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化科技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人才培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合理融入工匠精神,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的社会转型,还可以促进整体高职教育向着创新方向不断发展。因此,文章首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加以明确;在此基础上,提出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以求能够在根本上提升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促使新时代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效率不断提升。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有效路径
引言:
在当前的世界中,各个制造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国家,都逐步重视起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的阶段,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转变。而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就应当加大工匠精神的普及力度,尤其是高职院校当中,更要积极将工匠精神合理融入到日常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中,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专业能力过硬,并且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敬业
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始终对从事职业抱有着一颗敬畏之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例如日本的大部分手工作坊,尽管其店面并不大,但却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人的传承,敬业精神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已经更好地传承下来,使其一直坚守着对用户的承诺,严格把控好各个服务环节;再者,德国的伍尔特集团,自始至终坚持对螺丝的生产,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正是这种将职业作为第一目标的心态,才能够将企业锻造成“金字招牌”。由此可见,敬业是工匠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
(二)奉献
奉献主要是对自身从事的职业,持有一种牺牲精神以及担当精神,能够在抵御外界因素诱惑的同时,耐得住寂寞,并将职业作为自身的事业,使得自身能够在相应的领域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还应当将自身所制作出的产品当做自己的荣耀,一旦因自身的操作失误导致最后的产品出现不足之处,就要看作耻辱,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工匠精神中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工作积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气质。
二、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
1.明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合理融入工匠精神,就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具有着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引导学生能够将人格培养以及个性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在明确自身需要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上融入工匠精神,还应当在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方面融入工匠精神,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效结合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以及高职院校的教育精神,使得职业要求能够进一步融入到高职的专业教育以及就业教育之中,有效培养出勇于担当、具有职业理想并且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
2.明确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方面所制定出的标准规定,其也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包括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这三个主要方面。在傳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之中,主要是按照先知识、再能力、后素质的顺序加以设计。而在融入工匠精神后,就要将素质作为这三个要素中最关键的部位,并在素质中有效体现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另外,在素质要求中,还能够更好地突出工匠精神对职业梦想、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操守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确定好相应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
(二)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借鉴了国外所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有效结合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了独特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尽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我国对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支持度不足等,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已经相继推出了多条促进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但却在实施落实阶段出现了不足,例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热,企业冷等,甚至一些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因此,针对高职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出现的问题,就应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优化产教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的模式[2]。
1.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有由企业以及学校双方共同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够在满足企业人才规格的同时,兼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另外,在学校、教师、企业以及师傅的多方监督下,还应当充分融合职业岗位的主要特点,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能够更好的融结合工匠性人才的核心内容,并遵循职业的成长规律来制定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深入落实工匠精神。
2.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想要更好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就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创造起项目训练以及设备操作的实训基地,还要加大企业中的实习力度,使得校内以及校外能够一起协同育人,让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更加直接的感受,为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的人才培养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因此,必须要在人才培养中重视起工匠精神的作用,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强坏工匠精神,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效率能够稳步提升,为社会输送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海英.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0(02):122-127.
[2]刘洪玲.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9,32(01):79-81.
作者简介:
范芬雄(1981年9月——),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教务处处长,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有效路径
引言:
在当前的世界中,各个制造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国家,都逐步重视起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的阶段,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转变。而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就应当加大工匠精神的普及力度,尤其是高职院校当中,更要积极将工匠精神合理融入到日常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中,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专业能力过硬,并且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敬业
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始终对从事职业抱有着一颗敬畏之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例如日本的大部分手工作坊,尽管其店面并不大,但却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人的传承,敬业精神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已经更好地传承下来,使其一直坚守着对用户的承诺,严格把控好各个服务环节;再者,德国的伍尔特集团,自始至终坚持对螺丝的生产,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正是这种将职业作为第一目标的心态,才能够将企业锻造成“金字招牌”。由此可见,敬业是工匠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
(二)奉献
奉献主要是对自身从事的职业,持有一种牺牲精神以及担当精神,能够在抵御外界因素诱惑的同时,耐得住寂寞,并将职业作为自身的事业,使得自身能够在相应的领域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还应当将自身所制作出的产品当做自己的荣耀,一旦因自身的操作失误导致最后的产品出现不足之处,就要看作耻辱,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工匠精神中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工作积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气质。
二、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
1.明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合理融入工匠精神,就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具有着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引导学生能够将人格培养以及个性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在明确自身需要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上融入工匠精神,还应当在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方面融入工匠精神,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效结合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以及高职院校的教育精神,使得职业要求能够进一步融入到高职的专业教育以及就业教育之中,有效培养出勇于担当、具有职业理想并且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
2.明确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方面所制定出的标准规定,其也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包括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这三个主要方面。在傳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之中,主要是按照先知识、再能力、后素质的顺序加以设计。而在融入工匠精神后,就要将素质作为这三个要素中最关键的部位,并在素质中有效体现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另外,在素质要求中,还能够更好地突出工匠精神对职业梦想、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操守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确定好相应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
(二)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借鉴了国外所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有效结合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了独特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尽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我国对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支持度不足等,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已经相继推出了多条促进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但却在实施落实阶段出现了不足,例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热,企业冷等,甚至一些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因此,针对高职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出现的问题,就应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优化产教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的模式[2]。
1.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有由企业以及学校双方共同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够在满足企业人才规格的同时,兼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另外,在学校、教师、企业以及师傅的多方监督下,还应当充分融合职业岗位的主要特点,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能够更好的融结合工匠性人才的核心内容,并遵循职业的成长规律来制定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深入落实工匠精神。
2.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想要更好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就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创造起项目训练以及设备操作的实训基地,还要加大企业中的实习力度,使得校内以及校外能够一起协同育人,让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更加直接的感受,为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的人才培养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因此,必须要在人才培养中重视起工匠精神的作用,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强坏工匠精神,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效率能够稳步提升,为社会输送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海英.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0(02):122-127.
[2]刘洪玲.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9,32(01):79-81.
作者简介:
范芬雄(1981年9月——),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教务处处长,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