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从大量职业信息可知,除了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更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着手,分析大学生缺少职业精神的原因,提出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思考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是由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带来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和分工决定了人们要从事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这就构成了人生的职业生活、职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一定的职业精神。因此,职业精神是与人们从事的职业及其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1]这是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
职业精神是与职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个人如何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是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职业观,包含着责任感、团队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通过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职业情感,达到职业化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职业精神成为用人单位“选才”的重要标准
据调查,在近年的招聘中,许多企业对“优秀”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学校里高分的“好学生”,而是能为公司做出贡献和成绩的员工;不再是只注重个性张扬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更看重求职者能否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不久前对15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高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进取务实等特点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种职业精神。
在一家公司招聘大学毕业生的启事当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希望你是一个专业人才,对事业有进取心、积极努力并且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服从公司统一安排。”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遵守纪律,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包括尊重同事,这些都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而这些方面正是目前许多大学生所欠缺的。来自ORACLE、IBM公司的业界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目前所处的职业环境中,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软技能培养尤为重要。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而不是“学生”,职业化可以表现为员工在岗位工作中的效率,职业化的人才就是综合具备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个人,而培养一个职业人,一方面要使其拥有某方面的熟练技能,同时更要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从上述职业信息可知,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标准已发生变化,除了知识与技能,毕业生的思想品质、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已成为每一个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社会发展之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名言:“人总是需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企业如果没点“精神”,这个企业不会成为强大的企业;一个人如果没点“精神”,这个人也不会成为对社会、对企业有用的人。职业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竞争的需要,同时,更加是个人立足社会生存的需要。
在职业化的社会中,每一个职业人要在专业化分工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座位”,并能够“坐稳”和有所发展,就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职业精神。在现代职场中,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无论是什么职位,无一例外地都会有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学者黄胜伟在《态度第一:世界著名企业职业精神强化准则》一书中写道:“有关资料显示,一个人的能量中,知识占了20%,技能占了40%,态度也占到了40%,而态度里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职业精神。没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不论他的学历有多高、经验有多丰富、能力有多大,都不能算优秀人才。”因此我们才看到,知名企业“松下”在挑选人才时,大都只选用具有70%能力的人才,而很少用有100%能力的人才。因为70%能力的人才,有更好更强的可塑性,有更端正的态度,更容易将职业精神强化到他们身上,也更能让他们快速成长并发挥自己的巨大能量。如果职业精神差,那么更高的职业能力,也无法使用人单位获得其所希望得到的结果。[2]所以说,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社会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这对逐步完成从学生向职场人角色转型的大学生来说更不例外。在当代中国,培养和塑造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大学生缺少职业精神的原因分析
职业精神是做人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精神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上海启明软件公司的HR经理潘丽达女士说,有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在职业精神方面不能被用人单位所认可,而不是其能力和学历的问题。如今,缺少“职业精神”成为不少企业对大学生不满的重要一点。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诉求,他们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初步设计。但是,一部分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尤其是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他们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行业利益,面对社会,表现出一种关心与冷漠并存的心态。[3]
APTECH首届TAG课程开发研讨会上,来自教育界和产业界的数位专家普遍认为,IT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岗位技能是学生实现就业所必须培养的“硬”技能,而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则是“软”技能,这些软技能的培养对一个职业人的未来发展更为重要。但综观各大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对职业精神、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却没有给予相当的关注,导致毕业生不能真正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使学生误认为如今在社会中有技术就是万能。
诚然,各大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并设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针对性的内容。“职业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比较高屋建瓴,需要有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载体。而目前这方面的教育仍然以专题讲座为主,或者是以方法论教育为主,如《择业求职与技巧》、《当代职业概况》等;二是缺乏系统考虑。“职业精神”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参观访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使学生与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加深了解,让学生在入学的同时就形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规划意识,以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逐渐养成。然而,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职业精神”系统教育课程,只是在大四时进行一些职业指导,如此临时抱佛脚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三是没有纳入正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非常重视职业发展教育,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亦等同虚设,学生可学可不学。当然,也有一些学校考虑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占用一些实践环节的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但这毕竟不多;四是缺乏专业人员和经费投入。按照国际惯例,每3000名学生就需要一位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人员,而目前高校普遍还不达到这样的要求,而且不少都是兼职的教师,以政工人员为主。[4]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应在满足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四、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现代职业精神的阐述者马克思?韦伯说:“职业精神应该向社会表达这样一种高尚品德: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感恩,愿意为之勤奋工作和忠诚奉献、从而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简单来说,“职业精神”最基本的就是敬业爱岗,事事以工作为中心,以服务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目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于社会而言,学生则是学校输出的产品。因而,学校的使命从其本身培养学生的目的出发,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职业人。然而,职业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进行系统、专业的去培养。[4]我们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1、培养职业意识
