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美育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gq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优势,好处很多,但有利也有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同时要避免危害,制作好的课件增加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以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语文多媒体教学优点 美育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它在教学领域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为改革语文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蓬勃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而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要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密切相关。有人感到,语文课,“一本书,两支粉笔足矣”。殊不知,这仅仅是维持低效课堂活动的起码要求。口头讲解与板书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这一新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证明,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美处多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1 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了不起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语文课上不出语文味,令学生失去学习语言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如雨中泰山的雄伟高大,长江三峡的雄奇险怪,月下荷塘的幽静朦胧;还有那浔阳江上的琵琶声,威尼斯运河中的刚朵拉……阅读这些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无不令人“心向往之”。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如:在教学语文必修五《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前安排了学生们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一些相关材料,了解人类飞天的梦想,学生们于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上下载,搜集各种报刊杂志,翻阅相关书籍进行了大量的查找。课始,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几个低年级小朋友在画月亮时,发生的争论—— “月亮上有什么?并将画面停在屏幕上,看着学生们各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因势利导,帮助解决问题,我的这一见意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于是同学们带着一种责任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先来仔细地学习了课文,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所搜集的相关资料,开始准备为小同学解答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学生们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制成手抄报、展板等,展示给全校师生看,并且对科普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想起我的教学过程,不正是利用课件为学生们创建了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地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吗?可见,适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语文教学要求学生逐步培养起理解,鉴赏文章的能力,这个过程中想象、联想的参与非常重要,有了它们,才能有“进得去”的深切体验;有了它们,才能有“出来”之后的比较、鉴别、判断;有了它们,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语文教学中,想象的触角伸得越长,对文字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也就愈生动、愈深刻。
   多媒体的声、光、色、形能把客观事物具体化,直观化,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则能唤起学生一连串的遐想,因而它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无法估计的作用。例如古诗教学,传统教学光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去想象发挥,难免挂一漏万,很难理会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如果让多媒体课件来处理,效果就会好得多。栩栩如生的画面,伴随着充满激情的录音朗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想象的火花。这些音画交融、声形并茂的直观信息,把学生的心扉和思维紧紧凝聚在屏幕上,产生、浸润、诱发等效应,促使学生自由翱翔在思维王国里。
  
  2 多媒体能由静变动、化抽象为形象,突出教学重难点
  
   语文界有这样一句老话:任何一个生动的比喻都是跛脚的。其原因,一是语文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当它反映鲜灵活生的大千世界时,就必定受到许多限制;二是一个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去理解有些有深奥生活哲理的比喻句是困难的。因此,要学生去理解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是更困难的。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变具体,静态变动态,使原来枯燥的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多媒体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课始,我用课件展示月下荷花情景,顺势导入课文内容。在让学生们初步理清课文层次后,我及时播放课件(配乐朗读)让学生们体会日出时美丽的景色。接着,在小组合作学习后,让学生再来品味文中优美词句及难理解的句子。比如:利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第二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与“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领会月光的形态美,用画面显示。学生们通过比较很好的赏析这句话。在学习第三句时,“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将这句话打在大屏幕上,将本体、喻体,用不同颜色展示给学生们看,帮助他们体比喻的特点和作用,同时初步学习同感的修辞,并用课件展示了太阳冲跳的画面,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之美,为他们理解课文,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作用。课终,我将重点段落,用填空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学生们在正确填写后,为背诵打下了基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意外”惊喜。
  
  3 多媒体能增大课堂容量,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板书、绘图、不必要的描述讲解等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对时间的利用率,从而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其次,它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减少信息在大脑中转换,能够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以住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运用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景象转化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能以其富有声、像、色的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
   最后,多管齐下,强化记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器官,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正确、科学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扬长避短呢?笔者认为多媒体制作中应更注重增加美育因素,以避免多媒体教学限制思维,淡化情感教育等缺陷。因为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所以,语文多媒体制作中实施美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怎么使语文教学美处多多呢?
   第一,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美。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①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景泰蓝的制作》课件中,制作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③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的这种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越剧《红楼梦》。戏剧中那富有表现力的唱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处境,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象、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第二,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鉴赏美。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是一种普遍存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
   可以纵比。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
  第三,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够的余地,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些东西比如景物描写先让学生想象,然后让学生描述其中的情景,有能力的还可以写下来甚至可以画出来,可以锻炼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主要是没有直接现实画面,限制他们的想象,破环他们心中画。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首先,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
   其次,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故都的秋》、《雨中登泰山》类散文和《雨霖霖》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可见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诚然,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虽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对电脑的学习,提高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适当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语文教学,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是利大于弊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必将给语文教学这一领域带来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江苏电教馆编著.《现代教学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编,1999.5
  3 楼习勇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 《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已经实施,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而这就得靠老师在学习中的引导。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  【关键词】 新课标 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
期刊
曾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尤其是小学段的孩子,年龄尚小,自我意识强,缺乏良好控制能力和道德经验,认识水平比较低,经常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 比如: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损坏公物,打架等过错行为。面对这些,大多数教师都会不自觉地在意识中摒弃那句古人之语,缺乏冷静地采用严厉批评或请家长的形式加以惩戒。殊不知这样的处理方式看似见效快,效果却维持不了几天,可以说是治标不
期刊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程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多媒体的优势及有效地运用,让学生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能实现教学上的高效     数学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思维的
期刊
1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是指一些总是在听、说、读、写方面不能同时到位,在课堂上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课,对于授课内容总是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清晰、写不明意的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原因是指老师的教法欠妥,学生因不喜欢英语老师而连带不喜欢英语这一门学科,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没有在学习上花时间和精力而使学习困难;内在的原因指学生因学习方法和思维素
期刊
造成学生学习落后的因素虽然很多,也很复杂,但大量事实表明,真正因智力及特殊发育障碍导致学习落后的学生仅为极少数,绝大多数却都是由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的。其中,以学习自信心丧失为表现的学习心理障碍,又是造成学生学习落后的最关键的心理因素。这种由学习落后引发的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反映在学习落后学生自我认识和情感上的失落感、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情绪。它要使后进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扭转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教师要将
期刊
纵观高考,从全国卷到各省市卷,都非常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考查和语篇的理解。为了跟上高考的指挥棒,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篇的理解能力,词汇的掌握和记忆能力,这都紧跟了高考的要求,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觉得语法的考查分数不多,从而轻视语法的教学。虽然教材上分册编排了语法知识,但他们并未作深入详细的讲解,一带而过。殊不知,就是因为学生语法知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 要】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很强,因此发散性思维在化学学习中有很重要作用。本文从化学学习中发散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两个方面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习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教学 方法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心理学认为:考虑问
期刊
语文之于生活,犹如爱情之于婚姻,是人们难以说清道明却又回避不了的话题。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课改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于是,人们开始重读美国教育家华特的那句经典: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前,教师不再唯教材是尊,而是对其结合生活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在教
期刊
一般来说,可以依托的学校课程资源为学校建筑、学校植物、学校动物、学校文化、学校人物、学校各级各类活动等。我们以下图表示:  校本课程资源动态资源:学校动物、学校人物、学校活动……静态资源:学校建筑、学校景物、学校历史……   依托以上校本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我们对五类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展习作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实践。    1 课文延伸类     课文延伸类与课文结合点如果寻找得好,可以达到“浑然天成”
期刊
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小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作为文化传播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艰巨任务,祖国和人民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树立起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和决心。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又是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