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而产生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指导学生对小说文本进行有效阅读,并不是简单易行的事。那么要实现小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梳理好小说的三要素,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说是作家对时代生活体验进行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他们撷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生动的加工,并加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读者阅读小说,从中了解社会生活,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都非常突出。因此,在教学小说作品时,抓住三要素是关键,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小说,通过品读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与小说中的人物同悲欢,进而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技巧。
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读文本是前提,要梳理好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结构特征。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用线索贯穿起来的,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小说最吸引人的是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好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为研读鉴赏小说做了铺垫。因此,小说教学应重视分析故事情节。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可知:文章是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为实线,以于勒的十年经历或者说是于勒的或贫或富的变化为虚线。弄清了线索,通过理读情节,可用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盼于勒(开端)——赞于勒(发展)——见于勒(高潮)——躲于勒(结局),故事的情节是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串联起来的。理清故事情节后,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也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二、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小说的艺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展现,把握了人物的分析鉴赏,就把握了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小说塑造的人物往往个性鲜明。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小说,大多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生动,环境描写丰富,也正因为如此,小说的篇幅往往比较长,学生较难把握重点。因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抓住的是小说最主要的要素人物,然后通过生动的互动与设计,让学生在小说学习中获得更多。
在《最后一课》中,作者塑造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通过小弗郎士的視角来观察。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如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我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韩麦尔先生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穿上这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写出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文章结尾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待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就像一个特写的镜头,表现出了人物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以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喊出了法兰西必胜的信心,对法国与法语的爱与不舍,使一个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显出来。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爱国之士,如雕塑般活生生地展现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
此外,在《最后一课》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兰士非常幽默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考。这些细节描写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它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细节描写都是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总之,作品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和细节的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三、分析环境描写,揭示社会背景
小说的艺术也需要通过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典型的人物总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形成的。所以,人物活动受环境制约,又为人物提供了发展舞台,显示性格的舞台。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首先,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时代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深化作品的主题,如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的开头有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这一社会环境的描写,精练而恰当,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表现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经济萧条、市场不景气、人民生活死气沉沉的现状。其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时令、季节、地点。
1.渲染气氛。如鲁迅的《故乡》中的环境描写:“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里的“枯草”“断茎”写出了老屋毫无生气,渲染了农村破旧、荒凉的气氛,“当风抖着”使人心寒,再加上我是回来搬家,老屋马上要易主了,更增加了我悲凉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当然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使我的心情更加悲凉起来,表面上写“枯草的断茎”,实际上暗示了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困苦,同时也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荒凉的景象与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 2.烘托人物心情。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对四周的景物——天空、水面、草滩、凹地、人家、泥炉、炊烟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无家可归的孤独感,都让鸭子感受到了漂泊的孤寂、害怕,痛苦,用鸭子的恐慌来衬托杜小康的恐惧和迷茫,是小说主人公心理的真实写照。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如《智取生辰纲》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善于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品多处地方描写了炎热的天气,课文写法丰富多样,还有的是通过对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及人物的反应来突出天气的炎热。由于天气炎热,他们才选择了黄泥冈歇息,因为天热,众军汉肩挑重担,苦热难熬,口渴难耐。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胜卖酒 像是给饥渴难耐的众军汉们一股清泉,所以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晁盖等人就是利用了有利的天时——天气的炎热巧妙设计,为后文写到晁盖一伙人成功劫取生辰纲的情节做了铺垫,使故事情节得以顺利地发展。
四、赏析写作特色,体验艺术效果
小说是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品,它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特色。经典就是一种艺术,因此,优秀的小说作 品,需要作家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构思作品内容,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捕捉小说精妙技巧主要有三种方法:
1.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悬念、对比、铺垫、照应、巧合、细节、衬托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小说,对比这一艺术手法常常贯穿于其中。对比能够更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鲁迅的小说作品时,我们要善于抓住作品中对比手法的传神运用,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鲁迅的伟大人格,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小说《故乡》一文,闰土是这篇小说要刻画的重点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如少年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中年闰土的外貌:“脸色暗黄,有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这些外貌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年岁的变大、容颜的苍老,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动作语态进行对比,这些动作语态的对比,揭示了闰土由于生活的重压,判若两人,从天真活泼的少年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文中还有通过对比来写闰土对我态度的变化以及闰土对生活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从而使闰土陷入了悲苦的境地中,闰土的身上承受两座大山的压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闰土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写照。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此外,《故乡》刻画人物,还有多处地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除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还有“我与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杨二嫂与闰土形象”的对比、“故乡前后景况”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水生和宏儿的关系”的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都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2.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达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为作者运用。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精练的语言、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用词准确而形象,语言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如《范进中举》中“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横”“腆”这两个动词把胡屠户的傲慢与市侩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句中的“攥”“舒”活画出了胡屠户的贪婪相,也揭露了他爱钱如命的市侩嘴脸。形象而准确的词语,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总之,小说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根据每篇小说的特征,引领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设计科学、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目标清晰地去解读小说、鉴赏小说,从而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桂群.新课标下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学刊,2008(4).
[2]付煜.小说多元解读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版,2015(6).
[3]周奕.《变色龙》的学与教[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版,2014(1).
[4]庞尊华.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美点品读例谈[J].语文教学之友,2015(01).
