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费师范生畅谈学习温家宝总理教师节讲话感受
编者按2010年9月10日是第26个教师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广大师生,听中学教师上课,并与中小学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代表座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一同参加了活动。
温家宝对随行的同学们说,免费师范生是未来农村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不懂得中国农村,就不懂得中国国情,希望他们将来投身农村教育,把家乡建设好。
在座谈时,温家宝说,加强农村教育,关系到教育事业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在农村,教育既是基础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办好教育。我们一定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让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够上学,都能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
温家宝指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键是中小学教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这个重要举措,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到农村、到艰苦的地方去当中小学教师,从而培养大批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他向广大教师和免费师范生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要热爱农村教育。当好乡村教师,首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教育。有了爱,就有了做好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就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和毅力。第二,要立志干一番事业。中小学教师大有作为,在这个平凡的岗位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第三,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事农村教育,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艰苦的环境不仅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还能够增长才干。大家应当把从事农村教育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努力实现远大理想,锻炼成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栋梁之材。
温家宝强调,办好农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要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这项工作,保障师范生学习和实习经费,建立免费师范生进入、淘汰、奖励机制,支持免费师范生继续教育,保证免费师范生优先就业。
为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组织了部分直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习和生活,畅谈人生定位、职业选择、教育认识和入职准备。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有关院系的领导、老师、同学的配合与支持!
三年前,为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我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三年来,我从四川泸州到上海求学,又到美国纽约问教,再回到泸州亲历社会实践,后又前往广西全州参加社会调查,循着梦想的召唤一路走来,丰富的见闻让我不断思考自己能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做些什么。
记得离家上大学之前,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姨婆对我说:“做老师好,不要你有多大出息,以后做个好老师,回来把乡里亲戚的孩子都教育好,就算你的大贡献了。”当时我曾想,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出来了,我还愿意回去吗?如今,我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问教哥伦比亚大学,坚定教育信念
2009年暑假,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卓越人才计划”选派了30名2007级的公费师范生(华东师范大学对免费师范生的称呼)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了一个月。在那里,我们参观高中、幼儿园,听大学教授和高中老师讲课,体验纽约曼哈顿区中小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与教育模式。在那里博物馆教学,让我们感叹于学生丰富的学习材料;启发式教学,让我们明白了教师对学生的点拨作用。
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第一堂课上,Molly Quinn教授引导我们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一步步帮助我们塑造自己理想中的教师形象。她让我们明白,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对自己的教师形象需要有个清楚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认识,Quinn教授让我们用橡皮泥塑造自己理想中的教师形象。我们融合自己对教师的理解与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与希望,用具体的符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做了一把简单的钥匙来解释我的理想。我认为未来就像是一个个未知的房间,每个房间里会有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际遇,教育就像是不断铸造钥匙的过程。我自己有一把钥匙,将为学生开启一扇门,里面呈现的是我所有的知识和经历。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确定自己的理想和愿景(vision);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学会铸造钥匙所需的知识以及能力(knowledge),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明白属于自己的人生真谛(truth)。我借用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门前的三个词——truth , knowledge , and vision ——来形容我希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的东西。
拿着这把钥匙,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Quinn教授告诉我们,做个好教师就是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热爱的事业。记得被邀请来讲课的四位高中老师中有三位之前从事的是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工作,后来放弃工作重新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成为教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是适合做老师,教师才是他们内心的召唤。从讲课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以及对教育的坚定信念,我想这正是他们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吧。
撰写学年论文,明确乡村教师之使命
我是历史系的学生,按系里的培养方案,本科生大三必须撰写学年论文。由于我以后要去农村支教,于是就在这方面确定选题。记得以前看小说《白鹿原》的时候,我就十分钦佩朱先生在乡里的社会声望,也感叹他对乡里的贡献。所以在2009年选题时,我就想到要研究民国时期搞得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想看看乡村教师在农村可以有怎样的社会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在《乡村教育》以及俞子夷先生的《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等文献中发现,民国二三十年代,在社会变化正深入到农村的时候,在乡村民众对社会大变革并不是很了解的特殊环境下,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载体,肩负起了一般时期老师所没有的责任。他们需要向民众宣传政府的政策,需要在教科文卫等方面推动乡村发展,他们可能还要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帮助政府管理,教农民科技知识,带动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等等。作为乡村的灵魂人物,他们还需要在获得民众信任的情况下主动和民众联系,关心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教师还须以其威望来帮助村民解决诸如写文书、解决纠纷之类的问题。那时,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他们还肩负着更多的责任。
有时捧着书,我就忍不住想,要是去农村那两年,我不仅仅能做个老师,还能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或者为他们带去点什么的话,那该多好!
