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数学课之改革理解成“师生问答”对“畅所欲言”的转化,“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之肤浅形式的转化甚嚣尘上,这一时髦的趋附与泛滥折射出当今数学课堂改革的浮躁与盲目。知识有它的规律性,学生与知识之间有一微妙的切入点,教师与学生也存有长时培养起来的“心有灵犀”。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摈弃一切知识以外的干扰,让知识的元素如同一幅生动传神的山水画浮现于学生的脑海,又如一曲美妙的乐章,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中绿水泛舟。为避免课堂教学流于这种热闹的形式,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创设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景,能够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精心创设情景是提高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创造出一个生动和快乐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图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从而点燃它们探究新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例如我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我应用了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生物,给学生们一如见其物的感受。我又利用多媒体设计出多种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示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学生兴致极高,趣味极浓,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跳动学生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
2.目标性原则
如果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会使课堂教学只图表面热闹,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情境的创设在求趣味性的同时必须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切不可牵强附会。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中,学生观察了那些丰富多采的图形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在保证情景与目标统一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实践性原则。
教师应抛开形式上的花哨,只要有利于自己思想的表达,万物皆为我所用。尽管多媒体的演示缤纷多彩,多了也会生厌。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从而主动的观察分析、操作、推断、迁移、参与到数学活动全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如数学统计时,可以根据学生爱好,统计喜欢的颜色、花朵、水果和体育活动等,感悟统计的作用。
二、有效合作、探究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提高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1、充分准备,培养习惯,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中存在种种随意现象,如把前后桌凑在一起是小组,忽视不同素质学生的搭配;不考虑问题的讨论价值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时间不足;教师指导走马观花;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等。这说明教师课前的准备和指导不充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准备:一是准备小组及分工:在构建合作小组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1)首先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分工要明确,例如“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课时,在小组合作切一个正方体时,小组内先确定记录员,观察员,操作员等不同的分工。其次要注意不同素质的学生的合理搭配。二是准备问题及指导;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我是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现在我所任的班级的数学合作习惯已养成,学生们受益非浅,通过合作,确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指导方法,放手操作,提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归纳、预测、交流、反思等。在探究的過程当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问,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不断完善探究的方法,在探究中运用,在运用中探究,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有效反思、评析。
1、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反思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思什么呢?一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二反思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等。三反思学生见解。四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2、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其数学学习状况——进步、现状、发展趋势和需要得到的帮助等,以使得教师能够更科学地从事数学教学。评价绝不只是对不同的学生作横向比较,排名次。我们的评价观应当由“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化。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集体意识;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否具有合理性、灵活性、独立性。当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就是思维从直观动作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教师帮助这一分化的实现,并创造条件(比如说记录在黑板上),让他们以表象的形式再认识自己的行为,同时其他学生也能够获得直观的体验和认识。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的点滴见解,当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许多方法,我认为这几个环节是重中之重。
一、有效创设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景,能够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精心创设情景是提高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创造出一个生动和快乐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图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从而点燃它们探究新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例如我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我应用了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生物,给学生们一如见其物的感受。我又利用多媒体设计出多种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示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学生兴致极高,趣味极浓,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跳动学生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
2.目标性原则
如果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会使课堂教学只图表面热闹,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情境的创设在求趣味性的同时必须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切不可牵强附会。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中,学生观察了那些丰富多采的图形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在保证情景与目标统一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实践性原则。
教师应抛开形式上的花哨,只要有利于自己思想的表达,万物皆为我所用。尽管多媒体的演示缤纷多彩,多了也会生厌。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从而主动的观察分析、操作、推断、迁移、参与到数学活动全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如数学统计时,可以根据学生爱好,统计喜欢的颜色、花朵、水果和体育活动等,感悟统计的作用。
二、有效合作、探究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提高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1、充分准备,培养习惯,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中存在种种随意现象,如把前后桌凑在一起是小组,忽视不同素质学生的搭配;不考虑问题的讨论价值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时间不足;教师指导走马观花;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等。这说明教师课前的准备和指导不充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准备:一是准备小组及分工:在构建合作小组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1)首先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分工要明确,例如“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课时,在小组合作切一个正方体时,小组内先确定记录员,观察员,操作员等不同的分工。其次要注意不同素质的学生的合理搭配。二是准备问题及指导;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我是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现在我所任的班级的数学合作习惯已养成,学生们受益非浅,通过合作,确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指导方法,放手操作,提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归纳、预测、交流、反思等。在探究的過程当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问,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不断完善探究的方法,在探究中运用,在运用中探究,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有效反思、评析。
1、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反思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思什么呢?一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二反思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等。三反思学生见解。四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2、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其数学学习状况——进步、现状、发展趋势和需要得到的帮助等,以使得教师能够更科学地从事数学教学。评价绝不只是对不同的学生作横向比较,排名次。我们的评价观应当由“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化。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集体意识;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否具有合理性、灵活性、独立性。当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就是思维从直观动作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教师帮助这一分化的实现,并创造条件(比如说记录在黑板上),让他们以表象的形式再认识自己的行为,同时其他学生也能够获得直观的体验和认识。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的点滴见解,当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许多方法,我认为这几个环节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