~2月份出口美国市场为2.29亿美元,占比为13.2%,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特别是2月当月出口同比下降6.9%。
“这才是个开始。”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制造业,特别是外向型制造企业来说,还没有到经济最坏的时候,按照经济运行的链条传导效应,美国消费疲软对我国进出口的外需放缓大约滞后6-9个月,即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在今年第二季度进一步显现。
这对浙江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坏消息,出口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浙江来看,2007年浙江对美国出口246.4亿美元,占全部对外出口的19.2%。如果加上中国内地从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的商品,美国在中国包括浙江省出口中所占比例在四分之一以上。
浙江曾经的服装、鞋子、打火机这些传统制造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中小企业提前被淘汰出局,在宁波慈溪,一些家电制造企业至今没有接到一笔订单。这股危机同时蔓延到长三角,来自江苏的纺织企业遭遇到同样的危机。有研究者认为,这很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民营企业会暴发资金链危机和经营性危机,未来的数月将会是一个高危阶段。
退股现象首现台州
经济高危的中小企业处境可谓风雨飘摇,在自身利益和企业发展相悖的时候,股东之间的分歧不可避免。小赵所在的企业创立于1984年,总资产近5亿元,拥有20多个子公司、分厂或者海外分公司,其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在2001年,就已经是浙江省著名商标。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型民营外向型企业集团,也陷入了重重危机。
据该公司一名小股东透露,公司最近连年出现亏损,“就算在外贸最好做的2006年,公司的报表依然是处于亏损状况。”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2007年。到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就有很多小股东“坐不住了”,“我们经常碰头,除了在这家公司有些股份,我们其他的投资很少,所以就想,不要让小股东的合法利益受到更大损失。”
从1992年开始,该公司的主打产品就顺利通过欧洲GS标准认证,在2005年,最辉煌的时候,该公司年销售额逾5亿元人民币,自营出口超3000万美元。他们这个行业的一般接单旺季出现在每年的1-3月,但是,在台州其工厂看到,今年他们旺季的接单量是1000多万美元——还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该公司业务部一位负责人透露,他们的主要客户是世界上一些一、二流的超市,但今年家乐福已停止了向他们下单。“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今年公司在美国市场上更是属于颗粒无收。”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6月初,小赵和其他10多名股东商量后,向有关部门联名申请解散公司,这群“解散风波”肇源的10多名企业小股东,尽管自身并没有意识到深层次的问题,但是作为一致行动的经济人,他们背后的驱动力则是——“经济寒冬”的阴影已经开始显出威力。
“股东危机”难化解
台州市发改委的一份文件显示,台州市5371家规模上企业中,亏损1111家,亏损面达到2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09亿元,增长55.7%。“这些股东也同样面临着抉择,”业内人士表示,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在发展中遭遇“股东抉择”,股东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发展会在危机时不断博弈。
滨临东海的台州,上个世纪末经济起飞时,本身发展的起点就非常高。2002年,台州以13.8%的经济增速名列浙江省首位,到2003年上半年,台州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杭州、宁波、上海、北京,跻身浙江省人均收入第二,全国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全市经济总量的98%以上,这个数字,宁波是70%,绍兴是96%。赵胜所在的台州,这样的股东危机并不是第一次暴发,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对此表示,这是台州目前比较大的一次“股东危机”,他们希望企业尽量低调解决,同时,他表示,今年对台州企业来说,普遍比较“难过”,这样的危机也许在未来还会暴发,一旦利润受损,股东对企业的发展会持有不同的方向。
史晋川分析说,对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调整机会,小股东这样的做法,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在开始投资的时候,觉得企业发展前景比较好,对企业的管理体制,构造并没有提出异议,在企业能盈利的情况下,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的。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就以自身利益作为理由提出要求解散,这其中都是以是否盈利作为第一判断价值。不过,史晋川说,这对投资人来说也是有教育意义的,投资应当以企业资质、内部管理等作为衡量标准,家族制不是值得投资或者需要撤股的理由,当然,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在这次危机中借机进行调整和升级。
