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的检验结果,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选取1500例该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标志物予以检验,基于检验结果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结果:HBsAg阳性率、患者年龄呈正比关系;抗-HBs阳性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结论: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而言,加强其血清标志物检验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该病的及早发现和有效治疗,与此同时,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05-02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将会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所以,该病的防治便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1]。做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验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可根据检验结果对该病毒的具体复制状况予以判断和评价,能为乙肝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鉴于此,本文选取1500例该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血清标志物的检验,以期在分析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有益参考。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5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4例,女826例,年龄3岁到87岁,平均27.8岁,职业分布如下:1)幼托儿童20.1%;2)工人41.3%;3)小学生10.6%;4)干部职员19.3%;5)中学生8.6%。
1.2方法
1.2.1实验室检测
对患者行静脉采血,剂量大约为4mL,提取血清,留作备用。对血清进行检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英文简称ELISA[2])对乙肝病毒标志物五项予以严格检验,并由专业人员对最终的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重复整版的检验操作:1)抗-BHs异常率大于2.4%;2)HbsAg异常率大于1.1%;3)抗—HBc异常率大于13.0%;4)HBeAg异常率大于5.3%;5)抗—Hbe异常率大于11.4%[3]。
1.2.2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制式的调查问卷,針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乙肝感染等信息予以调查。待问卷收回后,调查人员应对其结果进行严格复核,在录入结果环节,应予以二次审核,包括差错校正以及资料补全等,如果发现问题,应通过相应途径(电话核实等)进行更正或调整。
2.结果
2.1HBsAg阳性率
HBsAg阳性共计94例(6.3%)。基于性别分析,男性阳性率为7.3%,而女性阳性率5.5%,可见男性略高于女性。BsAg阳性率、患者年龄呈正比关系。
2.2抗-HBs阳性率
抗-HBs阳性共计742例(49.5%),基于性别分析,男性阳性率为55.6%,而女性阳性率为44.2%,可见男性略高于女性。抗-HBs阳性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
2.3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类型
1)HBsAg、HBeAg以及抗-HBc阳性共计34例(2.27%);2)HBsAg、抗-HBe以及抗-HBc阳性共计26例(1.73%);3)HBsAg以及抗-HBe阳性共计10例(0.67%);4)HBsAg、抗-HBs以及抗-HBe阳性共计8例(1.07%);5)HBsAg以及抗-HBc阳性共计16例(1.07%);6)抗-HBe以及抗-HBc阳性共计94例(6.27%);7)抗-HBe阳性共计76例(5.07%);8)抗-HBs阳性共计734例(48.93%)。
2.4乙肝疫苗接种史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史共计552例(36.8%),接种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
3.讨论
3.1血清标志物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当HBsAg为阳性时,是患者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特征。值得一提的是,HBsAg由于表现出抗原性,素以,不具备传染性。然而HBsAg和HBV大多同时存在,所以,可将HBsAg阳性检验结果当作传染性的标志特征。在临床中,如果患上急性HBV感染,那么患者血清检验将出现HBsAg阳性,且在急性期全程均呈阳性表现,恢复期之后才会渐渐转化为阴性。通常而言,HBsAg持续0.5年及更长时间为阳性时为慢性HBsAg携带者[4]。
3.2防治对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通过免疫接种预防可实现对该病传染的有效控制。实施此类措施时,主要包括2点:1)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将HBsAg阳性患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对于乙肝属于高发病种的地区,应将其3岁以下幼儿列为重点防治对象,采取科学且严格的免疫措施[5];将和血液存在较多接触的医务人员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将接受输血的患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将该病患者的家属(尤其是配偶列为重点防治对象)。2)尽可能地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预防病毒的血液传播以及体液传播。对于使用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材进行严格而彻底的消毒;对供学血员进行严格管理;对输血操作以及血液制品予以严格管控。
总之,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标志物进行检验,并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防治措施,将会在该病的临床防治方面发挥相当积极的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慧琴,王志刚,李玲,刘付芹. 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与前S1抗原及HBV-DNA相关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4:3337-3338.
[2]杨笑琼,何海洪,杨秀珠,林燕珍. ELISA法和MEIA法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J]. 北方药学,2014,02:16-17.
[3]李贤龙,梅桂杰,王玲. 健康体检者乙肝血清标志物检出状况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4,01:41-42.
