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将“运算能力”作为学生的十大核心素养之一,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师的追求。实践表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思维、记忆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参差不齐,存在客观的个体差异。教师想了解到每个学生的运算能力水平,在一般的传统课堂上不易做到,不过在线平台能高效、智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在线平台;运算能力
一、学生运算能力的调查分析
“月知识竞赛”是我校数学科组的一项常规工作,竞赛题目以口算为主,笔算为辅。通过采集“每月计算竞赛”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各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整体不够理想。为对学生现有计算能力有深入的了解,数学科组采取抽样方法,选择了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从口算、估算和笔算三方面进行计算能力的检测。从抽样数据的结果中表明:学生的计算存在准确率不高、算理不清、运算能力不均衡以及习惯不良等方面的问题,急需探索一条有效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改革之路。
二、在线练习平台的应用策略
(一)口算作业数字化,作业批改自动化
以前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20道口算题,最头疼的事就是给学生改口算,每天至少花1小时的时间。现在,教师使用在线平台,可以决定每天布置多少道、什么類型的口算题,也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最关键的是,在线平台能实现自动批改,生成每道题的全班正确率、错误率,让教师对全班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帮助教师从机械重复的劳动中轻松解放出来。
(二)采集平台“大数据”,“勾勒”常见错因
有了在线平台,教师不但能清晰看出学生在什么时候完成、耗时多少、哪个学生错在哪题,还能看到提交作业的情况。以前传统的纸笔答题,教师最多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粗浅对比,而在线平台能生成“大数据”,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基础和整体掌握情况。比如,在线练习小数除法“18÷0.06”,笔者对一个班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得出有10人会做错。实际上,在线平台不但能生成“宏观数据”,还能生成“微观教学参考”。因为在线平台有数据呈现,能让教师迅速找出学生共性问题,如,易错点、易混点等,让教师做到对症下药,实现精讲精练的目标。
1.运算基本技能自动化程度低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其中,自动化阶段是高度综合、协调、快速、准确地使用规则的这样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而学生的运算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动态、递进的过程。笔者在运用在线平台时就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学生理解计算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模仿、变式练习、反馈等方式不断使其行为规范化,最终获得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对运算的算理和法则模糊不清
在四则运算中,学生对一些运算法则和算理如果缺乏理解,单凭记忆会模糊知识点,也就无法灵活运用,导致各种错误的出现。有时学生也会受到运算法则负迁移影响,或受思维定势干扰,在没有考察清楚题目是否可简便,是否要按四则运算顺序来做就想当然地运算,结果就出错。例如,在线平台中出现的一些学生错题,笔者会重新将其布置为线下作业,结果发现部分学生是知道除法没有除法分配律的,但在实际计算中还是出错了。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学生把新知识经过同化和顺应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一个过程。计算技能形成过程是需要一定量的练习,而这个量有时又因人而异,有的学生需要10题的练习量,有的学生需要20题至30题的练习量。笔者在设计练习题时总是会考虑如何让线上成为线下的助力,使两者互融共通,彼此促进。
1.利用在线平台每天适当布置家庭口算、估算、简算作业,难度要适中,注意保底性。利用平台的快速反馈,及时对运算能力方面的后进生进行跟踪辅导。
2.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学生出现的运算类典型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寻找对策进行矫正。如下图,第一题错因:学生对这种简便题只有模糊的认识,知道大致解题模式但没有认真弄清楚其数字特点和变式要求(不改变原数的大小);第二题错因:学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粗心,小括号明明是算减法,却算成加法;二是对运算的顺序不清楚,不知道是从左到右;第三题错因:受简算心理影响,以为这样算起来简便,说明学生存在着不重视检验的坏习惯。
利用在线平台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只是笔者的初探,相信只要教师合理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反馈,就能及时地、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教师在线下开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教学活动时,能有针对性去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去讨论和质疑,促进其思考和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让学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素萍.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关键词】小学数学;在线平台;运算能力
一、学生运算能力的调查分析
“月知识竞赛”是我校数学科组的一项常规工作,竞赛题目以口算为主,笔算为辅。通过采集“每月计算竞赛”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各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整体不够理想。为对学生现有计算能力有深入的了解,数学科组采取抽样方法,选择了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从口算、估算和笔算三方面进行计算能力的检测。从抽样数据的结果中表明:学生的计算存在准确率不高、算理不清、运算能力不均衡以及习惯不良等方面的问题,急需探索一条有效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改革之路。
二、在线练习平台的应用策略
(一)口算作业数字化,作业批改自动化
以前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20道口算题,最头疼的事就是给学生改口算,每天至少花1小时的时间。现在,教师使用在线平台,可以决定每天布置多少道、什么類型的口算题,也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最关键的是,在线平台能实现自动批改,生成每道题的全班正确率、错误率,让教师对全班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帮助教师从机械重复的劳动中轻松解放出来。
(二)采集平台“大数据”,“勾勒”常见错因
有了在线平台,教师不但能清晰看出学生在什么时候完成、耗时多少、哪个学生错在哪题,还能看到提交作业的情况。以前传统的纸笔答题,教师最多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粗浅对比,而在线平台能生成“大数据”,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基础和整体掌握情况。比如,在线练习小数除法“18÷0.06”,笔者对一个班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得出有10人会做错。实际上,在线平台不但能生成“宏观数据”,还能生成“微观教学参考”。因为在线平台有数据呈现,能让教师迅速找出学生共性问题,如,易错点、易混点等,让教师做到对症下药,实现精讲精练的目标。
1.运算基本技能自动化程度低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其中,自动化阶段是高度综合、协调、快速、准确地使用规则的这样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而学生的运算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动态、递进的过程。笔者在运用在线平台时就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学生理解计算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模仿、变式练习、反馈等方式不断使其行为规范化,最终获得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对运算的算理和法则模糊不清
在四则运算中,学生对一些运算法则和算理如果缺乏理解,单凭记忆会模糊知识点,也就无法灵活运用,导致各种错误的出现。有时学生也会受到运算法则负迁移影响,或受思维定势干扰,在没有考察清楚题目是否可简便,是否要按四则运算顺序来做就想当然地运算,结果就出错。例如,在线平台中出现的一些学生错题,笔者会重新将其布置为线下作业,结果发现部分学生是知道除法没有除法分配律的,但在实际计算中还是出错了。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学生把新知识经过同化和顺应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一个过程。计算技能形成过程是需要一定量的练习,而这个量有时又因人而异,有的学生需要10题的练习量,有的学生需要20题至30题的练习量。笔者在设计练习题时总是会考虑如何让线上成为线下的助力,使两者互融共通,彼此促进。
1.利用在线平台每天适当布置家庭口算、估算、简算作业,难度要适中,注意保底性。利用平台的快速反馈,及时对运算能力方面的后进生进行跟踪辅导。
2.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学生出现的运算类典型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寻找对策进行矫正。如下图,第一题错因:学生对这种简便题只有模糊的认识,知道大致解题模式但没有认真弄清楚其数字特点和变式要求(不改变原数的大小);第二题错因:学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粗心,小括号明明是算减法,却算成加法;二是对运算的顺序不清楚,不知道是从左到右;第三题错因:受简算心理影响,以为这样算起来简便,说明学生存在着不重视检验的坏习惯。
利用在线平台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只是笔者的初探,相信只要教师合理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反馈,就能及时地、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教师在线下开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教学活动时,能有针对性去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去讨论和质疑,促进其思考和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让学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素萍.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