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离不开谈心。谈心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解决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问题的最经济的、最快捷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那么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管理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如何恰当地、巧妙地、灵活地运用这一方法,让学生听得懂、听得开心、并且乐意接受教育呢?这就决定于老师有什么样的说话、谈心艺术。有高超的艺术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则反。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有备无患、有的放矢
没有准备的战争,毫无疑问注定是要失败的。战场上要做到知己知彼,教育上同样如此。不了解学生的个性,不懂学生的心理,不弄清楚问题的根源,不作充分的准备就进入谈话程序,势必会增加谈话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只能是泛泛而谈,大而空。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或使矛盾升级。就象上课之前老师必须备好课一样,与学生进行谈话也是“课”,而且是比学科教学更重要的课。老师的某句话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老师在找学生个别谈话之前,就应该象对待教学那样认真去备好这堂课。在确定了个别谈话对象后,事先就应该全面回顾一下该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比如:学业成绩、学习行为习惯、家庭现状、个人特长等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好谈话的思路,时间、地点和方法。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所以谈话之前的“备课”是谈话的基础和前提,很有必要。遗憾的是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二、尊重人格、平起平坐
让学生与教师平起平坐?这恐怕是许多老师想也没有想过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教师坐着说、学生站着听,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的。不仅教师习以为常,而且学生们也习惯了这种做法,双方都没有感觉到有何不妥之处。这其实是教师在把认识的误区转化为行动!虽然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但在实际行动中呢,却往往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的人格,“教师坐着说、学生站着听”的谈话形式便是其典型的反映。因此,老师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时,无须充当长辈、家长和“卫道士”的形象,应该丢掉所谓的“师道尊严”,不妨搬一张凳子或拿一把椅子,请学生先坐下来,再递一杯水给他。这尽管是毫不起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却能反映出老师的良苦用心,体现出了教师平等待人的心态;而且瞬间就让学生有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使学生的心能够自然地向老师靠近。换言之,学生对此也无疑会心存感激、“受宠若惊”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进行的谈话又怎么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呢?请学生坐下来,一方面能使谈话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在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的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巧妙灵活。捕捉“战机”
与学生进行谈话,要想收到“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不讲究一定的技巧是不行的。而技巧又是和“时机”紧密相联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战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嘴上功夫的魅力,可采用如下操作方法:
1、趁热打铁。打铁还须趁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也需要“趁热”。学生尤其是那些老师心目中的所谓“潜能生”,当他们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时,我们就应该和他(她)谈心,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以期能够获得更大的成绩。老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再明确指出努力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即便是指出其还存在的不足,学生也会乐于接受。
2、适当冷却。与上面的情况截然相反的是,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非但不能“趁热打铁”,有时还需要“适当冷却”。而有些老师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往往会大动干戈,立即就将学生找来大加训斥。甚至喊来家长,一顿吹胡子瞪眼。其实,这种做法很不恰当,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弄僵师生关系,有时还会激发矛盾。我们不妨采取适当冷却的方式,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给学生留一点自我反省和改正的空间,毕竟学生还是很有自尊心和自知之明的,要相信他们是能够改正和完善的。
3、细心呵护、温暖关爱。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在所难免的。青少年处在个性的发展和完善阶段,学习上的压力、成长的烦恼、同学之间的磨擦、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往往造成他们在情感上出现迷惘困惑而亟待别人帮助。这时如稍有不慎,外界就会给他们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他们进行交心、沟通,对学生而言,则无疑是“雪中送炭”。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谈话,能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暖,使他们的心和老师贴得更近,谈话的效果也就会十分明显。
一、有备无患、有的放矢
没有准备的战争,毫无疑问注定是要失败的。战场上要做到知己知彼,教育上同样如此。不了解学生的个性,不懂学生的心理,不弄清楚问题的根源,不作充分的准备就进入谈话程序,势必会增加谈话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只能是泛泛而谈,大而空。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或使矛盾升级。就象上课之前老师必须备好课一样,与学生进行谈话也是“课”,而且是比学科教学更重要的课。老师的某句话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老师在找学生个别谈话之前,就应该象对待教学那样认真去备好这堂课。在确定了个别谈话对象后,事先就应该全面回顾一下该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比如:学业成绩、学习行为习惯、家庭现状、个人特长等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好谈话的思路,时间、地点和方法。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所以谈话之前的“备课”是谈话的基础和前提,很有必要。遗憾的是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二、尊重人格、平起平坐
让学生与教师平起平坐?这恐怕是许多老师想也没有想过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教师坐着说、学生站着听,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的。不仅教师习以为常,而且学生们也习惯了这种做法,双方都没有感觉到有何不妥之处。这其实是教师在把认识的误区转化为行动!虽然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但在实际行动中呢,却往往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的人格,“教师坐着说、学生站着听”的谈话形式便是其典型的反映。因此,老师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时,无须充当长辈、家长和“卫道士”的形象,应该丢掉所谓的“师道尊严”,不妨搬一张凳子或拿一把椅子,请学生先坐下来,再递一杯水给他。这尽管是毫不起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却能反映出老师的良苦用心,体现出了教师平等待人的心态;而且瞬间就让学生有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使学生的心能够自然地向老师靠近。换言之,学生对此也无疑会心存感激、“受宠若惊”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进行的谈话又怎么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呢?请学生坐下来,一方面能使谈话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在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的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巧妙灵活。捕捉“战机”
与学生进行谈话,要想收到“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不讲究一定的技巧是不行的。而技巧又是和“时机”紧密相联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战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嘴上功夫的魅力,可采用如下操作方法:
1、趁热打铁。打铁还须趁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也需要“趁热”。学生尤其是那些老师心目中的所谓“潜能生”,当他们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时,我们就应该和他(她)谈心,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以期能够获得更大的成绩。老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再明确指出努力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即便是指出其还存在的不足,学生也会乐于接受。
2、适当冷却。与上面的情况截然相反的是,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非但不能“趁热打铁”,有时还需要“适当冷却”。而有些老师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往往会大动干戈,立即就将学生找来大加训斥。甚至喊来家长,一顿吹胡子瞪眼。其实,这种做法很不恰当,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弄僵师生关系,有时还会激发矛盾。我们不妨采取适当冷却的方式,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给学生留一点自我反省和改正的空间,毕竟学生还是很有自尊心和自知之明的,要相信他们是能够改正和完善的。
3、细心呵护、温暖关爱。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在所难免的。青少年处在个性的发展和完善阶段,学习上的压力、成长的烦恼、同学之间的磨擦、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往往造成他们在情感上出现迷惘困惑而亟待别人帮助。这时如稍有不慎,外界就会给他们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他们进行交心、沟通,对学生而言,则无疑是“雪中送炭”。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谈话,能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暖,使他们的心和老师贴得更近,谈话的效果也就会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