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形状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句著名的成语“夜郎自大”就是源自这里。从古至今,这个区域都是偏僻、闭塞的代名词。著名诗人李白曾流放此地,并在当地建有“太白书院”。因为交通不便,它相对于别的地方保留了很多乡村的传统手工和生活方式。一直以来,这里的木匠特别多,这和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有密切的关系,每家每户都有储藏木料的习俗,以备婚丧嫁娶之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代板式家具以及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传统的木作家具,成为现在农村的主流消费形态,致使“木匠”作为一个在乡村历史悠久颇受尊重的职业面临消失的危险。
  羊磴镇地处黔北边陲,距桐梓县城120公里,与重庆市接壤。全镇187.2平方公里, 25000人,镇内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最低海拔360米,最高海拔2100米, 2001年被列为贵州省100个一类重点贫困乡镇之一。此地离重庆直线距离并不远,大概只有130公里,路况很差,驾车需三到四个小时。
  2012年,艺术家焦兴涛在此发起“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艺术家和同学一起,进行持续的在地艺术实践。
  “羊磴艺术合作社”是一个综合的艺术项目,一方面它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工作方法的试验场,试图将艺术还原为一种“形式化的生活”重新投放到具体的现场和空间中,寄希望在对日常经验进行即时表达的贴身肉搏中,“重建艺术和生活的连续性”(杜威语)。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当代雕塑的实验场,雕塑在经过现成品艺术的洗礼之后,消解了手工的技艺性,在波伊斯践行的“社会雕塑”概念之后,雕塑已经成为一个不断被扩充,不断被借用的动词。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认为雕塑具有更为丰富的包容性,所以,今天,“雕塑家”一词具有相当丰富的定义,就像罗曼·西格纳(Roman Singner),坚定不移地称自己为“雕塑家”——即使他的作品,至少从表面上看,和我们理解的雕塑相去甚远。所谓“大道窄门”,给工作一个限定和维度,才可能赋予思想以形状。
  “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初衷,也是试图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根性的努力。曾经远离资本主义文明的乡村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的顽强的根性,正在烟消云散。中国近百年来被人为斩断的历史和文化,注定了寻找所谓的“中国性” 只可能是某种精神领域的推理行为,而散落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手工劳作中所具有的,对技艺和材料的执着和坚守,是否具有某种传统精神的特质?所谓“礼失求诸野”。当然亦或许这种假设根本就不存在,果真如此,证伪也是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羊磴艺术合作社”还试图去建立一种艺术的工作方法以及与现实的关系。在中国今天的政治现实语境下,艺术除了高蹈的对抗的姿态和对自我小宇宙的纠缠悱恻,有没有可能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工作方法?在“貌合神离”中“各取所需”,以“艺术协商”的方式让种种曾经必须“以艺术的名义”的形状、事件、言谈,聚集成为生活中自然生长的日常。“羊磴”计划就是一个“艺术协商”的实践。
  “羊磴艺术合作社”一直坚持“在艺术的范畴中思考问题”,而且试图避免政治性艺术与简单的社会学式的介入,也绕开当下热闹的乡村建设和社区自治。同时也避免以道德高地或思想正确对艺术进行绑架,这使得它一直在避开各种既定的价值体系与美学标准,避开现存的艺术手段和实施路径,避开文化精英的居高临下,避开“介入”的强制性,是一种面对日常本身而不是任何预定的美学应答。
  “乡村木工”项目:在当地找到六位普通木匠,与团队中的六名雕塑家组成六个小组。每组成员通过自由交流、充分协商,建立艺术家与木匠之间平等的艺术对话文本。
