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色的鱼钩》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根据学生探究的情况进行适时点拨。
一、巧借题目,激活探究欲望
一般来讲,课文的题目既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金色的鱼钩》这个课题就是典型。在阅读训练中,为科学破题解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笔者在板书完课题后,先带着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再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①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②课题的重点词又是什么?③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呢?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一脸疑惑。笔者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大胆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前,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红军长征时的相关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再现红军过草地的情况。
二、善用提问,弥补文本空白
教師课前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能使泛读到精读的过程成为提高阅读质量的过程。
笔者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时,设置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老班长的任务是什么?”“画出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课文第六部分时,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擦干了眼泪……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让学生饱含深情地齐读。紧接着,设置问题:“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后,笔者顺势拓展延伸:“假如你去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并亲眼见到了那根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你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在指导学生学习探讨课文第三、四两部分时,则采用抓住重点语句品读和精读课文的方法,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笔者抓住两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赏析。一是课件出示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中的“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后设置问题:请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一想,这句话怎样读才更贴切?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二是课件出示第四部分第21自然段中的“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后设置问题:这个碗真有千斤重吗?“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句话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在阅读的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活动,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否则讲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教师“满堂问”,学生“不知所以”的现象。如,为了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直接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还如,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时,可以先问“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再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具体语境,并结合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态等描写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总结。
三、捕捉细节,提升感悟能力
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和捕捉文本的细节描写,借助细节描写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这篇文章中,作者多次抓住人物(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品质。笔者在指导学生品读时,着力培养学生捕捉文本细节描写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首先,课件出示课文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中的:“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再点名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同时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找出句子中描写老班长动作和心情的词语,并做上记号。然后,启发思考:“跑”“取”“弯”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老班长此时此刻怎样的心情?当老班长发现塘中有鱼,“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齐读“喜出望外”,并说说它表现了什么?在当时的情景下,如果换成你,会“喜出望外”吗?教师抓住细节描写,提升学生的感悟力,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老班长迫切想钓到鱼救治伤员的心情,为学生深刻理解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埋下了伏笔。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按照前面的方法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动作、神态的词句精读赏析,并在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本的精髓。
四、读写结合,促进言语表达
学生读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预习作业中,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有关红军过草地时的图文知识,了解时代背景,感知写作意图。学生搜集到大量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在学生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笔者设计了两个读写活动。一是让学生假定自己现在就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如何向参观的人们介绍“金色的鱼钩”呢?二是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过草地时的病号之一——文中的“我”,当“‘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时,帮“我”想出一些更好的劝说词,以说服老班长也要爱惜自己,并同意“我”同他一起去找蚯蚓、钓鱼、挖野菜。这正好与开头的“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形成了鲜明对比。此时此刻,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赫然显于眼前。
(作者单位: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小学)
责任编辑
一、巧借题目,激活探究欲望
一般来讲,课文的题目既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金色的鱼钩》这个课题就是典型。在阅读训练中,为科学破题解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笔者在板书完课题后,先带着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再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①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②课题的重点词又是什么?③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呢?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一脸疑惑。笔者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大胆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前,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红军长征时的相关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再现红军过草地的情况。
二、善用提问,弥补文本空白
教師课前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能使泛读到精读的过程成为提高阅读质量的过程。
笔者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时,设置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老班长的任务是什么?”“画出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课文第六部分时,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擦干了眼泪……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让学生饱含深情地齐读。紧接着,设置问题:“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后,笔者顺势拓展延伸:“假如你去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并亲眼见到了那根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你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在指导学生学习探讨课文第三、四两部分时,则采用抓住重点语句品读和精读课文的方法,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笔者抓住两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赏析。一是课件出示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中的“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后设置问题:请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一想,这句话怎样读才更贴切?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二是课件出示第四部分第21自然段中的“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后设置问题:这个碗真有千斤重吗?“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句话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在阅读的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活动,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否则讲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教师“满堂问”,学生“不知所以”的现象。如,为了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直接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还如,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时,可以先问“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再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具体语境,并结合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态等描写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总结。
三、捕捉细节,提升感悟能力
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和捕捉文本的细节描写,借助细节描写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这篇文章中,作者多次抓住人物(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品质。笔者在指导学生品读时,着力培养学生捕捉文本细节描写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首先,课件出示课文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中的:“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再点名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同时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找出句子中描写老班长动作和心情的词语,并做上记号。然后,启发思考:“跑”“取”“弯”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老班长此时此刻怎样的心情?当老班长发现塘中有鱼,“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齐读“喜出望外”,并说说它表现了什么?在当时的情景下,如果换成你,会“喜出望外”吗?教师抓住细节描写,提升学生的感悟力,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老班长迫切想钓到鱼救治伤员的心情,为学生深刻理解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埋下了伏笔。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按照前面的方法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动作、神态的词句精读赏析,并在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本的精髓。
四、读写结合,促进言语表达
学生读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预习作业中,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有关红军过草地时的图文知识,了解时代背景,感知写作意图。学生搜集到大量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在学生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笔者设计了两个读写活动。一是让学生假定自己现在就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如何向参观的人们介绍“金色的鱼钩”呢?二是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过草地时的病号之一——文中的“我”,当“‘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时,帮“我”想出一些更好的劝说词,以说服老班长也要爱惜自己,并同意“我”同他一起去找蚯蚓、钓鱼、挖野菜。这正好与开头的“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形成了鲜明对比。此时此刻,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赫然显于眼前。
(作者单位: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小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