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也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大有益处。本文就四方面能力培养阐述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他们身上已经开始发展。不过,毕竟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成份混在一起,影响了结论的确切与完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调动学生自觉进行概括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无所顾及地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学生练习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正确进行概括的方法。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后,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概念却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去应付。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基础和关键。
历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连贯的思维。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琐、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并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历史思维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关系。如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来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来深刻阐明每一历史阶段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政策方针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这种演示的教学法要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理论熏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促进对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有助益,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赵登明,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2]郑萍,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3]任蓉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2,(12)
[4]张晓明,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2,(06)
[5]王平,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J].湖南教育,2002,(16)
[6]刘咏梅,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关键词: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他们身上已经开始发展。不过,毕竟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成份混在一起,影响了结论的确切与完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调动学生自觉进行概括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无所顾及地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学生练习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正确进行概括的方法。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后,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概念却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去应付。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基础和关键。
历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连贯的思维。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琐、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并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历史思维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关系。如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来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来深刻阐明每一历史阶段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政策方针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这种演示的教学法要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理论熏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促进对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有助益,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赵登明,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2]郑萍,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3]任蓉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2,(12)
[4]张晓明,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2,(06)
[5]王平,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J].湖南教育,2002,(16)
[6]刘咏梅,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