  “赶场计划”项目:合作社成员在羊磴老街摆摊,进行以物易物的展示和销售。其中,“卖钱”将小面额人民币装框后再进行标价售卖;“以旧换新”将与乡村木匠合作的凳子与村民们家中的生活用品交换;让村民将家中的旧物带到摊位上,根据约定的原则由艺术家进行改造;“找艺人”试图寻找镇上对艺术感兴趣的“异”人,同我们一起工作。“柜中屋”则是把一个旧碗柜改造成为可以由摩托车运载的流动而微型的“家”,赶场天在镇上进行展示和出售。
  “美术馆”项目:在羊磴镇老街的冯师傅豆花馆与果味香西饼屋实施的美术馆计划。根据两个门面的不同特点和诉求,充分实现艺术的“惊奇感”与日常生活的水乳交融。
  “冯豆花美术馆”是木匠计划中的冯木匠,在羊磴老街上开了一家豆花馆,最初是为了促销他家的豆花,他寻求已经与他成为朋友的艺术家们的帮助,经过与冯木匠及其家人的讨论、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最后双方共同将冯豆花餐馆改造成美术馆。在尊重其日常经营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改造了他的四张旧餐桌,并在餐桌上做了碗、筷子、钥匙等日常用品(巧妙的隐藏以致于用餐的人几次想要将雕塑《筷子》拿走),同时在餐馆的墙上,安装书架放上过期美术画册,并不定期展示镇上“艺术爱好者”的业余作品。在后期,“冯豆花美术馆”进一步深入,赶场时促进艺术画册和书籍的流通,所有人都可以免费借阅,条件是必须要将家里的有意思的物品拿来交换,“有意思”常常成为“有故事”、“有来历”的判断。
  “西饼屋美术馆”则是羊磴老街上蛋糕店老板看到“冯豆花美术馆”开张后,生意很好,非常羡慕,强烈要求羊磴艺术合作社帮他做一个“美术馆”。于是在双方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了“买蛋糕、欧洲游”的促销活动以及西饼屋改造计划,镇上的居民只要预定蛋糕,就可以选择一张自己心仪的欧洲风光的油画照片,由艺术家给本人拍照并且将照片合成到所选定的欧洲风光油画上,装框之后一张免费送给购买者,一张挂在“美术馆”的墙面上供大家观赏。
  “羊场板凳”项目:经过采访老街居民,进行样本统计和分析,了解到大家在吊桥上和公路桥上需要休息的地方,尤其是吊桥,它是大家集资建立的,夏天在桥上乘凉的人特别多,当地居民很希望能够在吊桥上坐着休息。合作社成员制作了《羊肠小凳》、《弯板凳》(可以穿过吊桥的栏杆防止被盗)、《瘸板凳》(为防止盗窃,另一侧的凳子腿均根据现场情况锯短一截,所以只能安放在此地而避免了被盗走的危险)等。这里的田野,不仅是艺术的现场,也是艺术的空间,更是艺术的体验。它可以被视作一种建立在田野上的公共艺术,它修正了由少数艺术精英和政府权力知识的高度集中,以永久性公共艺术漠视公众意志的作法,取而代之的是在资讯充分的前提下以公共议程维护自身权利,形成一种共同意识的能力,可以让社会的所有群体共同分享,达到宽容的平衡。
  整体来看,“羊磴”是一个具有“话本”性质的当代艺术形式,每一个计划和艺术项目都和它在现实中的“故事”紧密相关,这与西方式的当代艺术观念性语境显得颇为不同。“羊蹬”是持续生长的艺术生活计划,从一团混沌中开始,五年、十年、二十年,如果有可能,它就会继续生长下去。
其他文献
王西平:刘春你好,据说你曾经在广西师大当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人,那大概是什么时候?  刘春:我在广西师大印刷厂工作是1994年7月到1995年5月,但不是当工人,是中专毕业分配去的,算是干部(笑)。当时找工作比较容易,不像现在,连研究生都难找工作。1995年5月下旬,就调到新闻单位工作了。  王西平:那么当时在工厂是怎么上班的?请描述一下你的一天是怎么开始,又是怎么结束的?  刘春:在印刷厂几乎没有什
期刊
艺术圈的朋友都称启基叫“幺哥”。陈启基这个名字似乎已被人们遗忘,可我自七十年代起就称“启基”,直到现在,时间长了,越老越亲切。“幺哥”大慨是八十年代后才有人这样叫他的吧?  我就读中央美院时,有一次回贵阳,我们在郊外画画,看到启基画的画还不错,我就问启基:“你怎么不去报考美院呢? ”他回答:“超龄了。”是啊,那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时代决定了他不能是科班,命运决定了他只能生长在野地。启基命运坎坷,从
期刊
一  阿朱和目芬相识快一年了。一直说要见面,一直未见。  7月,骄阳似火,目芬接到消息,阿朱要来汪村。阿朱说:“思念得紧,亲爱的,我是逃出来的,专为会你!”目芬喜得心儿跳,却回复:“专为‘绘画’吧?我丑,说好了不见的呀,谁叫你擅自违约呀!555。”继而又道:“哄人的,骗人的,谁信你呀?”  直到阿朱称他住进汪村了。住在一个农家乐客栈,说吃住都便宜,目芬还是不信。  “临湖民居,客栈不大,干净漂亮…