[4]黄学斌,宋强.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量测定及其临床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2-1723.
[5]东立.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J]. 河北医学,2013,05:791-792.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05-02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将会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所以,该病的防治便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1]。做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验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可根据检验结果对该病毒的具体复制状况予以判断和评价,能为乙肝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鉴于此,本文选取1500例该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血清标志物的检验,以期在分析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有益参考。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5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4例,女826例,年龄3岁到87岁,平均27.8岁,职业分布如下:1)幼托儿童20.1%;2)工人41.3%;3)小学生10.6%;4)干部职员19.3%;5)中学生8.6%。
1.2方法
1.2.1实验室检测
对患者行静脉采血,剂量大约为4mL,提取血清,留作备用。对血清进行检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英文简称ELISA[2])对乙肝病毒标志物五项予以严格检验,并由专业人员对最终的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重复整版的检验操作:1)抗-BHs异常率大于2.4%;2)HbsAg异常率大于1.1%;3)抗—HBc异常率大于13.0%;4)HBeAg异常率大于5.3%;5)抗—Hbe异常率大于11.4%[3]。
1.2.2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制式的调查问卷,針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乙肝感染等信息予以调查。待问卷收回后,调查人员应对其结果进行严格复核,在录入结果环节,应予以二次审核,包括差错校正以及资料补全等,如果发现问题,应通过相应途径(电话核实等)进行更正或调整。
2.结果
2.1HBsAg阳性率
HBsAg阳性共计94例(6.3%)。基于性别分析,男性阳性率为7.3%,而女性阳性率5.5%,可见男性略高于女性。BsAg阳性率、患者年龄呈正比关系。
2.2抗-HBs阳性率
抗-HBs阳性共计742例(49.5%),基于性别分析,男性阳性率为55.6%,而女性阳性率为44.2%,可见男性略高于女性。抗-HBs阳性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
2.3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类型
1)HBsAg、HBeAg以及抗-HBc阳性共计34例(2.27%);2)HBsAg、抗-HBe以及抗-HBc阳性共计26例(1.73%);3)HBsAg以及抗-HBe阳性共计10例(0.67%);4)HBsAg、抗-HBs以及抗-HBe阳性共计8例(1.07%);5)HBsAg以及抗-HBc阳性共计16例(1.07%);6)抗-HBe以及抗-HBc阳性共计94例(6.27%);7)抗-HBe阳性共计76例(5.07%);8)抗-HBs阳性共计734例(48.93%)。
2.4乙肝疫苗接种史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史共计552例(36.8%),接种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
3.讨论
3.1血清标志物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当HBsAg为阳性时,是患者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特征。值得一提的是,HBsAg由于表现出抗原性,素以,不具备传染性。然而HBsAg和HBV大多同时存在,所以,可将HBsAg阳性检验结果当作传染性的标志特征。在临床中,如果患上急性HBV感染,那么患者血清检验将出现HBsAg阳性,且在急性期全程均呈阳性表现,恢复期之后才会渐渐转化为阴性。通常而言,HBsAg持续0.5年及更长时间为阳性时为慢性HBsAg携带者[4]。
3.2防治对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通过免疫接种预防可实现对该病传染的有效控制。实施此类措施时,主要包括2点:1)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将HBsAg阳性患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对于乙肝属于高发病种的地区,应将其3岁以下幼儿列为重点防治对象,采取科学且严格的免疫措施[5];将和血液存在较多接触的医务人员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将接受输血的患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将该病患者的家属(尤其是配偶列为重点防治对象)。2)尽可能地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预防病毒的血液传播以及体液传播。对于使用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材进行严格而彻底的消毒;对供学血员进行严格管理;对输血操作以及血液制品予以严格管控。
总之,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标志物进行检验,并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防治措施,将会在该病的临床防治方面发挥相当积极的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慧琴,王志刚,李玲,刘付芹. 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与前S1抗原及HBV-DNA相关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4:3337-3338.
[2]杨笑琼,何海洪,杨秀珠,林燕珍. ELISA法和MEIA法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J]. 北方药学,2014,02:16-17.
[3]李贤龙,梅桂杰,王玲. 健康体检者乙肝血清标志物检出状况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4,01:41-42.
[4]黄学斌,宋强.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量测定及其临床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2-1723.
[5]东立.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J]. 河北医学,2013,05:79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