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改正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尤其要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在审美中扩大视野,在人文的关怀下丰富价值观。
一、学会合作,体验团队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懂得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和喜悦。
《故都的秋》是一篇讲读课文,学习目标是了解有关“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我开展了关于北方秋天和南方秋天的特点的总结比赛。先设立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后作好总结,然后由一名中心发言人发言。答题的原则是一人发言,小组成员补充,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既发挥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又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开始比赛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小组成员对组内发言人都给予了很大支持,有同学说:“你一定行,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我们组必胜!”一人发言掌声一片,从他们的掌声中我听到了鼓励和赞许。这不仅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在无形中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团队精神。
二、大胆想象,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在教读《山居秋暝》一诗时,我意识到此诗的图画美是一大亮点,如果学生体会不到这一点将是教学的一大缺憾。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再现画面,让学生用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山居图画下来。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傍晚时分山居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个学生对此诗的意境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每一位学生的审美都有独到的一面……从对诗的理解到意境的感悟再到绘画和赏析,学生利用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然后还原、加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直接和诗人进行对话,从而体会到了诗人眼中的“美”,也获得了情感的愉悦,以及审美的享受。
三、突出情感,体现人文关怀
学习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赏析上片写景的诗句,学习下片时再引入一个问题:词人塑造的周瑜形象和词人自我形象有什么内在联系?再拓展延伸,将学生引入对词人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中。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想法。
师:对词人情感的抒发,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1:老师,我觉得要准确地理解词人的感情,最后两句才是关键。据我查资料得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当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当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师: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还带两种解释呢,同学们的看法如何?
生2:我同意第二种。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2:我是从整首词的格调来理解的。因为全词的格调比较昂扬向上,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词意。
生3:我也同意。苏轼虽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思想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从他的仕途便可看出。
生4: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大家想一想,苏轼此时已经年近半百,被贬黄州的他,看到赤壁美景,面对如画的江山,心中涌动的是落寞和失望。对比周瑜,在青春年少之时,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落寞和失望之情是难免的。但作为大词人的苏轼,他有着超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此时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由课堂到生活,由知识到价值观,实现了教学由表层到深层的过渡,由此可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观。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学会合作,体验团队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懂得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和喜悦。
《故都的秋》是一篇讲读课文,学习目标是了解有关“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我开展了关于北方秋天和南方秋天的特点的总结比赛。先设立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后作好总结,然后由一名中心发言人发言。答题的原则是一人发言,小组成员补充,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既发挥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又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开始比赛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小组成员对组内发言人都给予了很大支持,有同学说:“你一定行,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我们组必胜!”一人发言掌声一片,从他们的掌声中我听到了鼓励和赞许。这不仅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在无形中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团队精神。
二、大胆想象,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在教读《山居秋暝》一诗时,我意识到此诗的图画美是一大亮点,如果学生体会不到这一点将是教学的一大缺憾。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再现画面,让学生用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山居图画下来。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傍晚时分山居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个学生对此诗的意境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每一位学生的审美都有独到的一面……从对诗的理解到意境的感悟再到绘画和赏析,学生利用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然后还原、加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直接和诗人进行对话,从而体会到了诗人眼中的“美”,也获得了情感的愉悦,以及审美的享受。
三、突出情感,体现人文关怀
学习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赏析上片写景的诗句,学习下片时再引入一个问题:词人塑造的周瑜形象和词人自我形象有什么内在联系?再拓展延伸,将学生引入对词人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中。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想法。
师:对词人情感的抒发,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1:老师,我觉得要准确地理解词人的感情,最后两句才是关键。据我查资料得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当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当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师: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还带两种解释呢,同学们的看法如何?
生2:我同意第二种。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2:我是从整首词的格调来理解的。因为全词的格调比较昂扬向上,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词意。
生3:我也同意。苏轼虽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思想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从他的仕途便可看出。
生4: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大家想一想,苏轼此时已经年近半百,被贬黄州的他,看到赤壁美景,面对如画的江山,心中涌动的是落寞和失望。对比周瑜,在青春年少之时,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落寞和失望之情是难免的。但作为大词人的苏轼,他有着超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此时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由课堂到生活,由知识到价值观,实现了教学由表层到深层的过渡,由此可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观。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