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教师要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要讲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理解;教法;学法
【作者简介】吴伍新,福建省浦城一中。
阅读是一种接受性技能,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是学习外语的人获得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中理解是分析 、加工和处理的信息,是阅读的目的和结果,在语言交流中占重要位置。阅读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是作者向读者的一种交际行为。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开拓他们英语学习的视野,扩大他们的意识面就显得无为重要。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具有一定的运用英文去获取、传递信息的能力。而随着阅读的进行,读者会发现他们的预测也许符合或接近文章的内容,也许应修正或放弃的原先的猜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种类繁多的信息面前显得无从下手。所以,对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识别信息,选择和归纳主要信息,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便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认真预习,积极导入
英语学习需要预习,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语篇加长,词汇增多。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应该及时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做基础。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得导入工作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我们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我们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三、提高阅读速度
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补充阅读量、限时阅读、扩大视知距和针对性训练,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增加语言输入的量。每天花10分钟读100个单词左右的文章,两三年就能达到大纲规定的一级水平,当然这只是个理论上的上数字,只要我们注意选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阅读材料,如英语报纸杂志,并持之以恒,就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加语感。限时阅读非常重要,这避免了学生阅读时松松垮垮,不当回事,结果真正考试时,由于把握不好时间而无法按时完成,甚至让学生精神紧张,大失水准,把平时练习都当成考试来训练,实战时就习以为常了,自然就能够心平气和,精神放松,正常发挥。
扩大视知距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学生阅读时,可将几个单词或一个意群收入眼帘,阅读时眼球直视范围应控制在每行文字中心,视线从左至右,着重是扫描意群中的重要單词,以寻求必要的语言信息,而不起关键作用的词一扫而过,这样一来,即能抓住那些极富信息的词,又能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
给出的文章,让学生按时完成,然后让学生关上书,回答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速度又加深了理解。
四、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猜词的能力
掌握一些猜测生词词义的方法,对排除阅读中某些生词的干扰、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时,学生尽可能地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如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相关关系和所给定义等信息去猜测词义,也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构成新词,即转换、派生、合成。
五、开设阅读技巧训练课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可以每周用一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阅读技巧训练课的目的是学习阅读方法,培训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生词较少。
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这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理解习题来调节阅读速度,也就是每读完一篇做一些理解选择题。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考虑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夕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我们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1.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
六、指导学生课外泛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阔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 教师应给予指导。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选定后,我们便为学生设计了两张能分别表示阅读进展和阅读理解率的统计表,一张发给学生,让学生登记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率,另一张供全班用,定期把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成绩连成曲线。这样不但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能相互了解、互相促进。本人把这种作法定名为“英语阅读马拉松赛”,即长期地进行比赛。读完了一篇、再开始第二篇、第三篇。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 ,一篇一篇读下去。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上来,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由于我们学校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层次不均,所以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会更多,很难去兼顾所有的学生,很难同时提高各种能力,所以进行阅读时就是读和答,训练的是技巧与能力,不能简单知识传授,是要形成习惯性。即使是阅读课,也应大量说英语,以便在阅读时,又训练了听力。
我们必须要长久坚持下去,进行适当巩固。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程度。注意教学的各个目标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同时还注意挖掘教材中对学生思道品德培养的内容,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在他们进行阅读同时,兼顾思想。同时我们也可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并应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遵循我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看看英语学习的趋势,加大他们自主学习内容的量,我们学校的阅读教学必会提高,学生也会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奠定更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炜.高中生英语阅读情况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2]王范绿.浅谈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31.
[3]龚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阅读;理解;教法;学法
【作者简介】吴伍新,福建省浦城一中。
阅读是一种接受性技能,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是学习外语的人获得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中理解是分析 、加工和处理的信息,是阅读的目的和结果,在语言交流中占重要位置。阅读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是作者向读者的一种交际行为。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开拓他们英语学习的视野,扩大他们的意识面就显得无为重要。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具有一定的运用英文去获取、传递信息的能力。而随着阅读的进行,读者会发现他们的预测也许符合或接近文章的内容,也许应修正或放弃的原先的猜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种类繁多的信息面前显得无从下手。所以,对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识别信息,选择和归纳主要信息,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便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认真预习,积极导入
英语学习需要预习,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语篇加长,词汇增多。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应该及时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做基础。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得导入工作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我们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我们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三、提高阅读速度
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补充阅读量、限时阅读、扩大视知距和针对性训练,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增加语言输入的量。每天花10分钟读100个单词左右的文章,两三年就能达到大纲规定的一级水平,当然这只是个理论上的上数字,只要我们注意选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阅读材料,如英语报纸杂志,并持之以恒,就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加语感。限时阅读非常重要,这避免了学生阅读时松松垮垮,不当回事,结果真正考试时,由于把握不好时间而无法按时完成,甚至让学生精神紧张,大失水准,把平时练习都当成考试来训练,实战时就习以为常了,自然就能够心平气和,精神放松,正常发挥。
扩大视知距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学生阅读时,可将几个单词或一个意群收入眼帘,阅读时眼球直视范围应控制在每行文字中心,视线从左至右,着重是扫描意群中的重要單词,以寻求必要的语言信息,而不起关键作用的词一扫而过,这样一来,即能抓住那些极富信息的词,又能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
给出的文章,让学生按时完成,然后让学生关上书,回答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速度又加深了理解。
四、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猜词的能力
掌握一些猜测生词词义的方法,对排除阅读中某些生词的干扰、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时,学生尽可能地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如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相关关系和所给定义等信息去猜测词义,也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构成新词,即转换、派生、合成。
五、开设阅读技巧训练课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可以每周用一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阅读技巧训练课的目的是学习阅读方法,培训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生词较少。
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这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理解习题来调节阅读速度,也就是每读完一篇做一些理解选择题。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考虑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夕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我们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1.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
六、指导学生课外泛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阔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 教师应给予指导。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选定后,我们便为学生设计了两张能分别表示阅读进展和阅读理解率的统计表,一张发给学生,让学生登记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率,另一张供全班用,定期把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成绩连成曲线。这样不但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能相互了解、互相促进。本人把这种作法定名为“英语阅读马拉松赛”,即长期地进行比赛。读完了一篇、再开始第二篇、第三篇。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 ,一篇一篇读下去。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上来,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由于我们学校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层次不均,所以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会更多,很难去兼顾所有的学生,很难同时提高各种能力,所以进行阅读时就是读和答,训练的是技巧与能力,不能简单知识传授,是要形成习惯性。即使是阅读课,也应大量说英语,以便在阅读时,又训练了听力。
我们必须要长久坚持下去,进行适当巩固。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程度。注意教学的各个目标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同时还注意挖掘教材中对学生思道品德培养的内容,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在他们进行阅读同时,兼顾思想。同时我们也可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并应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遵循我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看看英语学习的趋势,加大他们自主学习内容的量,我们学校的阅读教学必会提高,学生也会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奠定更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炜.高中生英语阅读情况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2]王范绿.浅谈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31.
[3]龚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