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准了中国商业地产的软肋,外资更加大胆的进入中国,并试图将自己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
成交量下跌,价格涨幅趋缓,烈日炎炎,楼市却一片寒意。
然而,外资却在一路高歌、觊觎楼市的大蛋糕。在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大型的并购案件中,外资的魅影若隐若现。
外资狂扫一线楼市
7月13日记者获悉,美国最大的亚裔商业地产商——富顿集团宣布与中国知名商业地产机构嘉亿引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已经高调进入上海、北京等地楼市,涉及商业项目多达13个。
而这仅仅是外资进入中国商业地产的一例。5月28日,SOHO中国潘石屹高调斥资55亿元成功收购北京东二环凯恒中心,作为近期最大的商业并购案,SOHO中国由于深厚的外资背景有33亿元进入内地需要经过监管层的审批。
4月,英国私人家族集团高富诺集团在上海宣布了中国投资计划。该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其在亚洲的资产规模提升至50亿美元,其中50%将投资于中国。
这些外资在国内开发商一片叫苦声中紧锣密鼓地布局北京、上海等地,这些投资有的是长期投资者,有的则是短期投机获利者,他们的另外一个名称是“热钱”。
记者从中国指数研究院获知,中国大陆商业银行对楼市的投资自2006年底开始逐年收缩,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长速度从34%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200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第二套房屋的首付比例从20%提高到30%,显示了中国金融机构对于楼市风险控制更加紧缩,这直接催生了楼市寒冬。然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从2007年1月份的24%却增加到31.9%。
“这里面除了少部分是地下钱庄贷款外,更多的是外资在进入楼市。外资热钱进入的房地产开发市场规模巨大。”永安信投资集团董事长乔志杰说。
外资进入中国楼市的资金究竟有多少?
在迄今为止的争论中出现了5000亿美元,15000亿和17000亿三个版本。然而,无论哪一个版本,对于“中国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和逼迫人民币升值”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股市跌掉2500点的时候,部分外资基金在伺机抄底,部分则把注意力转向楼市,比较来说,他们现在更愿意进入楼市。”乔志杰说。
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上海,外资更是蠢蠢欲动,“外资并没有逃离上海楼市,而是仍然在待价而沽。只要价格合适,他们就会出手。尤其是在国内地产商不断抛盘的时候,外资成为接盘者。”业内人士称。
与中国地产商纷纷投二三线城市不同,外资更倾向于在一二线城市进行投资。外资的这种独特选择让人们吃惊。
中国商业地产软肋
土地和资金是中国开发商的命门。
本土地产商在银根紧缩、银行借贷和上市融资受阻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了外资,频频向外资投怀送抱。在他们看来,外资雄厚的资本实力着实令他们羡慕。而外资则对国内开发商的热情表示出了冷淡。
“中国开发商怎么会没有钱呢?中国外汇储备达到了2万亿美元,中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顺差,加工制造业利润低,使得很多热线都进入中国的楼市,所以中国的楼市根本不缺钱。” 美国富顿集团中国区总裁Ben Hung说。
“在美国,开发商知道了某地块可能出让,会召集基金私募等投机商、建筑商、规划人员、销售代理、策划公司等进行系统的全程规划,对是否拿地、项目定位、规划设计、工程进展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来保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Ben Hung介绍。
“中国的地产商,他们的80%的精力都用于想办法与政府公关拿地,然后跑银行借贷款,中国开发商缺乏创意、没有合理定位、缺乏专业人才运作,通常是拿到地后根据容积率就考虑项目定位,利用抄袭的图纸,廉价的人才,劣质的建材去盖房,千篇一律、同质化的地产项目充斥市场。” Ben Hung直陈中国商业地产的败笔处。
“在外表光鲜下的中国的商业地产出现滞销、空置率高,频频出现的跳楼价、放血就是这种缺乏合理规划滞后的必然现象。”清华大学国际地产首席运营官朱凌波说。
可见,中国地产商需要变化的是思想和观念,不仅仅商业模式、规划设计上,即使在销售环节,外资企业也试图有所创新。消息称富顿和嘉亿引领就可能推出中美贸易平台计划,该平台会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线上是购物平台网站,线下是商场特色店,美国商品可以进来,中国商品也可以出去。“这将是超越阿里巴巴网站的全新模式,年底前可能会正式公布执行。”业内人士称。
“中国企业其实最缺乏的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完善的管理团队、专业人才和优秀的企业品牌。”Ben Hung如是点评。
