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家庭动力对于其心理适应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对西南大学峨眉分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和四川文理学院的4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在家庭动力和心理适应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良问题;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家庭动力各维度与心理适应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家庭动力中家庭气氛维度得分对于心理适应总分具有反向的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性具有显著的相关;大学生家庭动力对其心理适应性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家庭动力学;现状;相关性
一、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家庭动力各维度上表现基本上都只出于中等水平,家庭气氛和疾病观念两个维度上分数还高于均值水平,说明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情况都不是特别满意,这就很容易造成他们在心理健康上存在一些问题。从大学生家庭动力的人口学变量统计数据来看,性别、成长环境这几个变量上的差异尤其显著,这些显著问题集中反映在系统逻辑和疾病观念两个方面,这也反映了近年来大学生家庭动力特征的变化,以及目前大学生家庭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心理适应总分状况来看,目前大学生心理适应总分均值为61.69分,这个水平只是刚好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均分仅为23.04,属于较差水平;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和群体活动适应均分分别为20.61和6.01,刚好处于中等水平;考试焦虑情景适应均分为12.03,属于较好水平。从大学生心理适应人口学变量上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反映在成长环境、年级、家庭状况、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与他们分离这几个方面。这些数据具体的向我们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分析
从上文数据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存在极为密切、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了即使大学生目前离开家庭来到大学,在全新的环境生活中,心理适应仍然会受到家庭问题的影响,家庭状况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是十分紧密相关的。从这些相关性数据中我们可以具体得知,家庭气氛越差,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也就越差,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一个家庭气氛沉闷、敌对的家庭,会给个体带来极为不利的心理适应性;家庭成员的个性化程度越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也就越差,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相关性推测得知,个体的自我分化程度越低,对于其心理适应性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家庭成员越倾向于采用“既……又……”的方式看待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也就越好,我们可以由此推测这样的个体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就能够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去看待和解决问题;个体无法将患病及康复与个人责任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这一点在陌生情境与学习情景适应维度方面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我们同样可以由此推测目前的大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心理适应问题归咎给其他人。
三、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的回归分析
根据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总分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家庭气氛维度对于心理适应总分具有预测作用,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如果得知了大学生在家庭气氛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能够对其心理适应状况做出一定的假设性判断,从而为我们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
四、研究发现
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和四川文理学院的4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发现:
(1)在大学生家庭动力现状中,家庭气氛偏向敌对、沉闷;个性化程度中等;系统逻辑上偏向于采用“既……又……”的方式看问题。在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中,各项数据都只是中等水平,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这二者的情况,要求高校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在大学生家庭动力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中,性别变量上,系统逻辑差异显著,疾病观念差异显著;成长环境变量上,系统逻辑差异显著,疾病观念差异显著。在大学生心理适应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中,成长环境变量上,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差异显著;年级变量上,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差异显著;家庭情况变量上,群体活动适应差异显著;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长期与他们分离变量上,群体适应活动差异显著。
(3)大学生家庭动力各维度与大学生心理适应各维度及总分具有显著相关性。
(4)大学生家庭动力中家庭气氛维度对于心理适应总分具有预测作用。
(5)从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家庭动力对心理适应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1)不足: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的原因,可能在某些地方语言表达得不够准确、流畅,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和透彻,讨论不够充分。同时,由于每个人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同,也会导致在一些主观判断和分析上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大家的指正,笔者日后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对以后的研究分析更加客观、专业、透彻。
(2)展望:笔者希望本次研究的结果能够对于高校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状况和它们二者之间的的关系有所帮助,能够以此为依据,积极关注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杨建中,康传媛,赵旭东,等.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63-265.
[2]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18:25-26.
[3] 张堇.大学生心理适应指南[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3:21-22.
[4] 吴文珍.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心理医生杂志,2012,5(2):38-39.
作者简介
谭心(1995.07.03-今),女,汉族,四川崇州,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学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家庭动力学;现状;相关性
一、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家庭动力各维度上表现基本上都只出于中等水平,家庭气氛和疾病观念两个维度上分数还高于均值水平,说明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情况都不是特别满意,这就很容易造成他们在心理健康上存在一些问题。从大学生家庭动力的人口学变量统计数据来看,性别、成长环境这几个变量上的差异尤其显著,这些显著问题集中反映在系统逻辑和疾病观念两个方面,这也反映了近年来大学生家庭动力特征的变化,以及目前大学生家庭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心理适应总分状况来看,目前大学生心理适应总分均值为61.69分,这个水平只是刚好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均分仅为23.04,属于较差水平;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和群体活动适应均分分别为20.61和6.01,刚好处于中等水平;考试焦虑情景适应均分为12.03,属于较好水平。从大学生心理适应人口学变量上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反映在成长环境、年级、家庭状况、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与他们分离这几个方面。这些数据具体的向我们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分析
从上文数据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存在极为密切、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了即使大学生目前离开家庭来到大学,在全新的环境生活中,心理适应仍然会受到家庭问题的影响,家庭状况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是十分紧密相关的。从这些相关性数据中我们可以具体得知,家庭气氛越差,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也就越差,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一个家庭气氛沉闷、敌对的家庭,会给个体带来极为不利的心理适应性;家庭成员的个性化程度越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也就越差,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相关性推测得知,个体的自我分化程度越低,对于其心理适应性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家庭成员越倾向于采用“既……又……”的方式看待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也就越好,我们可以由此推测这样的个体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就能够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去看待和解决问题;个体无法将患病及康复与个人责任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这一点在陌生情境与学习情景适应维度方面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我们同样可以由此推测目前的大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心理适应问题归咎给其他人。
三、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的回归分析
根据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总分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家庭气氛维度对于心理适应总分具有预测作用,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如果得知了大学生在家庭气氛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能够对其心理适应状况做出一定的假设性判断,从而为我们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
四、研究发现
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和四川文理学院的4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发现:
(1)在大学生家庭动力现状中,家庭气氛偏向敌对、沉闷;个性化程度中等;系统逻辑上偏向于采用“既……又……”的方式看问题。在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中,各项数据都只是中等水平,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这二者的情况,要求高校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在大学生家庭动力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中,性别变量上,系统逻辑差异显著,疾病观念差异显著;成长环境变量上,系统逻辑差异显著,疾病观念差异显著。在大学生心理适应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中,成长环境变量上,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差异显著;年级变量上,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差异显著;家庭情况变量上,群体活动适应差异显著;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长期与他们分离变量上,群体适应活动差异显著。
(3)大学生家庭动力各维度与大学生心理适应各维度及总分具有显著相关性。
(4)大学生家庭动力中家庭气氛维度对于心理适应总分具有预测作用。
(5)从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家庭动力对心理适应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1)不足: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的原因,可能在某些地方语言表达得不够准确、流畅,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和透彻,讨论不够充分。同时,由于每个人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同,也会导致在一些主观判断和分析上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大家的指正,笔者日后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对以后的研究分析更加客观、专业、透彻。
(2)展望:笔者希望本次研究的结果能够对于高校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家庭动力与心理适应状况和它们二者之间的的关系有所帮助,能够以此为依据,积极关注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杨建中,康传媛,赵旭东,等.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63-265.
[2]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18:25-26.
[3] 张堇.大学生心理适应指南[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3:21-22.
[4] 吴文珍.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心理医生杂志,2012,5(2):38-39.
作者简介
谭心(1995.07.03-今),女,汉族,四川崇州,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学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