期刊
Ⅰ.瞬间的真实性  尽管印象派的大师们想以自然光、条件色和户外作画的方式来显现对象“瞬间的真实性”,但对绘画而言,这是不可能的。绘画所凝固的瞬间,是为理解所组织的场景,而理解所依赖的知识塑构和艺术规范决定了绘画的所谓真实。所以对绘画而言,真实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文化的真实性。摄影显然和绘画不同,当快门以百分之一秒或千分之一秒抓住对象时,其影像正是瞬间的真实。但应该指出,它只能是局部的。局
期刊
凤凰山麓的乌鸦是打不退了。每到傍晚,它们成片地覆在皇宫各殿的顶上。宫人们都被这“哇哇”的惨叫声吵得不厌其烦,私下里都说这是不祥的预兆,“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又说“日载于乌”,现在乌鸦都不守规矩。难怪……  为这些流言差点儿砍了好几个脑袋,却不知道告发的臣子们究竟在敏感些什么。赵构厌倦了,他卧在榻上对着那西沉的暮色打盹。乌鸦的叫声,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论,这些声音在他的梦中早已经交织在了一起,千头万
期刊
忽然生起的那个念头,是在朦胧的梦中。五未看见自己的背影,朝着一个方向移动。那是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没有太阳,一片空茫茫的黄色里,他蹒跚举步。  他清醒过来,认真回顾刚才的梦境,他发现,自己要去的地方竟是一个很大的城,在一个特定的日子,是初秋。这让他有点儿惊奇,也觉得不安,都一把年纪了,又是一个人,连路都不清楚怎么走,别说还没钱。  五未起身穿衣穿鞋,然后走到外面,向东,三棵老榆树旁,他登上了堤坝。堤
期刊
我老家的布依人。一向把山外的集镇称为“大地方”。  小时候,我对外面的“大地方”就特别好奇向往。但是,在上中学以前,我能够走到的“大地方”,只有一个永宁镇:至于比永宁镇大得多的关岭县城,却一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只飘浮在老人们的言谈和传说之中,并在我眼前生成奇妙幻景,伴随着我的童年。  大人们说,从法那寨去县城,走小路50多华里,走大路过永宁镇有60多华里:其实也就是大半天的路程,而我那时还没有里程
期刊
主持人语:  对于今天的文学界而言,关于青春文学和“80后”的说法,似乎已不再成其为问题。“80后”作家的文学成就日益被认可,其总体性的趋同现象也日趋分化,“青春文学”也越来越不足以涵盖其群体特征。但随着这一变化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的问题的出现。首先,是“80后”这一范畴的局限性的凸显,其内涵和外延都存在某种扩张现象。“80后”内部不仅分化出“新概念”一族和通过传统期刊成长起来的一族,还有所谓的“
期刊
主持人语:  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变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它已经异常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公众的阅读生活,同时也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网络文学的崛起已经成为现实,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现象。它一方面为传统的纸面出版的文学提供了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带来了种种可能,但也同时潜藏着诸种问题和不明之处。对于这样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传统文学秩序所要处理或面对的并不首先是
期刊
一  我想从《思想史的写法》——这是葛兆光先生两卷本《中国思想史》的导论——开始谈起。这样一篇关于思想史写作的方法论长文,对于我们的议题有何启迪?  葛先生的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大意是:我们以前的思想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精英思想史”,叙述、罗列的是少数思想天才的成果。比如提到宋代思想史或哲学史,就是这样一条线索:从周敦颐到邵雍、二程、朱熹,前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