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通常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语文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它着重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与速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式,聚焦学生在不同类型文章阅读过程中对比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鲜明的意义。
一、小学群文阅读的基本课型
1.基于略读课文拓展,让略读课文教学更加丰富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选编了一篇略读课文,到了高年级每个单元选编了两篇略读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编排。《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明确提出:“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大意”“注意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相对于单课型教学,群文阅读的方式能够为了更好地体现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再泛读文本《剥豆》《拐弯处的回头》等多篇文章,通过文章中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学生很容易感受字里行间父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当然,一篇带多篇的课堂结构也适用于精读课文。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中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海边少年形象,鲁迅的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有“少年形象”,可以将这些文章组织在一起进行阅读,学生对于鲁迅笔下的“少年形象”和人物刻画的方法将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2.基于单元整组教学,巧妙挖掘教材的功能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进行编排,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这就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精读《七律·长征》,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再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学其他三篇课文,在对比阅读中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毛泽东诗词的整体性认知会更进一步。
对于单元整组课文也可以先分课教学,再利用“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的提示进行一堂群文阅读总结课,如:“读了这组的几篇文章,我们对毛泽东有了一些了解。和同学交流交流,你心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本组课文中有一些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和同学们交流这方面的收获,再说说自己在习作中是怎样运用的。”利用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精彩片段赏析——主题拓展等四个环节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基于文体特点,充分理解文体属性
语文本体性教学要重视文体意识,通过大量接触同一文体的文本,让学生感受文体特点,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学习单篇课文,文体特点不易被发现,需要老师不断强调,然而放在一组文章中学习,文体特点就比较明显,学生印象深刻。小学阶段童话、寓言、神话体裁的文章均有涉猎,但编排不够集中。为了凸显这种文体的语言特点,教学时将同一体裁的文章组合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时,教师可以加入《拔苗助长》等文本组合成群文,引导学生熟读故事,归纳道理。在三篇文本同时呈现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寓言的文体特点:即借用小故事解释道理。
4.基于同一作者的群文阅读课,从文本走向作者
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型针对同一作者的作品更加有效。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中,学生很容易找到作家的表达特点、写作风格和情感倾向的共同點。例如在教学《刷子李》时,拓展阅读冯骥才的《苏七块》《泥人张》《张大力》,通过多篇文章的阅读,既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也能轻松地掌握“一波三折”的表达特点。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爱国情怀几乎贯穿了诗人的一生。在学习《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可以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放在一起比较学习,无需教师琐碎地分析引导,学生就能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二、巧妙设问,让群文横向联合起来
1.立足群文阅读的比较性问题设计
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有横向与纵向方面的比较,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比较等。如群文阅读《善意的谎言》教学,在学生读完《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笔筒》3篇文章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因为“谎言”被骗者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不难发现,被骗者在“谎言”之下都获得了成功与幸福,从而理解和感受到“撒谎者”的善意与友好,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2.立足群文阅读的迁移性问题设计
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比如在进行《白杨》的教学时,学生理解了课文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此时再引导学生阅读《落花生》《行道树》《桃花心木》等文章,并思考:这些文章在哪些部分也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精读课文《桥》时,第一课时精读《桥》原文,第二课时通过对比阅读同一议题的3篇文章《在柏林》《窗》《雪夜》,学生在多篇阅读中体会故事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方法,进而感受小说的魅力。
3.立足群文阅读的冲突性问题设计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主要向学生展示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笔者将《捅马蜂窝》《最美的书包》和《羚羊木雕》三篇文章以“童年”为主题进行重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群文阅读,思考“童年是不是只拥有单一的快乐”。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明白了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委屈、伤心和后悔,从而明白无论哪种感受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感受才一步步走向成长。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对传统语文教学有力的补充,并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但群文阅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几篇文章的随意组合,教师需要精心地对群文阅读进行设计,才能借此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难看出,多文本的阅读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的阅读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表达力,是阅读教学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小学(710055)