温总理在教师节的讲话中提到,加强农村教育,关系到教育事业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我想,如果我们去做乡村教师,必将成为现代中国与乡土中国的信使,完成更多的使命。
调研四川泸州,发现用武之地
在上海学习的三年中,通过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见习,以及到七宝明强小学调研等经历,我不断见识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然而,寒假回老家四川泸县调查的结果却让我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泸县也算是四川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了,但调查到的情况却仍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寒假回到我的母校云锦中学,发现还是那幢楼,还是那块操场,却已容纳了近一千学生。我毕业已有六年,但展板上的全校教师信息却几年如一日,只增加了两个新面孔。
教研主任说,学校现在很缺专业老师,历史、地理、政治基本上是主课老师兼职任课。音乐、美术方面的老师就更缺,没有专职教师。被采访的学生说,教英语很好的老师给他们上政治课,她自己都说不会上这课,只能照本宣科。
我还采访了一位刚来半年的新老师,四川师范大学毕业(这已经是这里最好的学历背景了),他曾经在南京当过记者,也在成都工作过。据说目前是浅水困蛟龙,由于今年没考上公务员,又因父母是邻镇的老师,所以才到这里暂时谋生。学生们对于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老师很是喜欢,他的语文课、历史课上得很风趣,他的计算机课也可以教给大家很多技术。他的侃侃而谈,学生对他的喜爱,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学校的一点生气。
我离开母校的时候,教研主任说,“你是我们中学的骄傲啊,考上华师大不容易,我们多希望能有你们这样的老师回来给我们老师学生都上上课,让我们多学习一点东西。”
这句话让我听得很心酸。这里的学生那么多,平均五六十学生一个班,附近几个镇的小学一年级甚至达到70人一个班,然而,这里的老师却那么稀缺。乡里的小学这两年不断地被合并到中心校,学生班容扩大,而教师队伍扩大的速度却没有跟上。学生渴望多学点东西,老师却力不能及。
在家乡的这次调研,使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这里正是我的用武之地!记得大一进校时看了一部电影《冯致远》,讲的是冯致远老师在宁夏支教一辈子的感人故事。别人问他为什么到这个地方,他说:“上海不需要我这样的老师。”我经常在想,上海也不需要我这样的老师,因为我知道需要我的地方在哪里。我可以把我学到的东西带到这些需要新鲜血液的地方,把知识以更好的方式播撒到这些地方。这里的学生,或许更需要的是有个眼界开阔的老师来给他们更多的希望,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这样他们将有更多梦想。我在西南大学读书的同学说,他发现,在遵义的山区小学实习的时候,面对着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要给孩子们的除了知识,还有太多……
正因为有这些地方需要老师,有这么多孩子渴望老师,才有我们这一届届公费师范生的存在。我一直在想,如果每个师范生都愿意去这些需要老师的地方服务两年,每届两年,这一场接力赛将能够为多少双渴望的眼睛送去希望!
走访广西全州,收获感动与责任
2010年7月,跟随着学校公费师范生“情系西部,铸就师魂”暑期社会实践团,我来到了广西全州县,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
去桐油村的路不平常,不到两米宽的小道,不知伸向何方;我们经历着一路的颠簸,过了一山又一山。一路上,我们不断经历着180度的大转弯、冲断小路的河滩,以及将近45°的上下坡。
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孩子们个个怀揣梦想,小军明那双小手驾驭方向盘的动作告诉我们,他的愿望是长大要开车走出山里。东山瑶族乡简陋的民居,让我们在一片整洁中感受到这里的人们的勤劳。他们的家,并不光鲜,可是小玉梅满墙的奖状却亮丽得扎眼。玉梅妈妈说,孩子能读到什么程度,他们就愿意供她读到什么时候。这是家长的希望所在,也是这里的希望所在。
大渭洞村一个学校,共三个年级,六个学生,其中有一个智障;一名56岁的已老师在这里坚守了26年。或许这个学校可以裁并掉,可是作为这个镇上最偏远的村,这是家长们最愿意让孩子就读的学校。这位老师曾经也有机会离开这里,可是,“如果我走了,这些孩子就失学了。”可是,他总会退休,他退休了,谁会来呢?这是老师的担忧,也是家长的担忧,更是我们的疑问。
就像温总理说的,没有了解中国国情,就没法从事好这项事业。只有了解了国情,我们才能真正懂得中国,懂得中国的教育。孩子们的每一声“哥哥”、“姐姐”带给我们的都是感动,而每一次感动,都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他们点亮希望,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而实现他们梦想的同时,也是成就我们自己的梦想。
三年来的学习经历使我不断地成熟起来,不断地坚定教育信念;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将是我为走向教育实践做准备的过程。而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将会是梦想开花的酝酿。
【袁小琴,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免费师范生】
编者按2010年9月10日是第26个教师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广大师生,听中学教师上课,并与中小学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代表座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一同参加了活动。
温家宝对随行的同学们说,免费师范生是未来农村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不懂得中国农村,就不懂得中国国情,希望他们将来投身农村教育,把家乡建设好。
在座谈时,温家宝说,加强农村教育,关系到教育事业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在农村,教育既是基础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办好教育。我们一定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让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够上学,都能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
温家宝指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键是中小学教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这个重要举措,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到农村、到艰苦的地方去当中小学教师,从而培养大批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他向广大教师和免费师范生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要热爱农村教育。当好乡村教师,首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教育。有了爱,就有了做好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就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和毅力。第二,要立志干一番事业。中小学教师大有作为,在这个平凡的岗位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第三,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事农村教育,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艰苦的环境不仅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还能够增长才干。大家应当把从事农村教育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努力实现远大理想,锻炼成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栋梁之材。
温家宝强调,办好农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要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这项工作,保障师范生学习和实习经费,建立免费师范生进入、淘汰、奖励机制,支持免费师范生继续教育,保证免费师范生优先就业。
为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组织了部分直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习和生活,畅谈人生定位、职业选择、教育认识和入职准备。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有关院系的领导、老师、同学的配合与支持!
