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体系是本科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文章以清华大学等五所高校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过统计整理各高校代表性专业的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学分和学时的分布情况,介绍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在内容、结构和设置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羅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5]袁东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探究[J].湖南:高等理科教育,2010(5):101-103.
[6]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羅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5]袁东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探究[J].湖南:高等理科教育,2010(5):101-103.
[6]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