一、小学群文阅读的基本课型
1.基于略读课文拓展,让略读课文教学更加丰富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选编了一篇略读课文,到了高年级每个单元选编了两篇略读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编排。《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明确提出:“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大意”“注意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相对于单课型教学,群文阅读的方式能够为了更好地体现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再泛读文本《剥豆》《拐弯处的回头》等多篇文章,通过文章中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学生很容易感受字里行间父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当然,一篇带多篇的课堂结构也适用于精读课文。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中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海边少年形象,鲁迅的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有“少年形象”,可以将这些文章组织在一起进行阅读,学生对于鲁迅笔下的“少年形象”和人物刻画的方法将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2.基于单元整组教学,巧妙挖掘教材的功能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进行编排,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这就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精读《七律·长征》,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再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学其他三篇课文,在对比阅读中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毛泽东诗词的整体性认知会更进一步。
对于单元整组课文也可以先分课教学,再利用“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的提示进行一堂群文阅读总结课,如:“读了这组的几篇文章,我们对毛泽东有了一些了解。和同学交流交流,你心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本组课文中有一些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和同学们交流这方面的收获,再说说自己在习作中是怎样运用的。”利用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精彩片段赏析——主题拓展等四个环节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基于文体特点,充分理解文体属性
语文本体性教学要重视文体意识,通过大量接触同一文体的文本,让学生感受文体特点,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学习单篇课文,文体特点不易被发现,需要老师不断强调,然而放在一组文章中学习,文体特点就比较明显,学生印象深刻。小学阶段童话、寓言、神话体裁的文章均有涉猎,但编排不够集中。为了凸显这种文体的语言特点,教学时将同一体裁的文章组合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时,教师可以加入《拔苗助长》等文本组合成群文,引导学生熟读故事,归纳道理。在三篇文本同时呈现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寓言的文体特点:即借用小故事解释道理。
4.基于同一作者的群文阅读课,从文本走向作者
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型针对同一作者的作品更加有效。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中,学生很容易找到作家的表达特点、写作风格和情感倾向的共同點。例如在教学《刷子李》时,拓展阅读冯骥才的《苏七块》《泥人张》《张大力》,通过多篇文章的阅读,既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也能轻松地掌握“一波三折”的表达特点。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爱国情怀几乎贯穿了诗人的一生。在学习《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可以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放在一起比较学习,无需教师琐碎地分析引导,学生就能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二、巧妙设问,让群文横向联合起来
1.立足群文阅读的比较性问题设计
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有横向与纵向方面的比较,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比较等。如群文阅读《善意的谎言》教学,在学生读完《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笔筒》3篇文章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因为“谎言”被骗者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不难发现,被骗者在“谎言”之下都获得了成功与幸福,从而理解和感受到“撒谎者”的善意与友好,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2.立足群文阅读的迁移性问题设计
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比如在进行《白杨》的教学时,学生理解了课文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此时再引导学生阅读《落花生》《行道树》《桃花心木》等文章,并思考:这些文章在哪些部分也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精读课文《桥》时,第一课时精读《桥》原文,第二课时通过对比阅读同一议题的3篇文章《在柏林》《窗》《雪夜》,学生在多篇阅读中体会故事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方法,进而感受小说的魅力。
3.立足群文阅读的冲突性问题设计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主要向学生展示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笔者将《捅马蜂窝》《最美的书包》和《羚羊木雕》三篇文章以“童年”为主题进行重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群文阅读,思考“童年是不是只拥有单一的快乐”。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明白了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委屈、伤心和后悔,从而明白无论哪种感受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感受才一步步走向成长。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对传统语文教学有力的补充,并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但群文阅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几篇文章的随意组合,教师需要精心地对群文阅读进行设计,才能借此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难看出,多文本的阅读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的阅读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表达力,是阅读教学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小学(7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