格局:大股东进行收购
“我们10多个人的股份加在一起大约12%左右,其他基本都是他们家人的股份。”上述小股东表示,这家企业有员工5000多人,是台州椒江区的大型企业之一,一旦情况恶化,可能给当地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据了解,提交申请的10多名股东,股份基本都是在1996年前后入股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该企业负责人的女儿、女婿、儿子分管公司不同的业务,其家族管理模式受到很大质疑。据了解,他们所在的行业产量和出口量都居国内第一,在台州市发改委的名单里,他们被列为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属于“储备上市资源”名单里的企业。
“尽管亏损,但还远远没有到资不抵债的程度。”这名小股东表示,企业没有引进职业经理人,所以家族制管理让这些分散的股东“没底”。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对此表示,企业大股东进行收购,现在已经谈得差不多了。知情人士说,因为这两年公司连年亏损,所以价格是双方谈判的重要原因,“从公司的整体资质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不应当出现这么大的亏损。”也正出于这样的原因考虑,从今年6月开始,企业现在的总经理就开始不断和小股东进行“谈判”,“有一小部分股东一家签了协议,表示愿意出售自身的部分股份。还有一些因为价格原因还在继续谈。”
这似乎并非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在宁波爵溪,500多家针织企业中,有100多家处于半停产状态,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在继续,这或者并不只是浙江,在长三角中,企业发展一旦触礁,股东的纷争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与“掉链”的飞跃集团类似,“许多大型公司接连出现严峻挑战,这意味着以块状制造业、集贸市场状流通业、民营加外贸状混合经营模式为特点的‘温台经济模式’已经从短板企业开始进入了阵痛期。”长期研究长三角民营企业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
长三角,危机
温州和台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两地的繁荣首先是靠小商品大市场带动的,走的是“前店后厂”的发展之路。在温台那里,企业从当初的家庭作坊到前店后厂,乃至到后来不断做大做强的股份合作制或者股份制企业,始终保持着产权明晰,硬预算约束等典型的民营经济特征。
然而一场巨大的退股潮最近正涌向温台两地。小赵(化名)是台州大型民营外向型企业集团椒光集团的小股东,企业这两年的连续亏损,让他第一次有了退股的冲动。他“入股”的公司所在地台州是长三角区域的新兴经济大市,台州市发改委表示,2007年台州市对美国出口额占到全市出口总额的13.7%,今年1~2月份出口美国市场为2.29亿美元,占比为13.2%,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特别是2月当月出口同比下降6.9%。
“这才是个开始。”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制造业,特别是外向型制造企业来说,还没有到经济最坏的时候,按照经济运行的链条传导效应,美国消费疲软对我国进出口的外需放缓大约滞后6-9个月,即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在今年第二季度进一步显现。
这对浙江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坏消息,出口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浙江来看,2007年浙江对美国出口246.4亿美元,占全部对外出口的19.2%。如果加上中国内地从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的商品,美国在中国包括浙江省出口中所占比例在四分之一以上。
浙江曾经的服装、鞋子、打火机这些传统制造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中小企业提前被淘汰出局,在宁波慈溪,一些家电制造企业至今没有接到一笔订单。这股危机同时蔓延到长三角,来自江苏的纺织企业遭遇到同样的危机。有研究者认为,这很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民营企业会暴发资金链危机和经营性危机,未来的数月将会是一个高危阶段。
退股现象首现台州
经济高危的中小企业处境可谓风雨飘摇,在自身利益和企业发展相悖的时候,股东之间的分歧不可避免。小赵所在的企业创立于1984年,总资产近5亿元,拥有20多个子公司、分厂或者海外分公司,其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在2001年,就已经是浙江省著名商标。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型民营外向型企业集团,也陷入了重重危机。
