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红色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把语文教学渗透至当地红色文化,运用新媒体教学技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概念、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适量学习当地红色文化,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红色文化 渗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42-01
一、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四川列宁主义街位于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1933年,红军进驻石桥,该镇革命者与中共红军一道在该镇清朝建造的牌坊上錾刻了“工农专政”“拥护共产党”等26幅石刻标语;其中新场街马郭氏牌坊上雕刻的“列宁主义街”五字尤为醒目,后来人们将这几条街统称为“列宁主义街”。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把地方红色文化引入课堂教育中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构建;同时引导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二、新媒体技术在红色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与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文章,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生精神,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笔者以《灯光》为引入,以“中国红色第一街”主要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视频与PPT等新媒体技术,呈现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内容;与以往的传统课堂相比,在课堂上结合显示,凸显主题。
(一)新媒体技术的导入运用
笔者收集有关灯光的图片及切题的背景主题音乐,制作课文《灯光》的视频影像;通过欣赏视频,创设联想情境,回忆《灯光》一文中郝副营长的梦想以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在学生脑中树立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
(二)课本知识的迁移延伸
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更要让学生的学习走出课本,走进社会,感悟生活,因此笔者把学习当地红色文化作为课堂延伸。收集整理当地红色故事——《小红军与列宁街的故事》为教本,以列宁街为背景改编的电影《红色恋曲1933》为起端,展示“中国红色第一街”旧貌与新颜,延伸课本内容,突出地方特色文化。
(三)預习与检查的环节
PPT演示材料背景资料,播放上世纪30年代军阀混战视频,了解被压迫和剥削的老百姓对自由的渴望;红军将列宁主义思想带到了石桥镇,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意识。课前笔者收集整理好资料,剪辑好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媒体展示,历史旧景重现,进一步理解小红军为什么宁愿牺牲性命,也要完成錾刻任务的坚强决心。情景体验生成学生思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注重生字基础知识的积累。笔者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为“牌坊(pái fānɡ)”的中多音字“坊”注音,并练习组词;强调难点,“錾(zàn)”字为生僻字,PPT出示与“錾”字相关的工、器具图片,形象直观“錾”字的含义。这样的方法使枯燥的生字学习变得有趣。
(四)在作业布置中的作用
巩固和应用本节课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精彩的部分。让学生写一篇解说词,让石桥镇外的人了解当地的无名小英雄和中国红色第一街。笔者用PPT屏幕显示提前预设的作业,学生一目了然。
三、在课堂中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教育机制
合作探究阶段,是本课时重难点的突破。笔者将问题设置成三个阶梯,降低问题的难度,分散重难点,让学生层层深入,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突破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灯光》还是《小红军与列宁街的故事》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差甚远,笔者在学生合作学习有难度时运用PPT播放背景,同时也播放收集整理图片制作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以情悟情,感同身受。
综述,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综合功能,有效的将地方文化与语文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带给教育教学的是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地方文化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地方文化及课本和其他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建构在校本课程基础上拓宽至地方文化研究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对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必然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孝发.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教学杂谈.2008.(5);21-22
[2]孟辉.“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02期
[3]袁婧,钟美兰.达州“中国红色第一街”与一个小红军不得不说的故事.四川在线.2016年3月2日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红色文化 渗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42-01
一、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四川列宁主义街位于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1933年,红军进驻石桥,该镇革命者与中共红军一道在该镇清朝建造的牌坊上錾刻了“工农专政”“拥护共产党”等26幅石刻标语;其中新场街马郭氏牌坊上雕刻的“列宁主义街”五字尤为醒目,后来人们将这几条街统称为“列宁主义街”。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把地方红色文化引入课堂教育中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构建;同时引导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二、新媒体技术在红色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与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文章,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生精神,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笔者以《灯光》为引入,以“中国红色第一街”主要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视频与PPT等新媒体技术,呈现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内容;与以往的传统课堂相比,在课堂上结合显示,凸显主题。
(一)新媒体技术的导入运用
笔者收集有关灯光的图片及切题的背景主题音乐,制作课文《灯光》的视频影像;通过欣赏视频,创设联想情境,回忆《灯光》一文中郝副营长的梦想以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在学生脑中树立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
(二)课本知识的迁移延伸
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更要让学生的学习走出课本,走进社会,感悟生活,因此笔者把学习当地红色文化作为课堂延伸。收集整理当地红色故事——《小红军与列宁街的故事》为教本,以列宁街为背景改编的电影《红色恋曲1933》为起端,展示“中国红色第一街”旧貌与新颜,延伸课本内容,突出地方特色文化。
(三)預习与检查的环节
PPT演示材料背景资料,播放上世纪30年代军阀混战视频,了解被压迫和剥削的老百姓对自由的渴望;红军将列宁主义思想带到了石桥镇,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意识。课前笔者收集整理好资料,剪辑好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媒体展示,历史旧景重现,进一步理解小红军为什么宁愿牺牲性命,也要完成錾刻任务的坚强决心。情景体验生成学生思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注重生字基础知识的积累。笔者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为“牌坊(pái fānɡ)”的中多音字“坊”注音,并练习组词;强调难点,“錾(zàn)”字为生僻字,PPT出示与“錾”字相关的工、器具图片,形象直观“錾”字的含义。这样的方法使枯燥的生字学习变得有趣。
(四)在作业布置中的作用
巩固和应用本节课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精彩的部分。让学生写一篇解说词,让石桥镇外的人了解当地的无名小英雄和中国红色第一街。笔者用PPT屏幕显示提前预设的作业,学生一目了然。
三、在课堂中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教育机制
合作探究阶段,是本课时重难点的突破。笔者将问题设置成三个阶梯,降低问题的难度,分散重难点,让学生层层深入,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突破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灯光》还是《小红军与列宁街的故事》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差甚远,笔者在学生合作学习有难度时运用PPT播放背景,同时也播放收集整理图片制作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以情悟情,感同身受。
综述,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综合功能,有效的将地方文化与语文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带给教育教学的是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地方文化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地方文化及课本和其他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建构在校本课程基础上拓宽至地方文化研究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对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必然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孝发.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教学杂谈.2008.(5);21-22
[2]孟辉.“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02期
[3]袁婧,钟美兰.达州“中国红色第一街”与一个小红军不得不说的故事.四川在线.2016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