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之所至 信手拈来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n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得志的姚志源在紫砂创作上很推崇前辈齐白石说过的一句话:“像我者死”。他认为即使是向前人学习也要有学习的方法,不要一味的照搬,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元素,并坚持走自己的路、创新的路,用自己的风格和语言去表达。
  准确地说,姚志源应该属于学院派。1989年高中毕业姚志源就开始学习陶艺。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姚志源在做壶的同时还开始跟随紫砂大师谭泉海大师学习书法,这为姚志源后来的陶刻和全面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1992年姚志源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这座高等学府对他制壶思维和理念是一个洗礼,他真正学会如何将古代的陶艺、现代和古代的工笔和书画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段学习也使他的紫砂创作又达到了质的飞跃。
  可能是受母亲紫砂大师汪寅仙的影响和遗传,姚志源很喜欢花货。虽然年纪尚轻,但他对艺术有着独到的认识:“我觉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我们去菜市场买菜,你会发现南瓜是美的;去街上散步,你能看到柳树是多姿的。艺术家是用善于发现美的眼光来发现。”对于花货姚志源有自己的理解:“花货不是单纯的热闹,很多地方可以用画理方面的特性去表达。”他创作的南瓜壶,壶身为刚生成的小南瓜形,瓜柄为壶盖,碧绿挺拔,充满稚气,作为瓜藤的壶把充满了内力,用力向外旋转,然后反扣住壶体,因用力过度,瓜藤自身略显扭曲,与瓜藤上部连接的茎叶,似新生命带有强劲的爆发力,从右至左忽然进发,滋长发芽,灿然开花。而与之相对应用瓜叶包卷的壶嘴,温柔地化解了这股冲力,使得自壶把开始形成的扭曲翻转的强大张力在自右向左的回环中得到充分释放,达到整体平衡。而被虫舔过的小树叶,没有来得及打开的连环缠绕的小花茎,也起到了视觉上的缓冲,使得整只壶充满灵动、张力,却又和谐统一。
  在创作形式上,姚志源对花货的擅长并没有局限和影响他对其他器形的钟情,像光货、杂项、小雕塑甚至陶艺的创作他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天才源于勤奋,年轻却已声名鹊起拥有众多紫砂发烧友的姚志源深深懂得这一点,面对现在已经拥有的一切,他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依然勤奋。灵感来源于生活,平时他都会随身带着一个速写本,灵光闪现的一瞬间立即用自己的方式去捕捉和记录下来,走在马路上,美丽风景、艺术的照片、美术馆的展品、博物馆的珍藏都可以带给他创作的灵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姚志源有越来越多的沉淀,对紫砂创作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认为紫砂创作中线条非常重要。“感觉要用线条表现出来,要精准,作品的完美全在艺术家掌握,这也得益于平时的积累。”现在的他对于自己又有了新的要求,精致自然、做出个性风格是他新一轮的挑战。性之所至,信手拈来也是他在创作中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期待着姚志源带给我们更加灵动自然的作品。
其他文献
元朝是我国北方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并对我国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这种变革一直影响到清末。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实行“银本位”,同时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虽数量不多,但种类繁杂。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法定官币,即官铸流通币,仅铸于世祖、武宗和顺帝三朝;另一类是寺庙供养
期刊
一、引言    我国的毛笔有悠久的历史。《诗经·邶风·静女》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笺云:“彤管,笔赤管也。”现存最早的有战国时代的笔(见1954年12期《文物参考资料》),还有汉代居延笔(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之“记汉居延笔”)。几千年来毛笔不断改良,促进了汉字书写的演变和书画艺术的发展。  景德镇历代青花瓷上的题记、款识都有时代特征,这与青花匠师选用的毛笔有密切关系。本文试从中国书法艺术的
期刊
铜镜作为古代人类日常生活的用器,最早要数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齐家文化的铜镜。我国汉代和唐代的铜镜,凭其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精美的艺术性,堪称我国铜镜史上两座高峰。汉代名镜迭出,丹阳铭铜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丹阳,人们很自然想到江苏丹阳,其实早在汉代,丹阳郡治设在宛陵,即现在的安徽宣城宣州。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丹阳,即秦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更名为丹阳郡,治宛陵。东汉永和四年
期刊
玉觽形构相类,两者单独出现常常难以区分的另一类玉佩件——玉冲牙,是古代与组玉佩(亦称大佩或杂配)兴衰之制相联系的一种弯角形器。一般认为“冲”意指碰撞、叩击,“牙”是指器物的形状。从现有的文献与出土实物看,玉冲牙的出现似应晚于玉觽,文献中的玉冲牙之称始现于西周时期组玉佩之制的记载中。《周礼·天官冢宰·玉府》:“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纳其间。”《大戴礼记·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
期刊
(上接第5期)  二、内地风格的明清官窑瓷器    明朝中央政府在继承了元朝在西藏的统治后,至洪武六年(1373年)已完成了对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政权设置。此后,双方往来频繁。入清以后,清王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衙门,并通过支持黄教,对达赖、班禅等宗教上层人士的册封,以及“金瓶掣签”制度的建立,使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对西藏地方的治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将官窑瓷器作为给西藏的最高赏赐之一,自
期刊
日前由宜兴政府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一股紫砂热潮也席卷了京城。在展会上我们发现一个忙前忙后,事必躬亲的身影,他就是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多少了解一点紫砂的人都知道史俊棠对紫砂行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紫砂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成为宜兴紫砂行业的领军人物。这个不做壶、不是紫砂大师,却在紫砂史上举足轻重的紫砂人对行业
期刊
编者按:  本刊今年第5期刊登陈竺勤先生《从“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谈起》一文后,很快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和收藏爱好者的来信,质疑和探讨陈竺勤先生的观点和见解。本期我们刊发了郭宽先生的文章,同时转载《中国文物报》记者王征先生关于《中国古陶瓷学会召开元青花专题研讨会》的消息。我们惊喜地发现,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官方权威机构终于发言了,这对引领元青花的研究和辨伪,指导广大元青花爱好者如何收藏元青花,维
期刊
在男性为主的紫砂界,女性作者的数量并不占优势,能达到大师级的更是少之又少。周桂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与非凡的创造力为紫砂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宜兴,乃至全国掀起了一阵“周氏旋风”。  周桂珍于1943年生于宜兴丁蜀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艺徒培训班,先后师从王寅春、顾景舟两位著名老艺人,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六七十年代是周桂珍崭露头角的时期,早在1978年,她与丈
期刊
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畅游网络成了一种时尚,网上购物也悄然成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它方便、快捷、安全,不用出门逛街,点击“立刻购买”,卖家即可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送货上门。淘宝网是众多的交易网站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网上交易平台,它拥有数以万计的网上店铺,数以千万计的商品。尤其淘宝网“古董、邮币、字画、收藏”版块部分,更是吸引着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笔者每逢节假日,都会到淘宝网“淘宝”,在此谈谈其中
期刊
紫砂始于宋,兴于明,风雨沧桑,尔来八百年。紫砂陶刻源于落款,是陶器最基本的装饰手法。当今宜兴,从事紫砂陶刻者不少,庸手居多,高手无几。陶刻之道,非是简单的持刀刻画,所谓“功夫在诗外”,表现的是艺人综合的艺术修养,字壶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匠人之作,或循规蹈矩,或嚣张跋扈,全然不顾作品的整体精神,俗不可忍。不知诗词曲赋之美,尽在言简意赅之中也。  真正让紫砂壶具有精神内涵成为文房雅玩,是清代大家陈鸿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