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青中走出的十大中国政要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sdfdf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迎来了一群北京知青。为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远离首都和亲人,怀抱理想奔赴这个偏僻山村。他们和村民们一起住窑洞、干农活,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一干就是好几年。后来,这些青年里有人落地生根当了工人,有人几经周折回到北京打拼事业,有人成为作家记录那火红的年代……还有人历经锤炼成为国家主席———当然,在那时,他还只是青年习近平。
  7年知青,4年大学,3年秘书,3年基层干部。青年习近平的经历,是那一代青年的样本,也是难以复制的励志故事。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充满激情地讲道:“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這些话,是习近平主席对万千青年的鼓励,亦是他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最好注脚。
  现今,中国政坛有知青背景的高官数不胜数,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李源潮、赵乐际、王毅、王儒林……都曾是“知青”的一员。当我们回首习近平那一代人饱经磨砺又火红热烈的青春,就会发现,虽然时代发展使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完全不同,但每一代人从青年到成年的精神成长过程,又何其相似。
  正如习近平曾多次讲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永远要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其他文献
枪声停了下来,炊事员杨建清挑着饭,爬上了阵地。他放下担子,手里拿着一封信,大声喊:“杜兴山——杜兴山——”杨建清接连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杨建清感到心里一沉,往日里,只要他喊谁的名字,谁就会高兴地跑过来。可是,今天不仅没有人应声,而且大家都抱着枪,坐在战壕里,一动也不动……  这是发生在28年前老山前线的真实一幕。28年来,这一幕已经在杨建清的脑海里闪现了无数次。那天,杨建清下了山,手里攥着那封没
期刊
第三任政委 谢镗患  (任职时期:1952,04-1952.07)  (1916-1989)江西赣县南塘镇大都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获一级解放勋章。  谢镗忠,江西省赣县南塘镇大都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谢镗忠历任红9军团3师8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红32军教导队代政委、96师政治部宣传科
期刊
战争年代,娇小玲珑的年轻女子,背着药箱疾行于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冒着随时被子弹击中的危险,勇敢地为负伤的战友包扎止血……这样的情景,是发生在“四野”战地医生杨琳身上的真实写照。参加过辽沈战役,之后成为“四野”专门培养战地医生的学校——特种兵青干校医务大队创使人,杨琳称,虽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战友曾将她从炮灰中扒出。但与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是幸运的。  虽说是医学专科学校毕业,但1947年参军时,
期刊
1985年,因央视春晚上的一首《小草》,这个20出头的小战士影响了一代人。他是第一位演讲超过2800场次的新中国英雄、第一位军界盲人诗人、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  情到浓时:铁血男儿也有泪  1963年,史光柱出生于云南省马龙县一个农村贫困家庭。1982年参军被分配到云南边防部队某团九连,之后被提升为班长。1983年底,在一次战斗中,上级把主攻作战任务交给了史光柱所在团。战前,史光柱向连队递交了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初,新建成的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中国革命展览,原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社长康矛召和摄影记者杨玲夫妇应邀前往展会参观,当他们进入“解放战争”厅时,迎面墙上悬挂的巨幅照片就是这张《陈毅、粟裕视察炮阵地》。  似曾相识的照片立即引起了杨玲的注意,杨玲凝神细看,轻声问康矛召:“这张底片不是在咱们家里吗?”杨玲很纳闷,底片在家保存着,军博是怎么放大的呢?  很快,她想了起来,1947年3月,
期刊
百团大战开始后,陈赓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屡立战功。1940年攻打榆社城,陈赓又担负起主攻任务。榆社是日军自正太路经平辽公路、辽榆大道向白晋公路各据点转运粮草弹药的主要枢纽之一。日军为了牢牢掌握这条公路的主动权,在榆社周围修筑了以东门外榆社中学为核心据点的堡垒群,并将周围修成绝壁,设置数道铁丝网,火力配置十分严密。  根据事前侦察的情况,陈赓与参谋长周希汉决定趁夜近敌作战。夜里,攻击部队按部署朝榆社
期刊
1967年,时任广州军区作战部作战科长的张万年突然从同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他的妻子只知道他去执行绝密任务了,但并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这一年的神秘时光,他是在越南度过的……  在异国越南的特殊使命  张万年,1928年出生,1944年8月入伍,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12月,张万年调任广州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负责作战、国防工程、海边防、抗美援越出国部队等工作。1967年,张万年任广州
期刊
假和平中正弄假成真真胆色润之深入虎穴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当天,蒋介石给身在延安的毛泽东发来一封电报,邀请他来重庆“共商大计”。  蒋介石选择这个时候邀请毛泽东赴渝谈判,大有深意。  德国投降后,美苏为争夺欧洲已成剑拔弩张之势。为了集中力量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美苏双方都希望能在亚洲保持某种平衡。看似对立的两大集团都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
期刊
肯定环境立法的必要性:建设美丽中国  知青出身,留学朝鲜。曾任吉浙粤三省书记。2012年临危受命,主政重庆。他是利比亚撤侨“国家行动”总指挥,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外交为民”的崇高理念。他的名言为“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  2013年3月14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00多天后,66岁的张德江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执掌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履行13亿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  在更加注重依法
期刊
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李源潮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较早地在江苏将其化为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四优先”政策。  “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要敬畏历史、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此前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李源潮铁腕治吏,引发民众的强烈关注。  李源潮多次对选人、用人、治吏等做出的经典论述,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称其“够狠、够劲道”。2010年,针对干部管理问题,李源潮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