针对大学生的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同在,认识与失落交错的职业观现状,我们应适时加以引导,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并通过系统的行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发展前景、特性等概况能形成初步全面的了解,从而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树立自己对职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从事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今天做起,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品质。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职业精神的系统教育。就业指导课应规范化、系统化,做到每个年级都有相对应的主题。如大一是职业规划,大二是专业选择,大三是创业精和职业精神,大四是诚信教育等。不少人事经理更谏言:高校还应该在大学生求学期间增设一门“职业精神”课程,并且使其成为必修课程,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程。
2、坚定理想信念
职业理想在个人理想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是沟通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桥梁,是为远大社会理想奋斗的开端。凡是有理想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做到最好,最大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而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以形成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为重点;以确立进取、务实的人生态度及协调的职业价值观为核心;以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职业品质与职业意志为思想品质基础,以敬业精神与创业精神为标志性内容,实现对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精神打造与守护。[5]
3、坚持知行合一
职业精神教育应从课堂理论教学入手,再逐步向实践过渡。首先是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以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精神初步认识。随后,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进行以个案教育为主,重点是对“信”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职业精神意识。我们还可以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专题演讲。通过专业人士的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该行业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本职工作中该做或不该做的“行规”,变空洞说教为具体生动案例。最后是以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精神实践,主要是对学生“行”的培养,激励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追求。实践证明,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思想教育与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4、强化示范渗透
列宁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现在的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学理工出身的大学教师,许多人未受过正规、系统的师范训练,对教师职业缺少认识,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缺乏职业荣誉感及责任感。作为学校,应将师德建设当作教学工作最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学生素质高低密切相关。只有首先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精神,学生的职业精神才能提高。作为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有献身教育的事业心,在工作上必须有认真工作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才能把工作干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除此,我们还要将“职业精神”纳入学校思想教育的正轨,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正如上海大学的陈宪教授所言,只有在大学的日常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育,致力于培养令用人单位值得信任的大学生,让大学生明白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信任是通过自己的成绩和信誉建立起来的,这样的职业精神才是成功的。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职业精神于学生越来越重要,我们应重视并设法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的实效,让其适应社会之所需,为社会造就更加货真价实的职业人才。
注释:
[1] 刘彦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与建设高职校园文化[J].改革与战略,2006(6):183-184.
[2] 毛尚华、方小斌.论农民工职业精神的培养[J].文史博览,2006(20):54-56 .
[3] 刘瑾.德育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07(11):57.
[4] 严峻嵘.大学生职业操守面面观[EB/OL].中国就业网,2005-2-19.
[5] 葛为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本质与德育的职业精神建构[J].高等农业教育,2006(4):77-7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是由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带来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和分工决定了人们要从事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这就构成了人生的职业生活、职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一定的职业精神。因此,职业精神是与人们从事的职业及其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1]这是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
职业精神是与职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个人如何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是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职业观,包含着责任感、团队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通过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职业情感,达到职业化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职业精神成为用人单位“选才”的重要标准
据调查,在近年的招聘中,许多企业对“优秀”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学校里高分的“好学生”,而是能为公司做出贡献和成绩的员工;不再是只注重个性张扬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更看重求职者能否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不久前对15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高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进取务实等特点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种职业精神。
在一家公司招聘大学毕业生的启事当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希望你是一个专业人才,对事业有进取心、积极努力并且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服从公司统一安排。”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遵守纪律,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包括尊重同事,这些都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而这些方面正是目前许多大学生所欠缺的。来自ORACLE、IBM公司的业界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目前所处的职业环境中,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软技能培养尤为重要。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而不是“学生”,职业化可以表现为员工在岗位工作中的效率,职业化的人才就是综合具备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个人,而培养一个职业人,一方面要使其拥有某方面的熟练技能,同时更要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从上述职业信息可知,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标准已发生变化,除了知识与技能,毕业生的思想品质、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已成为每一个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社会发展之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名言:“人总是需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企业如果没点“精神”,这个企业不会成为强大的企业;一个人如果没点“精神”,这个人也不会成为对社会、对企业有用的人。职业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竞争的需要,同时,更加是个人立足社会生存的需要。
在职业化的社会中,每一个职业人要在专业化分工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座位”,并能够“坐稳”和有所发展,就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职业精神。在现代职场中,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无论是什么职位,无一例外地都会有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学者黄胜伟在《态度第一:世界著名企业职业精神强化准则》一书中写道:“有关资料显示,一个人的能量中,知识占了20%,技能占了40%,态度也占到了40%,而态度里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职业精神。没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不论他的学历有多高、经验有多丰富、能力有多大,都不能算优秀人才。”因此我们才看到,知名企业“松下”在挑选人才时,大都只选用具有70%能力的人才,而很少用有100%能力的人才。因为70%能力的人才,有更好更强的可塑性,有更端正的态度,更容易将职业精神强化到他们身上,也更能让他们快速成长并发挥自己的巨大能量。如果职业精神差,那么更高的职业能力,也无法使用人单位获得其所希望得到的结果。[2]所以说,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社会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这对逐步完成从学生向职场人角色转型的大学生来说更不例外。在当代中国,培养和塑造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大学生缺少职业精神的原因分析
