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外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必要性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它由一组能力构成。各种智能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在从事某种活动、解决某个问题时,是多种智能协同活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关于课程开发的理念,为地理课外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区域性来看,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从本地区来进行研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今后乡土地理的学习,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综合性来看,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课题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从多角度进行选题,丰富了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就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近年来已有不少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探讨。由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较强,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学生通过研究主动获取教材之外的地理知识,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终身受用,这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要求。
  
  二、“探寻厦门城市原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探寻厦门城市原点”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从选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成果汇报四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1.选择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选题是关键,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不少城市把“城市原点”这个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中,相继开始确定自己的城市坐标“原点”,城市原点不仅应是城市的地理中心,还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目前厦门已在4个备选区域(筼筜湖中心区、本岛旧城区、东部新城区、岛外地区)中确定筼筜湖中心区的白鹭洲为城市原点。城市原点在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创建,以及发展旅游事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探寻厦门城市原点”这一新闻热点问题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选题较为新颖,学生积极性较高;同时,以厦门为研究区域,不仅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还能拓展学生乡土地理知识,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通过对比分析4个备选区域的优势和限制条件,探寻城市原点,可以从中了解厦门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不仅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动手能力,还能与历史、政治等相关学科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跨学科学习。
  2.制订研究计划
  由于初中生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刚从课堂上对教师的依赖转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往往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课题确定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
  每个课题成员查询“城市原点”的概念,城市原点对城市旅游文化、城市发展的意义,列举国内外城市原点设置的案例,概括、分析这些城市原点设置在地理、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含义。将课题成员分成5组,负责4个备选区域中的8个地方(第一组:前埔会展中心;第二组:集美学村、西客站;第三组:中山路、鼓浪屿;第四组:中山公园、厦门港片区;第五组:白鹭洲),从政治、历史、文化、交通、地理位置、空间大小等方面分析研究区域的概况,并从这几个方面归纳该区域的优势和限制条件(见图1)。
  3.收集整理资料
  基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水平有限,研究性学习主要以调查方式收集资料。一是采用文献调查法,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查询厦门城市发展的相关历史资料,同时通过报刊杂志及网络收集厦门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二是采用实地考察法,学生根据活动计划,明确实地考察目的,即收集所负责研究区域的政治、历史、文化、交通、地理位置、空间大小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并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调研走访,在谈话中获得实地考察得不到的更为详细的素材,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4.研究成果汇报
  在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形成调研报告:城市原点的含义,包括城市原点的定义和对城市原点的理解两方面的内容;城市原点的典型案例,并分析、概括这些城市原点地理、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含义;厦门城市原点备选区研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城市原点备选区所在的各种尺度地理位置。如城市原点备选区位于思明区,周边有什么重要交通设施,交通环境如何;城市原点与火车站、市政府驻地、老城区、新城区、厦门岛中心等方面的空间关系。物质载体——城市原点备选区所在地的物质特征。可以介绍原点所在地建筑的历史、特征和功能,或列举并介绍周边有名的建筑物。文化内涵——城市原点备选区的精神内涵。介绍城市原点所具备的历史功能或当代功能,分析城市原点备选区在厦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如介绍城市原点备选区在历史上或者当今的用途以及与其有关的重要社会事件或社会活动,分析城市原点在城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优缺点总结,总结本城市原点具有哪些其它城市原点所没有的优势,以及本城市原点存在的不足。
  专家认可传统的中山公园作为城市原点,而民众则更倾向于现代的白鹭洲公园。根据民意调查,代表新气象、现代风格的白鹭洲公园更受到市民的青睐,占投票总数的68.69%。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白鹭洲东公园已有白鹭女神等雕塑,不宜再放置“城市原点”,雕塑、景观、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讨论后,“城市原点”初步决定将放在白鹭洲西公园(见图2)。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
  
  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了近一年,笔者的教学理念得到很大转变,从以前教师“讲”为主,转变为教师“导”和学生“学”为主,这为今后更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在课外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应积极引导点拨,有助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提高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
  学生不仅从活动中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全发展的个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制定计划,学会质疑;通过自主寻找资料,掌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办法;在实地考察中学会了与人沟通,形成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互助协作的意识。通过研究成果汇报,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并为可持续的地理学习增强了自信心和原动力。▲
其他文献
所谓垂直农场,就像人们居住的房屋从平房向高楼进化一样,耕地也从田地向多层建筑式的楼层化农场发展,在人工修筑的多层建筑物里模拟农作物生长环境,使其具有适合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成熟条件,成为有效扩大农作物生产面积和生产产量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途径和方法。垂直农场的问世,并不意味着消除传统的农村种植,而只是为了减少对农业土地的过分依赖,缓解耕地面积不足的压力,使部份土地回归自然或变为森林。  城市垂直农场
地理学在中国起源很早,为人所熟知。中国有句俗话,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实际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地理学的起源都十分久远。几乎可以说,自进入文明时期之后,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开始不断积累关于地理环境的知识。但是,地理学也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以为就是一般地理知识的堆砌,是一门浅薄的学问。  其实,地理学的发展势头迅猛,已经从古典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发展到今天以现代科技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为教学提供直观生动的表现效果,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注入活力。随着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深入,地理课件的制作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推进地理新课程实施,全方位展示地理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成果,应广大教师要求,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决定举办第二届“开拓杯”全国地理课件制作大赛,具体事宜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全球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及相互的关系,并产生危机感、紧迫感。  过程与方法:了解“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宣传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与创作漫画,启迪智慧,放飞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开发创新潜能。  二、教学媒体  计算机、网络。  三、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人类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也需要排放到环境中。不当的利用方式让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导致了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自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这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也促使人们思考建立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    一、人地关系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我国第一本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编制的教育类专题地图集,使专题地图集的纵深发展又前进了一步。《图集》全面客观地呈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具有广阔的视野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图集》在专题内容的色彩设计上独具特色、清新淡雅、美观大方,庄重而又不失活力,与教育专题信息紧密结合,将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各类信息以地图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
高中地理必修3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教材来看,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比较四版本教材中案例的选取可以发现一些共性,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何综合各版本精挑细选的案例,让案例教学发挥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案例用得好、使得巧。    一、地理教材案例的选取情况  比较分析四版本必修3教材中案例的选取情况,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南京即将迎来2014年青奥会,这是一件令全南京人民骄傲自豪的事情,但在高兴的同时,也令人不禁为南京现在的环境而感到担忧。  南京为世界上少有的六朝古都,和镇江、上海一样属于中国第三阶梯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长江从江宁铜井进入南京,向北流入下关后折向东,在龙潭流出,进入镇江。秦淮、金川为南京两大水系,其中金川污染严重,已被列为劣五类水质。  南京总面积6 597千米2,大部分为低山丘陵,面积4 2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目的及调查对象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了解当前东莞市横沥中学环境教育开展的状况,从而发现问题,为今后的环境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利用问卷方式以横沥中学7个科82名教师和83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  收回教师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97.6%。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教师,其学科分布为地理8人,生物11人,物理9人,化学12人,数学12人,语文18人,政治10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理科学巨大进步和国际地理教育改革创新背景下,我国地理教学论学科建设虽一路颠簸却始终向前发展。这种发展是由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与地理教学理论革新交织而成的。地理教学理论革新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路向,地理教学改革实践又为地理教学理论革新奠定了厚实的实践基础。回顾30年来我国地理教学论关于其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本质、地理教学活动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与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