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斯人,吾谁与归?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bol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户式网站、个性化的博客等数字化生存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我们本以为“技止于此”了。但近年微博、微信等一浪高过一浪的变迁让我们见识了技术的“魔力”,相信不远的将来,穿戴式的通讯设备、联网式汽车等等,也将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缺乏定论,也不需要定论,因为技术还将给我们应接不睱的惊喜……只有很久以后的眼光、心智,才能给今天的我们背书或总结陈词,今天的我们只是未来眼里的材料。
  但我们仍有感慨、判断的权利,我们虽然是他者眼里的材料,我们仍能赋予自身以形式感,以生存的意义。技术文明几乎是咄咄逼人又无微不至地深入我们的生活,它今天的成就已经既是平台又是内容,既是工具又是意义,而我们要有所超越,也必须经历技术的洗礼。为其裹挟也好,乐在其中也好,都是应有之义。只是我们需要搞清楚,我们真的就这么随波逐流,或与时俱进了吗?
  问周围的朋友,是否想过技术对生存或生活的改变,大部分没有想过。少数人说,想拒绝技术文明,但根本拒绝不了;在拒绝和参与中难以找到平衡,只能跌跌撞撞地这么生活着。看专家的观点,也多语焉不详,这方面,仍只有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在观察分析上略有成果。
  微博控、微信控、手机控……已经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了病症,人们的日常生活依赖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以每天几小时来看手机并不严重,更严重的,是每天其他时间也为电子产品或数字信息消耗了。以至于专家严厉地批评这种生活方式导致了美国社会年轻一代成为“最愚蠢的一代”,美国人甚至指明“技术莽汉”创造了一个“粗鄙的僵尸的世界”:让人们时时刻刻都依赖着互联网,咖啡店、机场、公园和书店里到处都居住着“手提电脑流氓”。一个老手能霸占一大片空间。这种行为传递着这样一种极端利己的信息:“我非常非常重要,我比你要重要得多。我必须时时刻刻都在线。”
  我们中国人也日益熟悉这种“在线感”,不在线,不看看手机,我们的朋友或某个名流的信息就不能为我们及时把握。我们也完全“迷失”其中。但控诉当代技术生活的罪错可以爽快一时,我们却难以摆脱这种技术生活。对这个一体化加剧的当代文明来说,技术世界变化太快。别说我们人类,就是纸上视界、客厅视界、桌面视界,也在无可奈何地看着掌上视界、身触视界的到来。大千世界已经在“掌”握之中。古人曾说,观古今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个不可思议的梦幻今天已经成为真实不虚的事实。
  就是说,即使美国人或少数先知先觉者要控诉技术生活的罪恶,但今天的我们仍有受惠于技术文明的一面。只是我们应该认明这良性的一面,努力使恶性的一面降低到最小限度。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或说对中国史熟悉的人来说,技术文明可能推动了两三千年中国史周期性的转化。自上古时代“绝地天通”后,中国人的独立性就打了折扣,人们不能自由地跟天地自然沟通,一切都要通过巫史或官学来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成为中国生活的常态。农民要种什么,种多少,基本上要听上面的;商人能穿什么衣服,能够参与什么样的社会活动,基本都有了规定;士子或学生以什么为学问、真理、标准,基本上要看流行的、时势的、权威的……这样的现象都是中国生活中的常态,直到技术如此宜人、个性、私人化的今天,我们看到网上、手机上仍经常出现“求官方解释”、“求权威答案”、“求真实版本”一类的话语。
  我们中国人不习惯自己思考、研究、观察、判断,我们习惯了听从上面的、外界的。但技术文明及其海量信息,培训我们独立思考、命名、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它使我们回到“绝地天通”之前,它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知识的生产发明者,成为生产生活的主人。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作元命”。
  这个变化之巨可能比清末民初国人的“数千年未有之奇变”更为重大,在我们中国史上,个体第一次人人可以“作享”、独立地与天与地沟通,亲友家人都可为诗为史。今天的微博、微信世界已经多少实现了这一作享的自由。
  因此,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既要警惕美国人指明的“电脑流氓”、“手机流氓”一类的生活,也要警惕在数字化生存中仍是风来草偃的小人,仍是传统中国式的子民臣民,或者是不负责任跟风的粉丝。在今天国人纷纷入“微”之际,掌上世界将“朋友圈”、“聊天群”联系得更紧密之际,我们展望转型社会和中国生活的变化,也许能够理解马克思所说告别“人类史前史”的说法,对其所说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有更加同情之理解。用古人的话,“微”斯人,吾谁与归?用我说过的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推手,也是历史的推手,“你我的手的触屏已是意义,我们必须相爱或死去。”
其他文献
1975年,一个年轻人希望人们能重新审视现代社会推崇的“享乐花哨的生活方式”,选择与虫子共生。他曾经有一个理想,并为这个理想喊出了一句口号:“让消费者能够买到一根没有农药的萝卜!”如今,他被称为“有机农业教父”,他的公司拥有近十万名会员,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  藤田和芳在日本被称为“有机农业教父”,他在1975年创办的“守护大地协会”是日本最著名的有机农产品供销组织。如今,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
