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第安文化、玛雅文明,曾经一度是如此接近自然的智慧,既不远离动物本能,又似乎能够听到神的声音。这些未知的有关文明的字眼一直吸引着我们,所以我们痴迷于去寻找一个个也许并非正确的答案。在影片《启示》中,梅尔·吉布森用一种极其野蛮的方式祭祀了那个已经逝去的玛雅文明,又以一种更为温情的态度祭奠那个野蛮的时代。
说到梅尔·吉布森,就会想到那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影片——《勇敢的心》,和为自由而战的爱尔兰英雄威廉·华莱士。这部电影在引发我们对政治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也让我们见识了他深厚的叙事功力。而电影《启示》,他则把目光聚焦在神秘的玛雅文明,把我们从书中所了解的玛雅文明搬到了大荧幕,在满足观众好奇感的同时,以及重新审视现代文明的同时,引发情感上的触动和精神上的自省。
导演用一个惊心动魄的丛林故事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热带雨林腹地的奇妙探险。大量写实的影像风格让观众在对野蛮文明震惊的同时,也心生崇拜,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部分。全片采用古玛雅语对白,演员任用墨西哥土著居民,取景采取原始热带森林,丛林深处的金字塔建筑,祭祀用活人的心脏,神秘的文明毁灭预言,真实再现了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让观众置身于那个血淋淋的玛雅时代,也让观众对影片开头导演引用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个伟大的文明自身衰亡只能始于自身内部。导演希望这部电影能让观众产生认同,有情感上的触动和精神上的自省。
一、文明是什么?
文明是什么?是博物馆里珍藏的头骨、青铜、玉玺,还是教科书里一字一句印刷上的大道理?我觉得都是,也都不是。铸造器具的手艺和科学道理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文明,但文明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社会体系,囊括了哲学、宗教和艺术。有人说,文明是人类最大的认同体,两个彼此无法认同的人类群体,即可视为两个不同的文明。两个不同的文明相遇,当差异不至于过大时,可以进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两个文明的各自发展。当两个文明在某些方面无法认同时,极易走向武力冲突。[1]而玛雅文明最终走向了消亡,留给世人无尽的想象。
其实,玛雅文明一直在延续和发展,并不是说这种延续和发展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一贯平衡的。由于政治、经济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从古典时期到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的中心经历了由西南向东北,从内地向沿海的变迁,玛雅文明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发展速度也是相当缓慢的。玛雅劳动者千辛万苦创造的剩余劳动,主要被贵族滥用于建造堂皇富丽的神庙和享乐,使整个社会的扩大和再生产受到严重削弱。因此,当玛雅人和殖民者面对面交锋时,最后的悲惨结局是不可避免的。[2]
梅尔·吉布森的电影,无论是《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还是《启示》,都将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残暴的一面作为故事背景赤裸的呈现,将新石器时代的战争泼墨于大屏幕。而在表现文明衰亡的主题里,电影又表达了更加深刻的启示。文明的衰败始于欲望,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变得贪婪邪恶。玛雅时代的人因为欲望而屠杀、祭祀,而生活在和平时代下的我们,却未必因文明而变得更加相亲相爱。
只是这一次,梅尔·吉布森将目光从个体聚焦到种族文明,他用影像对玛雅文明的消亡做出注解,让人类对自己的命运产生思考。太阳旗下子民的领地上发生了天灾、瘟疫,他们迷信于古老的祭祠来祈求上天的垂怜。于是我们看到了丛林深处奢华无比的金字塔,高高在上的王族,以及不计其数血迹斑斑的头颅,这是死亡的讯号。
导演将这些诅咒变成刺激的视觉奇观,有些病态又有些意味深长。极具生命象征意义的心脏在梅尔·吉布森的电影中一次次被挖出,这不仅是祭祀,更是一种宣示主权的挑衅。苏格兰革命者,玛雅猎人,肥硕的貘都没有逃脱被挖心的残酷命运,在梅尔·吉布森的电影里似乎不承受肉体之痛就无法得到精神上的超脱和重生。在我看来这有些偏激了,但也可看成是梅尔·吉布森对人性、对文明一种无力的呐喊。回望我们的现实世界,因为欲望、贪婪、掠夺比比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文明承受了多少痛苦,我们的文明将会走向何方?
