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授受过程有效完成,要求学生掌握新知识、新经验,获得新技能,而要将知识同化,顺应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进行有效的认知加工,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机能,而欲使这些认知机能充分发挥作用就离不开教师的认知指导,认知指导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在电工学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讲授,启发讲座等形式外,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来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认知活动,使认知活动、认知过程达到最优化。本文通过“变压器”一节教学内容,谈谈我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认知活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科普情境,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电工学是一门以实验为载体的专业基础课,通过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观察、分析、总结、推理、概括和抽象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反过来再应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实践,因此,电工教学与生活、生产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在上课时,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注意联想,让他们觉得电工知识就在我身边,我身边有着很多的电工现象;因此,我主张不要为上电工课而上电工,应该把生活实践与电工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
案例一:在《研究变压器》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讲一下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是不是都一样的,学生说机床上的电动机需要的电压是380V,而机床上的照明灯需要的电压是36V;电视机使用的是220V的电源而它的显像管需要上万伏的电压,由此引出变压器的作用。然后让学生了解变压器的应用,利用电教媒体播放我国大型的发电站、变电所、高压输电等;通过创设科普情境,让学生懂得电工学在人类文明、科技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唯物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使认知结构科学化。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电工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向往,提升探索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之中,造成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出任务,激发矛盾,并加以点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猜想,去发现,去得出结论。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认识,从形象思维的积极转变。
案例二:我通过实验演示用变压器先改变直流电压,再改变交流电压,学生惊奇地发现,变压器只能改变交流电压而不能改变直流电压,这时我就提出问题,为什么变压器只能改变交流电压而不能改变直流电压呢?(设置这个悬念,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接着提出问题,让大家回顾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交流电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回顾旧知,把旧知识的巩固有机结合在新知识的传播中,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出,当原线圈中分别通直流电、交流电时,原副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学生观察到当原线圈中通过直流电时,变压器原、副线圈中有稳定的磁场;当原线圈中交流电时,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磁通量在变化,计算机模拟变压器中通过交流电时,磁力线的条数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磁场的变化在副线圈中又产生了感生电动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填入下表: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我们这些基础较差的职中学生兴趣很高,对变压器的变压原理基本上弄清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创造出立体的问题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创设个性化情境,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升华
素质教育要求主动发展,发挥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电工课目标要赋予学生展开智力探究活动的机会,激发智力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丰富精神生活,进而达到强化学生个性发展。
在电工教学中如何创设个性化情境,我常常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案,展开讨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三:变压器工作时,变压器的输出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在讲完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知识后,有目的地选择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我布置一道题,由变压器给负载R供电,保持输入电压不变,下列哪种方式能使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增大?(1)增加原线圈匝数;(2)减少副线圈匝数;(3)增大负载电阻的阴值;(4)减小负载电阻的阴值。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争论的过程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过程,辨别真伪、分析对错的过程,同样是知识获取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但是通过讨论和争论,相互的作用,共同的影响,能使学习水平趋向一致,能达成共识,产生了很好效果。
结语: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总之,学会认知,不断更新和充实已有的知识,是适应变革社会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一、创设科普情境,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电工学是一门以实验为载体的专业基础课,通过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观察、分析、总结、推理、概括和抽象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反过来再应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实践,因此,电工教学与生活、生产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在上课时,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注意联想,让他们觉得电工知识就在我身边,我身边有着很多的电工现象;因此,我主张不要为上电工课而上电工,应该把生活实践与电工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
案例一:在《研究变压器》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讲一下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是不是都一样的,学生说机床上的电动机需要的电压是380V,而机床上的照明灯需要的电压是36V;电视机使用的是220V的电源而它的显像管需要上万伏的电压,由此引出变压器的作用。然后让学生了解变压器的应用,利用电教媒体播放我国大型的发电站、变电所、高压输电等;通过创设科普情境,让学生懂得电工学在人类文明、科技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唯物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使认知结构科学化。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电工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向往,提升探索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之中,造成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出任务,激发矛盾,并加以点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猜想,去发现,去得出结论。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认识,从形象思维的积极转变。
案例二:我通过实验演示用变压器先改变直流电压,再改变交流电压,学生惊奇地发现,变压器只能改变交流电压而不能改变直流电压,这时我就提出问题,为什么变压器只能改变交流电压而不能改变直流电压呢?(设置这个悬念,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接着提出问题,让大家回顾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交流电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回顾旧知,把旧知识的巩固有机结合在新知识的传播中,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出,当原线圈中分别通直流电、交流电时,原副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学生观察到当原线圈中通过直流电时,变压器原、副线圈中有稳定的磁场;当原线圈中交流电时,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磁通量在变化,计算机模拟变压器中通过交流电时,磁力线的条数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磁场的变化在副线圈中又产生了感生电动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填入下表: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我们这些基础较差的职中学生兴趣很高,对变压器的变压原理基本上弄清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创造出立体的问题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创设个性化情境,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升华
素质教育要求主动发展,发挥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电工课目标要赋予学生展开智力探究活动的机会,激发智力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丰富精神生活,进而达到强化学生个性发展。
在电工教学中如何创设个性化情境,我常常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案,展开讨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三:变压器工作时,变压器的输出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在讲完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知识后,有目的地选择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我布置一道题,由变压器给负载R供电,保持输入电压不变,下列哪种方式能使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增大?(1)增加原线圈匝数;(2)减少副线圈匝数;(3)增大负载电阻的阴值;(4)减小负载电阻的阴值。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争论的过程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过程,辨别真伪、分析对错的过程,同样是知识获取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但是通过讨论和争论,相互的作用,共同的影响,能使学习水平趋向一致,能达成共识,产生了很好效果。
结语: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总之,学会认知,不断更新和充实已有的知识,是适应变革社会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