期刊
徽州是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乡。他出生于歙县黄潭源村,启蒙于休宁县万安镇,17岁之春在万安古城岩下乘船赴杭,开启平民教育的壮丽人生。行知先生的思想甘霖一直滋润着徽州故土,仿佛这片沃土中深埋的一颗古莲子,虽然已沉寂多年,但待至风调雨顺之时重见天日,便又蓬蓬勃勃生发开来。21世纪的头十年,徽州迎来平民教育的春天。  徽州平民教育实验的关键词,是一个人和两所学校。这个人是陶行知先生的徽州后辈聂圣哲,他
期刊
史识  班固曾批评《史记》,指责司马迁的思想观点和儒家圣人及儒家经书中不太一样;班固在《汉书》中完全把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则囿于所在的时代。班固也曾嘲司马迁虽博物洽闻,却不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免于宫刑,只是不料班固自己后来也深陷大狱而死。所以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叹其:双目明亮能分辨他人细细的毫毛,却看不见自己粗粗的睫毛。  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这一史书体裁,班固继踵,著有《汉书》。《汉
期刊
中国古代只有书论和书法作品,没有“书法史”。  修史是政府的行为,官方的决策。时代不同了,现在不但各个艺术门类,各个行业,连企业单位都可以“修史”。近年来随着书法的推广,出现了十数种“书法史”,有按年代成卷,也有依正楷、行书、草书、隶书分类编史,更有按书法思想、艺术、风格区分,令人眼花缭乱。  但古代一直有书论和书谱。书谱与家谱、族谱有些相似。像孙过庭的《书谱》,论述书法的流变,就有史论的性质,如
期刊
硅谷背后,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  在硅谷生机勃勃的半个世纪历程中,可以说美国政府、联邦和州政府的作用几乎等于零。在硅谷各种热闹与传奇中,政府始终是缺席的隐形人。  但是,在硅谷的崛起中,政府的作用如何评价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是二战和冷战成就了硅谷。美国政府(包括军方)是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重镇的主要资助者,也是硅谷半导体产业早期的主要大客户。在硅谷发展初期,军事订货起到关键性作用。著名军工巨头洛克希德
期刊
厚历史  普天下最幸福的女人是一位穆斯林妇女,她的名字叫蒙塔兹·马哈尔,她有一个最痴情的丈夫沙·贾汗,她还有一座世间最美丽的陵墓,叫泰姬·马哈尔(泰姬陵)。  这座最美的陵墓也代表了一个绝世情种的怀念,这几乎是只有在童话中才会出现的场面:痛苦的皇帝用天底下最美的艺术来悼念自己的妻子。但沙·贾汗的确做到了,为了建造泰姬陵,他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了许多的建筑师,他们共同把建筑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才造出了泰姬
期刊
简介  曹诚英是中国首位女遗传学家。1902年,她出生于“中国徽墨之乡”绩溪一个富裕的徽商人家,她是父亲曹看瑞(庸斋)70 岁时的“老来子”。她两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她很小即上私塾,自幼偏爱文学,尤爱诗词。曾与胡适有过短暂爱情,是胡适的三嫂(同父异母三哥之妻)的同父异母妹妹。胡适比她大11岁,也比她早离世11年,两人都在世71年。她的二哥曹诚克曾评价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德
期刊
今天,民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飞机的飞行速度更快,班次频繁,航线众多,人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目的地。坐飞机出行变得十分普遍。但是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坐飞机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儿。  1919年8月25日,由英国伦敦到法国巴黎的民用航线通航,所用的双翼飞机只能载四名乘客。从此,民航机场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中国的第一个机场南苑机场是由清政府在1910年8月修建的。192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条民
期刊
中国人考虑问题的方式是实用大于审美。《论语》里孔子所说的话,其实都是我们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所面临的,甚至有些是关于吃喝拉撒的。但这并不是说儒学没有审美,只是它的审美往往同日常生活状态相关。  很多人认为只要把传统加以改造,就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把传统抛弃了,所以才出现诸多问题。您怎么看?  杨念群:现在提倡国学的人有一种热情,有一种浪漫的情绪,好像只要恢复了传统的东西,就解决一
期刊
◆ 时间:2013年12月14日  ◆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 人物:李肇星  “我是1959年8月30号从青岛的一个山村来到北京大学的。来到北大的第二天一早,我顾不上人生地不熟,花两毛钱坐车去了一趟天安门广场,第一次见到了天安门。1959年8月31号晚上看了一场电影《青春之歌》,然后就开始了北大的生活。”  12月14日,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携新书《说不尽的外交》做客腾讯书院,在北京大学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