二、恐惧是一种病
《启示》从影片开头到影片结束,都充斥着雄性光辉的魅力。导演通过分食猎物清楚的交代了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特征,又通过部落里的小玩笑营造了其乐融融的部族氛围。随后部落遭遇危机,打破了相对简单的人物关系,建立了全新的敌对矛盾。通过被俘虏到新的城市,故事格局开始变大,剧情上充满更多的未知因素。祭祀部分将焦点重新锁定在侵略者和俘虏之间的敌对关系,而最精彩的就是接下来的追捕桥段。生与死的较量是整部影片最惊心动魄的看点,平行蒙太奇不断切换虎爪逃亡和他妻子石洞逃生两个危机四伏的场景,尽管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让我们早就料到这一家人必定虎口脱险,但是导演通过对节奏的把握还是让影片悬念大增。
虎爪看到侵略者入侵时,恐惧侵占了他思绪,他的父亲说:“恐惧,是一种病;一旦被它征服,就会驻扎在你的灵魂”。所以虎爪在不停地奔跑,忍受伤口的疼痛翻越一个个致命的障碍。他的逃生不再是纯粹的个人意志,而是宿命的有意安排。当日食的突然出现,同族兄弟的舍命相救,让虎爪有了逃入森林的机会,那片森林是他的福地。他不仅是为了自己活命,更是为了救出山洞里的妻儿。这赋予了“生”一种人性的光辉。跑,是和敌人赛跑,更是和生命赛跑。一个得了瘟疫濒临死亡的小姑娘在一片狼藉中说出了对人类的诅咒,用超乎自己年龄的勇气向邪恶宣战,这些诅咒也在一一应验。这一“启示”,为文明的消亡做了很好的注解,或许死亡、消逝才是这个世上永恒不变的真理。再坚不可摧的事物都有面临消逝的危险,我们的文明亦是如此。
三、野蛮预示着毁灭
先进的文明总是会代替旧有的落后文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与政权更迭也印证了这一条定律。玛雅文明在科学、艺术、文化、农业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一时期诞生于西半球的印加文明和阿兹台克文明都不可与其同日而语。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与奇迹般崛起和发展一样,其衰亡和消失也充满神秘色彩。玛雅文明的消逝是不是归咎于欧洲的文明侵略,曾经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只留给现世人们断壁残垣。本应带给美洲大陆先进文明的欧洲人却给这片富饶的丛林带来了黑暗的统治时代。说到文明,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现实社会,都没能离开竞争和杀戮这种野蛮的天性,小到部族纠纷,大到国家战争。如果文明的代价是打打杀杀是,那我们的文明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
整部影片节奏紧凑,叙事流畅,结构层次分明,场面真实,镜头颇具视觉冲击力,逃亡和杀戮片段让人触目惊心,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强化了影片的叙事节奏。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多少带有一种暴力的味道,但是对人性层面进行的层递式的挖掘和深入包含着一种人性向上的光辉。
作为好莱坞演员兼导演,梅尔·吉布森给好莱坞电影提供了另一个出口,他对暴力干净的铺陈,对人性的深刻挖掘的背后是对好莱坞电影的坚守。《启示》在随着虎爪的奔跑也具有了一丝励志的味道。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绝不仅是这些,而是让我们在如今稳定的生活中进行自省,在平静的生活下進行思考。除了对那个蛮荒时代的崇敬之外,我们要做的是回望现实,深刻自省。
注释:
[1]许乐:《赛德克·巴莱》:文明冲突之痛
[2]胡春洞 :谈玛雅文明的起源 历史研究
说到梅尔·吉布森,就会想到那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影片——《勇敢的心》,和为自由而战的爱尔兰英雄威廉·华莱士。这部电影在引发我们对政治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也让我们见识了他深厚的叙事功力。而电影《启示》,他则把目光聚焦在神秘的玛雅文明,把我们从书中所了解的玛雅文明搬到了大荧幕,在满足观众好奇感的同时,以及重新审视现代文明的同时,引发情感上的触动和精神上的自省。
导演用一个惊心动魄的丛林故事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热带雨林腹地的奇妙探险。大量写实的影像风格让观众在对野蛮文明震惊的同时,也心生崇拜,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部分。全片采用古玛雅语对白,演员任用墨西哥土著居民,取景采取原始热带森林,丛林深处的金字塔建筑,祭祀用活人的心脏,神秘的文明毁灭预言,真实再现了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让观众置身于那个血淋淋的玛雅时代,也让观众对影片开头导演引用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个伟大的文明自身衰亡只能始于自身内部。导演希望这部电影能让观众产生认同,有情感上的触动和精神上的自省。
一、文明是什么?
