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话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功能,它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与人交流、沟通或传递某种信息时,就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其中,口头语言是一种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常的人一生中有70%的时间是在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度过的。我们是社会的群体,具有社会性,不可避免地与他人进行正面地接触,直接地交流。如我们常见的口语交际、讲故事、复述课文等内容都是部分或完全从属于说话训练的范畴。新课标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地规定了各年级中说话训练的内容、方式和层次。但相对而言说话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却稍逊一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由于数学所特有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因而它强调实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诚然,数学学科是由一些比较概括、抽象的数字、公式和定律组成的。它比较侧重实际操作,如测面积,计算和作图等方面。这就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手,却忽略了学生的口。其实,动口和动手并非相互矛盾。两者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口头语言是内部思维的外化,动手操作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检验思维是否清晰的极佳方法。
然而,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又有多少教师注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呢?我们往往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计算的速度,解题的准确性,画图的精确性等,却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如前所述,动口和动手不仅不矛盾,反而相互促进。理论和实践是互为一体的。如果理论不清晰,不明确,操作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根基。然而,在解题前思维是否清晰正确,我们是无法用眼睛去判断的。说话训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的标准和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先动口后动手,重视说话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教学应用题时,我们首先要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把这些关系彻底弄清才有可能正确解题。而这些关系是否已被理清,我们可以利用说话练习进行检查。如果学生能正确而有条理地把这些关系分析出来。那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了。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动笔,却不先用语言去理清思路,一则不利于发现他们的问题出处。二则不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解题方法。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解数学题时,拿起笔就动手。姑且不论学生在解数学题时,是否可以做对,但我们却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只动手不动口或少动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会不会使他们陷入到无思而行的坏行为中去?学生做题张冠李戴却又碰巧撞对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麻痹大意,毕竟这种偶然因素不是总是那么幸运。我们不妨试让学生在做题前或做题后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或步骤,从中检查学生思维真伪的目的,看看是否存在偶然因素,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和校正。实践证明,进行说话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三思而后行,这是古人告诫人们做事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今天,我们不妨把这条古训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
训练学生说话的方法很多。我们必须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并适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训练的方法、目标、途径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必须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我们可借鉴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的经验进行。下面几种方式,可以试试:①师生共说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带动学生说,以调动学生说话的兴趣,同时传授一些基本的说话技巧。力求使学生想说,敢说。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也可以复述老师的话(这是起步阶段)。②观察后口述。这种方法是在学生能比较独立地进行思考的情况下使用。它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对错,皆鼓励学生多说,发展自己独立的见解。③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的互助学习,无论什么课,这种方法都很适用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许多学生不敢独自回答教师的问题,但敢于在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涉及到一个胆量及表现欲的问题。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逐步让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激发表现欲。这样既可达到锻炼他们的意志,又使他们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④先写再说法。这种方法好像和前面所述的观点相互矛盾,其实不然。这里的“写”不是让你忙着去解题,而是把解题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有点类似作文教学中的先列提纲再作文。把自己解题的思路写下来,有利于缓解学生回答问题的紧张感。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完全表达清楚。有些学生虽然明白了题意,但由于不善于口头回答或紧张等缘故,往往会口齿不清甚至保持沉默。让他们先有所准备,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且效果也会更理想。⑤独立学习后口述法(这是最高阶段的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学生极强的自学能力,涵盖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求解能力等。它要求学生完全脱离教师的扶持,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读懂题意、明确步骤,然后再用清晰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独立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说明,学生也可以再次修正或提出不同的看法,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求真的精神。
总之说话训练是一个过程,它没有固定的程序,固定的语言,也不是朝夕便能成就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就一定能收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既然说话训练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和取代的作用,我们就不要忽视它的存在,好好地利用它,相信会助你一臂之力,并给你一个意外的收获。
然而,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又有多少教师注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呢?我们往往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计算的速度,解题的准确性,画图的精确性等,却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如前所述,动口和动手不仅不矛盾,反而相互促进。理论和实践是互为一体的。如果理论不清晰,不明确,操作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根基。然而,在解题前思维是否清晰正确,我们是无法用眼睛去判断的。说话训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的标准和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先动口后动手,重视说话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教学应用题时,我们首先要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把这些关系彻底弄清才有可能正确解题。而这些关系是否已被理清,我们可以利用说话练习进行检查。如果学生能正确而有条理地把这些关系分析出来。那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了。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动笔,却不先用语言去理清思路,一则不利于发现他们的问题出处。二则不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解题方法。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解数学题时,拿起笔就动手。姑且不论学生在解数学题时,是否可以做对,但我们却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只动手不动口或少动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会不会使他们陷入到无思而行的坏行为中去?学生做题张冠李戴却又碰巧撞对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麻痹大意,毕竟这种偶然因素不是总是那么幸运。我们不妨试让学生在做题前或做题后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或步骤,从中检查学生思维真伪的目的,看看是否存在偶然因素,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和校正。实践证明,进行说话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三思而后行,这是古人告诫人们做事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今天,我们不妨把这条古训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
训练学生说话的方法很多。我们必须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并适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训练的方法、目标、途径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必须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我们可借鉴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的经验进行。下面几种方式,可以试试:①师生共说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带动学生说,以调动学生说话的兴趣,同时传授一些基本的说话技巧。力求使学生想说,敢说。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也可以复述老师的话(这是起步阶段)。②观察后口述。这种方法是在学生能比较独立地进行思考的情况下使用。它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对错,皆鼓励学生多说,发展自己独立的见解。③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的互助学习,无论什么课,这种方法都很适用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许多学生不敢独自回答教师的问题,但敢于在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涉及到一个胆量及表现欲的问题。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逐步让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激发表现欲。这样既可达到锻炼他们的意志,又使他们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④先写再说法。这种方法好像和前面所述的观点相互矛盾,其实不然。这里的“写”不是让你忙着去解题,而是把解题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有点类似作文教学中的先列提纲再作文。把自己解题的思路写下来,有利于缓解学生回答问题的紧张感。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完全表达清楚。有些学生虽然明白了题意,但由于不善于口头回答或紧张等缘故,往往会口齿不清甚至保持沉默。让他们先有所准备,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且效果也会更理想。⑤独立学习后口述法(这是最高阶段的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学生极强的自学能力,涵盖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求解能力等。它要求学生完全脱离教师的扶持,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读懂题意、明确步骤,然后再用清晰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独立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说明,学生也可以再次修正或提出不同的看法,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求真的精神。
总之说话训练是一个过程,它没有固定的程序,固定的语言,也不是朝夕便能成就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就一定能收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既然说话训练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和取代的作用,我们就不要忽视它的存在,好好地利用它,相信会助你一臂之力,并给你一个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