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文化史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文化史教学现状
  文化史教学长期以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软肋”,不少历史教师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课时由于底蕴不足,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受应试教育模式操纵,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文化史时只是采取“三点一示”式(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和典型示范),满堂灌,目的就是力求与中考或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接轨,鲜活的历史教学几乎因此而窒息。这种做法表现在文化史教学中最典型的就是图表教学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成就,被浓缩在一张小小的“文化成就一览表”,学生只要机械地把图表上的知识要点记牢就行,而无需关注这些成就的文化内涵。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鲜活的历史往往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历史知识,很难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而文化史教学也往往没有个性、灵性,没有了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更没有了人文精神。首都师大的赵亚夫教授批评道:“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这样的文化史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由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他们丧失了对真理的热爱与渴求,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像应该有的精神解放。”
  2新课改背景下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随着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的人文性与历史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回归和前所未有的重视。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具体来说,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下,中学历史课程中文化史的教学基于其教学内容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无论是在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还是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更加重视文化史的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3文化史教学应对策略
  3.1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使其自身的文化修为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文化史教学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要重视文化史教学,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中学文化史教学之所以成为历史教学的“软肋”,除了认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师自身文化史素养不够,难以游刃有余地驾御教材。在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还需要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文化史涉及科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很多领域,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将学生引领到这一殿堂,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这些文化内容所蕴涵的丰富、博大深远的人文精神也很难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任务。
  3.2重视文化史教学还要转变教师观念,包括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就知识讲知识。人文知识如果不是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就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部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隐蔽了。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中学历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价值,这既包括教材知识本身的人文价值,也包括这种教材知识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
  3.3教师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工具化、技术化的教学手段,构建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实现学习主题从教师到学生的真正转变。在文化史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师生的心灵得到完全开放,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绝对不以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总是以欣赏的、亲切的态度激励、夸奖学生,使课堂更具有人文精神。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其他文献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容易养成学生狭隘、自私、追名逐利的心态,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是我们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落实历史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不是只注重形式,不讲求效益,相反的是对我们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效益的提高来落实目标的更高要求。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历史教学之效益,必须通过有效的策
期刊
阅读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既是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其学习英语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英语获取能力即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初中的英语学习,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促进英语听、说、写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在中考中,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也占相
期刊
语文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五年,五年来,新课程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语文课堂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想像空间大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热闹了,然而透过这些变化,却依然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三缺”;课堂缺“声”、指导缺“度”、学生缺“情”,并初步探究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及诊治对策,目的在于“揭出病痛,引起疗效的注意”。  1课堂缺“声”  在此请允许我先援引一段新闻:
期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全面掌握各类知识。而语文课也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知人论世”法,即“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
期刊
【摘 要】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重要,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那么青少年就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首先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常见的青少年心理疾病有哪些,然后从世界观,人生观,人际交往等方面入手,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 健康 培养
期刊
【摘 要】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物理 渗入
期刊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注重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达到这些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实施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使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
期刊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得快记得多的人并不是由于他们比学得慢记得少的人遗忘慢,而是由于起步阶段的学习在心理机制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对以后学习的保持程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准确、鲜明的物理概念,并且在获得概念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适当的训练和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显得十分重要。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体会。  1初中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心理特点  1.1记忆特点
期刊
说话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功能,它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与人交流、沟通或传递某种信息时,就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其中,口头语言是一种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常的人一生中有70%的时间是在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度过的。我们是社会的群体,具有社会性,不可避免地与他人进行正面地接触,直接地交流。如我们常见的口语交际、讲故事、复述课文等内容都是部分或完全从属于说话训练的范畴。新课标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