缺钱缺地的中国开发商已是饿得嗷嗷待哺,看准了中国商业地产的软肋,外资更加大胆的进入中国,并试图将自己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
成交量下跌,价格涨幅趋缓,烈日炎炎,楼市却一片寒意。
然而,外资却在一路高歌、觊觎楼市的大蛋糕。在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大型的并购案件中,外资的魅影若隐若现。
外资狂扫一线楼市
7月13日记者获悉,美国最大的亚裔商业地产商——富顿集团宣布与中国知名商业地产机构嘉亿引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已经高调进入上海、北京等地楼市,涉及商业项目多达13个。
而这仅仅是外资进入中国商业地产的一例。5月28日,SOHO中国潘石屹高调斥资55亿元成功收购北京东二环凯恒中心,作为近期最大的商业并购案,SOHO中国由于深厚的外资背景有33亿元进入内地需要经过监管层的审批。
4月,英国私人家族集团高富诺集团在上海宣布了中国投资计划。该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其在亚洲的资产规模提升至50亿美元,其中50%将投资于中国。
这些外资在国内开发商一片叫苦声中紧锣密鼓地布局北京、上海等地,这些投资有的是长期投资者,有的则是短期投机获利者,他们的另外一个名称是“热钱”。
记者从中国指数研究院获知,中国大陆商业银行对楼市的投资自2006年底开始逐年收缩,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长速度从34%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200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第二套房屋的首付比例从20%提高到30%,显示了中国金融机构对于楼市风险控制更加紧缩,这直接催生了楼市寒冬。然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从2007年1月份的24%却增加到31.9%。
“这里面除了少部分是地下钱庄贷款外,更多的是外资在进入楼市。外资热钱进入的房地产开发市场规模巨大。”永安信投资集团董事长乔志杰说。
外资进入中国楼市的资金究竟有多少?
在迄今为止的争论中出现了5000亿美元,15000亿和17000亿三个版本。然而,无论哪一个版本,对于“中国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和逼迫人民币升值”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股市跌掉2500点的时候,部分外资基金在伺机抄底,部分则把注意力转向楼市,比较来说,他们现在更愿意进入楼市。”乔志杰说。
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上海,外资更是蠢蠢欲动,“外资并没有逃离上海楼市,而是仍然在待价而沽。只要价格合适,他们就会出手。尤其是在国内地产商不断抛盘的时候,外资成为接盘者。”业内人士称。
与中国地产商纷纷投二三线城市不同,外资更倾向于在一二线城市进行投资。外资的这种独特选择让人们吃惊。
中国商业地产软肋
土地和资金是中国开发商的命门。
本土地产商在银根紧缩、银行借贷和上市融资受阻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了外资,频频向外资投怀送抱。在他们看来,外资雄厚的资本实力着实令他们羡慕。而外资则对国内开发商的热情表示出了冷淡。
“中国开发商怎么会没有钱呢?中国外汇储备达到了2万亿美元,中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顺差,加工制造业利润低,使得很多热线都进入中国的楼市,所以中国的楼市根本不缺钱。” 美国富顿集团中国区总裁Ben Hung说。
“在美国,开发商知道了某地块可能出让,会召集基金私募等投机商、建筑商、规划人员、销售代理、策划公司等进行系统的全程规划,对是否拿地、项目定位、规划设计、工程进展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来保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Ben Hung介绍。
“中国的地产商,他们的80%的精力都用于想办法与政府公关拿地,然后跑银行借贷款,中国开发商缺乏创意、没有合理定位、缺乏专业人才运作,通常是拿到地后根据容积率就考虑项目定位,利用抄袭的图纸,廉价的人才,劣质的建材去盖房,千篇一律、同质化的地产项目充斥市场。” Ben Hung直陈中国商业地产的败笔处。
“在外表光鲜下的中国的商业地产出现滞销、空置率高,频频出现的跳楼价、放血就是这种缺乏合理规划滞后的必然现象。”清华大学国际地产首席运营官朱凌波说。
可见,中国地产商需要变化的是思想和观念,不仅仅商业模式、规划设计上,即使在销售环节,外资企业也试图有所创新。消息称富顿和嘉亿引领就可能推出中美贸易平台计划,该平台会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线上是购物平台网站,线下是商场特色店,美国商品可以进来,中国商品也可以出去。“这将是超越阿里巴巴网站的全新模式,年底前可能会正式公布执行。”业内人士称。
“中国企业其实最缺乏的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完善的管理团队、专业人才和优秀的企业品牌。”Ben Hung如是点评。
缺钱缺地的中国开发商已是饿得嗷嗷待哺,看准了中国商业地产的软肋,外资更加大胆的进入中国,并试图将自己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