职业精神是做人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精神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上海启明软件公司的HR经理潘丽达女士说,有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在职业精神方面不能被用人单位所认可,而不是其能力和学历的问题。如今,缺少“职业精神”成为不少企业对大学生不满的重要一点。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诉求,他们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初步设计。但是,一部分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尤其是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他们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行业利益,面对社会,表现出一种关心与冷漠并存的心态。[3]
APTECH首届TAG课程开发研讨会上,来自教育界和产业界的数位专家普遍认为,IT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岗位技能是学生实现就业所必须培养的“硬”技能,而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则是“软”技能,这些软技能的培养对一个职业人的未来发展更为重要。但综观各大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对职业精神、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却没有给予相当的关注,导致毕业生不能真正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使学生误认为如今在社会中有技术就是万能。
诚然,各大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并设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针对性的内容。“职业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比较高屋建瓴,需要有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载体。而目前这方面的教育仍然以专题讲座为主,或者是以方法论教育为主,如《择业求职与技巧》、《当代职业概况》等;二是缺乏系统考虑。“职业精神”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参观访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使学生与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加深了解,让学生在入学的同时就形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规划意识,以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逐渐养成。然而,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职业精神”系统教育课程,只是在大四时进行一些职业指导,如此临时抱佛脚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三是没有纳入正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非常重视职业发展教育,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亦等同虚设,学生可学可不学。当然,也有一些学校考虑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占用一些实践环节的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但这毕竟不多;四是缺乏专业人员和经费投入。按照国际惯例,每3000名学生就需要一位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人员,而目前高校普遍还不达到这样的要求,而且不少都是兼职的教师,以政工人员为主。[4]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应在满足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四、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现代职业精神的阐述者马克思?韦伯说:“职业精神应该向社会表达这样一种高尚品德: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感恩,愿意为之勤奋工作和忠诚奉献、从而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简单来说,“职业精神”最基本的就是敬业爱岗,事事以工作为中心,以服务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目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于社会而言,学生则是学校输出的产品。因而,学校的使命从其本身培养学生的目的出发,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职业人。然而,职业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进行系统、专业的去培养。[4]我们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1、培养职业意识
针对大学生的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同在,认识与失落交错的职业观现状,我们应适时加以引导,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并通过系统的行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发展前景、特性等概况能形成初步全面的了解,从而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树立自己对职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从事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今天做起,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品质。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职业精神的系统教育。就业指导课应规范化、系统化,做到每个年级都有相对应的主题。如大一是职业规划,大二是专业选择,大三是创业精和职业精神,大四是诚信教育等。不少人事经理更谏言:高校还应该在大学生求学期间增设一门“职业精神”课程,并且使其成为必修课程,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程。
2、坚定理想信念
职业理想在个人理想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是沟通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桥梁,是为远大社会理想奋斗的开端。凡是有理想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做到最好,最大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而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以形成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为重点;以确立进取、务实的人生态度及协调的职业价值观为核心;以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职业品质与职业意志为思想品质基础,以敬业精神与创业精神为标志性内容,实现对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精神打造与守护。[5]
3、坚持知行合一
职业精神教育应从课堂理论教学入手,再逐步向实践过渡。首先是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以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精神初步认识。随后,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进行以个案教育为主,重点是对“信”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职业精神意识。我们还可以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专题演讲。通过专业人士的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该行业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本职工作中该做或不该做的“行规”,变空洞说教为具体生动案例。最后是以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精神实践,主要是对学生“行”的培养,激励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追求。实践证明,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思想教育与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4、强化示范渗透
列宁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现在的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学理工出身的大学教师,许多人未受过正规、系统的师范训练,对教师职业缺少认识,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缺乏职业荣誉感及责任感。作为学校,应将师德建设当作教学工作最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学生素质高低密切相关。只有首先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精神,学生的职业精神才能提高。作为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有献身教育的事业心,在工作上必须有认真工作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才能把工作干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除此,我们还要将“职业精神”纳入学校思想教育的正轨,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正如上海大学的陈宪教授所言,只有在大学的日常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育,致力于培养令用人单位值得信任的大学生,让大学生明白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信任是通过自己的成绩和信誉建立起来的,这样的职业精神才是成功的。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职业精神于学生越来越重要,我们应重视并设法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的实效,让其适应社会之所需,为社会造就更加货真价实的职业人才。
注释:
[1] 刘彦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与建设高职校园文化[J].改革与战略,2006(6):183-184.
[2] 毛尚华、方小斌.论农民工职业精神的培养[J].文史博览,2006(20):54-56 .
[3] 刘瑾.德育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07(11):57.
[4] 严峻嵘.大学生职业操守面面观[EB/OL].中国就业网,2005-2-19.
[5] 葛为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本质与德育的职业精神建构[J].高等农业教育,2006(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