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以逻辑性、抽象性著称的科目,思维能力偏弱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感觉困难重重,学生似乎感受不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处,导致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减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教育方式不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提高学生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着力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促进学生各科目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这其中,教师应用建模思想辅助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应用建模思想开展教学的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更强,这也是不少学生觉得难度较大的原因,尤其是数学概念、定理以及一些数学性质等,不仅繁杂而且难懂,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才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年龄偏小,平时接触的思维训练并不多,思维能力尤其欠缺,导致他们的解题速度慢,正确率也偏低,这也是很多学生青睐教师讲解的“模板”的原因,但是这种缺乏灵活性的解题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不妨尝试将建模思想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将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对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友好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会逐渐养成建立数学模型的好习惯,并摒弃不利于数学水平提升的模式。教师平时也要注意多发掘、多总结,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场景来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也能对这种新式教学理念不再感觉陌生。
二、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联系实际生活,构建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去感知问题,认识数学结构,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问题,从而促进知识水平的提高。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时如果教师能联系实际生活构建模型,将抽象的知识生活化,为学生创设一个易于理解和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通过数学思维模型,能让学生更细致地认识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此外,通过构建模型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能在多种教育方式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进行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生活,将书本、门窗等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融入课堂中,借助直观立体的生活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在建模中滲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以简单的内容、简化的形式和学生一起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样的建模实践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建模思想,为今后更加复杂、严密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建模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带领他们感受数学思想和策略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建模思想。
(三)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小到在超市买菜,大到制造飞机、火箭,数学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建模思想的应用创造了空间。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未得到过系统化培养,而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作为思维锻炼的一个切入点,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他们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和原理,从中抽取、总结出不同的数学模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是理性弱于感性,而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够大大缩减他们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四)在拓展中巩固
在学生完成了数学建模并能灵活地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后,教师还需要将此模型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能运用模型解决一个问题拓展为能运用模型解决一类问题。有学者将这样的模型应用称为“反建模”。在走向更广泛的模型应用中,学生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建模体验和感悟。
(五)丰富课堂内容,激发构建模型的积极性
求知欲旺盛是小学生的特点,也是优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水平。传统数学教学之所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主要是长期不变的教学形式无法让他们感受到新鲜感。为了将建模思想有效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构建数学模型。
(六)利用猜想,建立数学模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构建数学模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渐融入课堂学习中。通过利用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与课堂知识发生有效的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能借助猜想和模型去认识数学问题,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建模教学中,教师通过验证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以数学模型为指点,进行系统的学习。
(七)小组合作,强化构建模型能力
小组合作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比如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一些动态的统计图,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以“身高和性别”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自行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任务后由教师评价并给出总结,小组合作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建模能力的有效途径。
(八)重视教学实际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思想去解决类似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相关图形,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或利用剪纸、建筑模型等方式,让学生制作相关图形,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借助模型构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总结: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使用建模思想,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情境等方式,将建模思想切实融入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怡天.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26):59.
[2]谢小莉.探析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26):99.
[3]马婷.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21(18):60.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教育方式不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提高学生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着力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促进学生各科目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这其中,教师应用建模思想辅助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应用建模思想开展教学的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更强,这也是不少学生觉得难度较大的原因,尤其是数学概念、定理以及一些数学性质等,不仅繁杂而且难懂,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才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年龄偏小,平时接触的思维训练并不多,思维能力尤其欠缺,导致他们的解题速度慢,正确率也偏低,这也是很多学生青睐教师讲解的“模板”的原因,但是这种缺乏灵活性的解题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不妨尝试将建模思想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将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对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友好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会逐渐养成建立数学模型的好习惯,并摒弃不利于数学水平提升的模式。教师平时也要注意多发掘、多总结,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场景来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也能对这种新式教学理念不再感觉陌生。
二、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联系实际生活,构建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去感知问题,认识数学结构,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问题,从而促进知识水平的提高。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时如果教师能联系实际生活构建模型,将抽象的知识生活化,为学生创设一个易于理解和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通过数学思维模型,能让学生更细致地认识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此外,通过构建模型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能在多种教育方式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进行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生活,将书本、门窗等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融入课堂中,借助直观立体的生活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在建模中滲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以简单的内容、简化的形式和学生一起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样的建模实践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建模思想,为今后更加复杂、严密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建模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带领他们感受数学思想和策略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建模思想。
(三)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小到在超市买菜,大到制造飞机、火箭,数学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建模思想的应用创造了空间。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未得到过系统化培养,而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作为思维锻炼的一个切入点,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他们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和原理,从中抽取、总结出不同的数学模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是理性弱于感性,而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够大大缩减他们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四)在拓展中巩固
在学生完成了数学建模并能灵活地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后,教师还需要将此模型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能运用模型解决一个问题拓展为能运用模型解决一类问题。有学者将这样的模型应用称为“反建模”。在走向更广泛的模型应用中,学生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建模体验和感悟。
(五)丰富课堂内容,激发构建模型的积极性
求知欲旺盛是小学生的特点,也是优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水平。传统数学教学之所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主要是长期不变的教学形式无法让他们感受到新鲜感。为了将建模思想有效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构建数学模型。
(六)利用猜想,建立数学模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构建数学模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渐融入课堂学习中。通过利用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与课堂知识发生有效的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能借助猜想和模型去认识数学问题,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建模教学中,教师通过验证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以数学模型为指点,进行系统的学习。
(七)小组合作,强化构建模型能力
小组合作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比如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一些动态的统计图,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以“身高和性别”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自行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任务后由教师评价并给出总结,小组合作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建模能力的有效途径。
(八)重视教学实际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思想去解决类似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相关图形,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或利用剪纸、建筑模型等方式,让学生制作相关图形,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借助模型构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总结: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使用建模思想,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情境等方式,将建模思想切实融入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怡天.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26):59.
[2]谢小莉.探析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26):99.
[3]马婷.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21(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