三年前,为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我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三年来,我从四川泸州到上海求学,又到美国纽约问教,再回到泸州亲历社会实践,后又前往广西全州参加社会调查,循着梦想的召唤一路走来,丰富的见闻让我不断思考自己能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做些什么。
记得离家上大学之前,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姨婆对我说:“做老师好,不要你有多大出息,以后做个好老师,回来把乡里亲戚的孩子都教育好,就算你的大贡献了。”当时我曾想,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出来了,我还愿意回去吗?如今,我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问教哥伦比亚大学,坚定教育信念
2009年暑假,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卓越人才计划”选派了30名2007级的公费师范生(华东师范大学对免费师范生的称呼)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了一个月。在那里,我们参观高中、幼儿园,听大学教授和高中老师讲课,体验纽约曼哈顿区中小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与教育模式。在那里博物馆教学,让我们感叹于学生丰富的学习材料;启发式教学,让我们明白了教师对学生的点拨作用。
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第一堂课上,Molly Quinn教授引导我们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一步步帮助我们塑造自己理想中的教师形象。她让我们明白,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对自己的教师形象需要有个清楚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认识,Quinn教授让我们用橡皮泥塑造自己理想中的教师形象。我们融合自己对教师的理解与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与希望,用具体的符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做了一把简单的钥匙来解释我的理想。我认为未来就像是一个个未知的房间,每个房间里会有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际遇,教育就像是不断铸造钥匙的过程。我自己有一把钥匙,将为学生开启一扇门,里面呈现的是我所有的知识和经历。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确定自己的理想和愿景(vision);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学会铸造钥匙所需的知识以及能力(knowledge),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明白属于自己的人生真谛(truth)。我借用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门前的三个词——truth , knowledge , and vision ——来形容我希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的东西。
拿着这把钥匙,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Quinn教授告诉我们,做个好教师就是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热爱的事业。记得被邀请来讲课的四位高中老师中有三位之前从事的是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工作,后来放弃工作重新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成为教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是适合做老师,教师才是他们内心的召唤。从讲课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以及对教育的坚定信念,我想这正是他们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吧。
撰写学年论文,明确乡村教师之使命
我是历史系的学生,按系里的培养方案,本科生大三必须撰写学年论文。由于我以后要去农村支教,于是就在这方面确定选题。记得以前看小说《白鹿原》的时候,我就十分钦佩朱先生在乡里的社会声望,也感叹他对乡里的贡献。所以在2009年选题时,我就想到要研究民国时期搞得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想看看乡村教师在农村可以有怎样的社会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在《乡村教育》以及俞子夷先生的《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等文献中发现,民国二三十年代,在社会变化正深入到农村的时候,在乡村民众对社会大变革并不是很了解的特殊环境下,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载体,肩负起了一般时期老师所没有的责任。他们需要向民众宣传政府的政策,需要在教科文卫等方面推动乡村发展,他们可能还要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帮助政府管理,教农民科技知识,带动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等等。作为乡村的灵魂人物,他们还需要在获得民众信任的情况下主动和民众联系,关心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教师还须以其威望来帮助村民解决诸如写文书、解决纠纷之类的问题。那时,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他们还肩负着更多的责任。
有时捧着书,我就忍不住想,要是去农村那两年,我不仅仅能做个老师,还能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或者为他们带去点什么的话,那该多好!