[5]林英杰.谈初语小说阅读教学的突破点[J].语文教学之友,2015(3).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说是作家对时代生活体验进行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他们撷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生动的加工,并加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读者阅读小说,从中了解社会生活,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都非常突出。因此,在教学小说作品时,抓住三要素是关键,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小说,通过品读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与小说中的人物同悲欢,进而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技巧。
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读文本是前提,要梳理好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结构特征。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用线索贯穿起来的,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小说最吸引人的是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好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为研读鉴赏小说做了铺垫。因此,小说教学应重视分析故事情节。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可知:文章是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为实线,以于勒的十年经历或者说是于勒的或贫或富的变化为虚线。弄清了线索,通过理读情节,可用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盼于勒(开端)——赞于勒(发展)——见于勒(高潮)——躲于勒(结局),故事的情节是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串联起来的。理清故事情节后,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也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二、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小说的艺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展现,把握了人物的分析鉴赏,就把握了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小说塑造的人物往往个性鲜明。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小说,大多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生动,环境描写丰富,也正因为如此,小说的篇幅往往比较长,学生较难把握重点。因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抓住的是小说最主要的要素人物,然后通过生动的互动与设计,让学生在小说学习中获得更多。
在《最后一课》中,作者塑造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通过小弗郎士的視角来观察。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如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我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韩麦尔先生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穿上这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写出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文章结尾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待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就像一个特写的镜头,表现出了人物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以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喊出了法兰西必胜的信心,对法国与法语的爱与不舍,使一个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显出来。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爱国之士,如雕塑般活生生地展现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
此外,在《最后一课》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兰士非常幽默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考。这些细节描写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它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细节描写都是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总之,作品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和细节的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三、分析环境描写,揭示社会背景
小说的艺术也需要通过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典型的人物总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形成的。所以,人物活动受环境制约,又为人物提供了发展舞台,显示性格的舞台。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首先,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时代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深化作品的主题,如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的开头有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这一社会环境的描写,精练而恰当,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表现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经济萧条、市场不景气、人民生活死气沉沉的现状。其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时令、季节、地点。
1.渲染气氛。如鲁迅的《故乡》中的环境描写:“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里的“枯草”“断茎”写出了老屋毫无生气,渲染了农村破旧、荒凉的气氛,“当风抖着”使人心寒,再加上我是回来搬家,老屋马上要易主了,更增加了我悲凉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当然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使我的心情更加悲凉起来,表面上写“枯草的断茎”,实际上暗示了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困苦,同时也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荒凉的景象与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 2.烘托人物心情。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对四周的景物——天空、水面、草滩、凹地、人家、泥炉、炊烟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无家可归的孤独感,都让鸭子感受到了漂泊的孤寂、害怕,痛苦,用鸭子的恐慌来衬托杜小康的恐惧和迷茫,是小说主人公心理的真实写照。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如《智取生辰纲》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善于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品多处地方描写了炎热的天气,课文写法丰富多样,还有的是通过对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及人物的反应来突出天气的炎热。由于天气炎热,他们才选择了黄泥冈歇息,因为天热,众军汉肩挑重担,苦热难熬,口渴难耐。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胜卖酒 像是给饥渴难耐的众军汉们一股清泉,所以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晁盖等人就是利用了有利的天时——天气的炎热巧妙设计,为后文写到晁盖一伙人成功劫取生辰纲的情节做了铺垫,使故事情节得以顺利地发展。
四、赏析写作特色,体验艺术效果
小说是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品,它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特色。经典就是一种艺术,因此,优秀的小说作 品,需要作家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构思作品内容,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捕捉小说精妙技巧主要有三种方法:
1.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悬念、对比、铺垫、照应、巧合、细节、衬托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小说,对比这一艺术手法常常贯穿于其中。对比能够更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鲁迅的小说作品时,我们要善于抓住作品中对比手法的传神运用,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鲁迅的伟大人格,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小说《故乡》一文,闰土是这篇小说要刻画的重点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如少年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中年闰土的外貌:“脸色暗黄,有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这些外貌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年岁的变大、容颜的苍老,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动作语态进行对比,这些动作语态的对比,揭示了闰土由于生活的重压,判若两人,从天真活泼的少年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文中还有通过对比来写闰土对我态度的变化以及闰土对生活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从而使闰土陷入了悲苦的境地中,闰土的身上承受两座大山的压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闰土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写照。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此外,《故乡》刻画人物,还有多处地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除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还有“我与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杨二嫂与闰土形象”的对比、“故乡前后景况”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水生和宏儿的关系”的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都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2.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达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为作者运用。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精练的语言、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用词准确而形象,语言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如《范进中举》中“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横”“腆”这两个动词把胡屠户的傲慢与市侩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句中的“攥”“舒”活画出了胡屠户的贪婪相,也揭露了他爱钱如命的市侩嘴脸。形象而准确的词语,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总之,小说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根据每篇小说的特征,引领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设计科学、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目标清晰地去解读小说、鉴赏小说,从而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桂群.新课标下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学刊,2008(4).
[2]付煜.小说多元解读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版,2015(6).
[3]周奕.《变色龙》的学与教[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版,2014(1).
[4]庞尊华.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美点品读例谈[J].语文教学之友,2015(01).
[5]林英杰.谈初语小说阅读教学的突破点[J].语文教学之友,2015(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