据该公司一名小股东透露,公司最近连年出现亏损,“就算在外贸最好做的2006年,公司的报表依然是处于亏损状况。”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2007年。到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就有很多小股东“坐不住了”,“我们经常碰头,除了在这家公司有些股份,我们其他的投资很少,所以就想,不要让小股东的合法利益受到更大损失。”
从1992年开始,该公司的主打产品就顺利通过欧洲GS标准认证,在2005年,最辉煌的时候,该公司年销售额逾5亿元人民币,自营出口超3000万美元。他们这个行业的一般接单旺季出现在每年的1-3月,但是,在台州其工厂看到,今年他们旺季的接单量是1000多万美元——还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该公司业务部一位负责人透露,他们的主要客户是世界上一些一、二流的超市,但今年家乐福已停止了向他们下单。“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今年公司在美国市场上更是属于颗粒无收。”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6月初,小赵和其他10多名股东商量后,向有关部门联名申请解散公司,这群“解散风波”肇源的10多名企业小股东,尽管自身并没有意识到深层次的问题,但是作为一致行动的经济人,他们背后的驱动力则是——“经济寒冬”的阴影已经开始显出威力。
“股东危机”难化解
台州市发改委的一份文件显示,台州市5371家规模上企业中,亏损1111家,亏损面达到2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09亿元,增长55.7%。“这些股东也同样面临着抉择,”业内人士表示,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在发展中遭遇“股东抉择”,股东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发展会在危机时不断博弈。
滨临东海的台州,上个世纪末经济起飞时,本身发展的起点就非常高。2002年,台州以13.8%的经济增速名列浙江省首位,到2003年上半年,台州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杭州、宁波、上海、北京,跻身浙江省人均收入第二,全国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全市经济总量的98%以上,这个数字,宁波是70%,绍兴是96%。赵胜所在的台州,这样的股东危机并不是第一次暴发,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对此表示,这是台州目前比较大的一次“股东危机”,他们希望企业尽量低调解决,同时,他表示,今年对台州企业来说,普遍比较“难过”,这样的危机也许在未来还会暴发,一旦利润受损,股东对企业的发展会持有不同的方向。
史晋川分析说,对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调整机会,小股东这样的做法,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在开始投资的时候,觉得企业发展前景比较好,对企业的管理体制,构造并没有提出异议,在企业能盈利的情况下,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的。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就以自身利益作为理由提出要求解散,这其中都是以是否盈利作为第一判断价值。不过,史晋川说,这对投资人来说也是有教育意义的,投资应当以企业资质、内部管理等作为衡量标准,家族制不是值得投资或者需要撤股的理由,当然,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在这次危机中借机进行调整和升级。
格局:大股东进行收购
“我们10多个人的股份加在一起大约12%左右,其他基本都是他们家人的股份。”上述小股东表示,这家企业有员工5000多人,是台州椒江区的大型企业之一,一旦情况恶化,可能给当地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据了解,提交申请的10多名股东,股份基本都是在1996年前后入股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该企业负责人的女儿、女婿、儿子分管公司不同的业务,其家族管理模式受到很大质疑。据了解,他们所在的行业产量和出口量都居国内第一,在台州市发改委的名单里,他们被列为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属于“储备上市资源”名单里的企业。
“尽管亏损,但还远远没有到资不抵债的程度。”这名小股东表示,企业没有引进职业经理人,所以家族制管理让这些分散的股东“没底”。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对此表示,企业大股东进行收购,现在已经谈得差不多了。知情人士说,因为这两年公司连年亏损,所以价格是双方谈判的重要原因,“从公司的整体资质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不应当出现这么大的亏损。”也正出于这样的原因考虑,从今年6月开始,企业现在的总经理就开始不断和小股东进行“谈判”,“有一小部分股东一家签了协议,表示愿意出售自身的部分股份。还有一些因为价格原因还在继续谈。”
这似乎并非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在宁波爵溪,500多家针织企业中,有100多家处于半停产状态,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在继续,这或者并不只是浙江,在长三角中,企业发展一旦触礁,股东的纷争几乎每天都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