温总理在教师节的讲话中提到,加强农村教育,关系到教育事业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我想,如果我们去做乡村教师,必将成为现代中国与乡土中国的信使,完成更多的使命。
调研四川泸州,发现用武之地
在上海学习的三年中,通过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见习,以及到七宝明强小学调研等经历,我不断见识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然而,寒假回老家四川泸县调查的结果却让我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泸县也算是四川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了,但调查到的情况却仍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寒假回到我的母校云锦中学,发现还是那幢楼,还是那块操场,却已容纳了近一千学生。我毕业已有六年,但展板上的全校教师信息却几年如一日,只增加了两个新面孔。
教研主任说,学校现在很缺专业老师,历史、地理、政治基本上是主课老师兼职任课。音乐、美术方面的老师就更缺,没有专职教师。被采访的学生说,教英语很好的老师给他们上政治课,她自己都说不会上这课,只能照本宣科。
我还采访了一位刚来半年的新老师,四川师范大学毕业(这已经是这里最好的学历背景了),他曾经在南京当过记者,也在成都工作过。据说目前是浅水困蛟龙,由于今年没考上公务员,又因父母是邻镇的老师,所以才到这里暂时谋生。学生们对于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老师很是喜欢,他的语文课、历史课上得很风趣,他的计算机课也可以教给大家很多技术。他的侃侃而谈,学生对他的喜爱,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学校的一点生气。
我离开母校的时候,教研主任说,“你是我们中学的骄傲啊,考上华师大不容易,我们多希望能有你们这样的老师回来给我们老师学生都上上课,让我们多学习一点东西。”
这句话让我听得很心酸。这里的学生那么多,平均五六十学生一个班,附近几个镇的小学一年级甚至达到70人一个班,然而,这里的老师却那么稀缺。乡里的小学这两年不断地被合并到中心校,学生班容扩大,而教师队伍扩大的速度却没有跟上。学生渴望多学点东西,老师却力不能及。
在家乡的这次调研,使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这里正是我的用武之地!记得大一进校时看了一部电影《冯致远》,讲的是冯致远老师在宁夏支教一辈子的感人故事。别人问他为什么到这个地方,他说:“上海不需要我这样的老师。”我经常在想,上海也不需要我这样的老师,因为我知道需要我的地方在哪里。我可以把我学到的东西带到这些需要新鲜血液的地方,把知识以更好的方式播撒到这些地方。这里的学生,或许更需要的是有个眼界开阔的老师来给他们更多的希望,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这样他们将有更多梦想。我在西南大学读书的同学说,他发现,在遵义的山区小学实习的时候,面对着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要给孩子们的除了知识,还有太多……
正因为有这些地方需要老师,有这么多孩子渴望老师,才有我们这一届届公费师范生的存在。我一直在想,如果每个师范生都愿意去这些需要老师的地方服务两年,每届两年,这一场接力赛将能够为多少双渴望的眼睛送去希望!
走访广西全州,收获感动与责任
2010年7月,跟随着学校公费师范生“情系西部,铸就师魂”暑期社会实践团,我来到了广西全州县,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
去桐油村的路不平常,不到两米宽的小道,不知伸向何方;我们经历着一路的颠簸,过了一山又一山。一路上,我们不断经历着180度的大转弯、冲断小路的河滩,以及将近45°的上下坡。
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孩子们个个怀揣梦想,小军明那双小手驾驭方向盘的动作告诉我们,他的愿望是长大要开车走出山里。东山瑶族乡简陋的民居,让我们在一片整洁中感受到这里的人们的勤劳。他们的家,并不光鲜,可是小玉梅满墙的奖状却亮丽得扎眼。玉梅妈妈说,孩子能读到什么程度,他们就愿意供她读到什么时候。这是家长的希望所在,也是这里的希望所在。
大渭洞村一个学校,共三个年级,六个学生,其中有一个智障;一名56岁的已老师在这里坚守了26年。或许这个学校可以裁并掉,可是作为这个镇上最偏远的村,这是家长们最愿意让孩子就读的学校。这位老师曾经也有机会离开这里,可是,“如果我走了,这些孩子就失学了。”可是,他总会退休,他退休了,谁会来呢?这是老师的担忧,也是家长的担忧,更是我们的疑问。
就像温总理说的,没有了解中国国情,就没法从事好这项事业。只有了解了国情,我们才能真正懂得中国,懂得中国的教育。孩子们的每一声“哥哥”、“姐姐”带给我们的都是感动,而每一次感动,都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他们点亮希望,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而实现他们梦想的同时,也是成就我们自己的梦想。
三年来的学习经历使我不断地成熟起来,不断地坚定教育信念;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将是我为走向教育实践做准备的过程。而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将会是梦想开花的酝酿。
【袁小琴,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免费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