文明是什么?是博物馆里珍藏的头骨、青铜、玉玺,还是教科书里一字一句印刷上的大道理?我觉得都是,也都不是。铸造器具的手艺和科学道理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文明,但文明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社会体系,囊括了哲学、宗教和艺术。有人说,文明是人类最大的认同体,两个彼此无法认同的人类群体,即可视为两个不同的文明。两个不同的文明相遇,当差异不至于过大时,可以进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两个文明的各自发展。当两个文明在某些方面无法认同时,极易走向武力冲突。[1]而玛雅文明最终走向了消亡,留给世人无尽的想象。
其实,玛雅文明一直在延续和发展,并不是说这种延续和发展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一贯平衡的。由于政治、经济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从古典时期到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的中心经历了由西南向东北,从内地向沿海的变迁,玛雅文明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发展速度也是相当缓慢的。玛雅劳动者千辛万苦创造的剩余劳动,主要被贵族滥用于建造堂皇富丽的神庙和享乐,使整个社会的扩大和再生产受到严重削弱。因此,当玛雅人和殖民者面对面交锋时,最后的悲惨结局是不可避免的。[2]
梅尔·吉布森的电影,无论是《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还是《启示》,都将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残暴的一面作为故事背景赤裸的呈现,将新石器时代的战争泼墨于大屏幕。而在表现文明衰亡的主题里,电影又表达了更加深刻的启示。文明的衰败始于欲望,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变得贪婪邪恶。玛雅时代的人因为欲望而屠杀、祭祀,而生活在和平时代下的我们,却未必因文明而变得更加相亲相爱。
只是这一次,梅尔·吉布森将目光从个体聚焦到种族文明,他用影像对玛雅文明的消亡做出注解,让人类对自己的命运产生思考。太阳旗下子民的领地上发生了天灾、瘟疫,他们迷信于古老的祭祠来祈求上天的垂怜。于是我们看到了丛林深处奢华无比的金字塔,高高在上的王族,以及不计其数血迹斑斑的头颅,这是死亡的讯号。
导演将这些诅咒变成刺激的视觉奇观,有些病态又有些意味深长。极具生命象征意义的心脏在梅尔·吉布森的电影中一次次被挖出,这不仅是祭祀,更是一种宣示主权的挑衅。苏格兰革命者,玛雅猎人,肥硕的貘都没有逃脱被挖心的残酷命运,在梅尔·吉布森的电影里似乎不承受肉体之痛就无法得到精神上的超脱和重生。在我看来这有些偏激了,但也可看成是梅尔·吉布森对人性、对文明一种无力的呐喊。回望我们的现实世界,因为欲望、贪婪、掠夺比比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文明承受了多少痛苦,我们的文明将会走向何方?
二、恐惧是一种病
《启示》从影片开头到影片结束,都充斥着雄性光辉的魅力。导演通过分食猎物清楚的交代了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特征,又通过部落里的小玩笑营造了其乐融融的部族氛围。随后部落遭遇危机,打破了相对简单的人物关系,建立了全新的敌对矛盾。通过被俘虏到新的城市,故事格局开始变大,剧情上充满更多的未知因素。祭祀部分将焦点重新锁定在侵略者和俘虏之间的敌对关系,而最精彩的就是接下来的追捕桥段。生与死的较量是整部影片最惊心动魄的看点,平行蒙太奇不断切换虎爪逃亡和他妻子石洞逃生两个危机四伏的场景,尽管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让我们早就料到这一家人必定虎口脱险,但是导演通过对节奏的把握还是让影片悬念大增。
虎爪看到侵略者入侵时,恐惧侵占了他思绪,他的父亲说:“恐惧,是一种病;一旦被它征服,就会驻扎在你的灵魂”。所以虎爪在不停地奔跑,忍受伤口的疼痛翻越一个个致命的障碍。他的逃生不再是纯粹的个人意志,而是宿命的有意安排。当日食的突然出现,同族兄弟的舍命相救,让虎爪有了逃入森林的机会,那片森林是他的福地。他不仅是为了自己活命,更是为了救出山洞里的妻儿。这赋予了“生”一种人性的光辉。跑,是和敌人赛跑,更是和生命赛跑。一个得了瘟疫濒临死亡的小姑娘在一片狼藉中说出了对人类的诅咒,用超乎自己年龄的勇气向邪恶宣战,这些诅咒也在一一应验。这一“启示”,为文明的消亡做了很好的注解,或许死亡、消逝才是这个世上永恒不变的真理。再坚不可摧的事物都有面临消逝的危险,我们的文明亦是如此。
三、野蛮预示着毁灭
先进的文明总是会代替旧有的落后文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与政权更迭也印证了这一条定律。玛雅文明在科学、艺术、文化、农业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一时期诞生于西半球的印加文明和阿兹台克文明都不可与其同日而语。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与奇迹般崛起和发展一样,其衰亡和消失也充满神秘色彩。玛雅文明的消逝是不是归咎于欧洲的文明侵略,曾经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只留给现世人们断壁残垣。本应带给美洲大陆先进文明的欧洲人却给这片富饶的丛林带来了黑暗的统治时代。说到文明,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现实社会,都没能离开竞争和杀戮这种野蛮的天性,小到部族纠纷,大到国家战争。如果文明的代价是打打杀杀是,那我们的文明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
整部影片节奏紧凑,叙事流畅,结构层次分明,场面真实,镜头颇具视觉冲击力,逃亡和杀戮片段让人触目惊心,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强化了影片的叙事节奏。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多少带有一种暴力的味道,但是对人性层面进行的层递式的挖掘和深入包含着一种人性向上的光辉。
作为好莱坞演员兼导演,梅尔·吉布森给好莱坞电影提供了另一个出口,他对暴力干净的铺陈,对人性的深刻挖掘的背后是对好莱坞电影的坚守。《启示》在随着虎爪的奔跑也具有了一丝励志的味道。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绝不仅是这些,而是让我们在如今稳定的生活中进行自省,在平静的生活下進行思考。除了对那个蛮荒时代的崇敬之外,我们要做的是回望现实,深刻自省。
注释:
[1]许乐:《赛德克·巴莱》:文明冲突之痛
[2]胡春洞 :谈玛雅文明的起源 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