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修订的2017版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正式把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其课程标准的主旨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如今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运用哲学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的重要,文章对哲学思想中的几个方面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运及其渗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核心素养;哲学思想;中学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195-03
核心素养是当前全球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的焦点,而核心素养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界的焦点话题。在修订的2017版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正式把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其课程标准的主旨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高考制度的改革、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化学是一门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日益重要的作用的基础学科,而中学化学课程则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他们必备的科学素养,更是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基础。哲学是世界观,是一门关于自然、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门科学,也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的指导思想,对任何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自然学科,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哲学思想,并且其研究也需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因此,在如今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运用哲学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的重要,他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更轻松地学习化学,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信念,培养大胆设想、大胆创新的精神,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考途径和方向以及方法,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凝练,是三维目标的升华,是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直接回答,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及素养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习者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则要求高中学生能知道物质是不停运动和变化的,而变化有条件,有限度,有快慢的,是可以调控的,并且要形成能量守恒和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的观念。能从变化与平衡的角度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的认识方式,要求学生要有证据意识,能根据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找到物质结构及其变化的事实和证据,并根据证据做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概括,找到证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其进行证实或者证伪。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及构成要素等相关信息建立认知模型,运用模型思想,根据模型解释相关的化学变化、性质及其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要求学生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根据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和推理,设计或优化实验方案,运用实验,查找资料,调查等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要求学习者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和真理、探索未知的意识,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具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积极参与与社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哲学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即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支撑,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哲学思想运用也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运用或者渗透一种哲学思想就只能培养一方面的核心素养,也并不是某一方面的核心素养只需渗透一种哲学思想或方法就能达到,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一种哲学思想的运用可能能促使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形成,而某一方面的素养的培养也可能需要多种哲学思想的渗透和运用。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
作为唯物百年辩证法根本规律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出任何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具有矛盾性,而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是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运用事物对立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化学这门学科中,对立统一规律的事物随处可见,例如,电解池和原电池、陽极和阴极、水解和电离、正反应和逆反应、消去和加成等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意识到,矛盾双方既是相互矛盾,又是互相依存的。比如在讲到有机化合物醇可以经过催化氧化变为醛或者酸时,很多学生只知道发生了氧化反应,而忽略了氧化的同时也伴随着还原反应的发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可能只注意到矛盾的对立面,而忽视其统一性。因此,在涉及到对立统一性的教学时,要让学习者充分地认识到,在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还可以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讲解消去反应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加成反应,不饱和键可以通过加成反应得到饱和的有机物,那么饱和的有机物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化学方法得到不饱和的有机物,从而便可引出消去反应并对其进行学习。
看事物一分为二也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范畴。韩非曾提出“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张弛”,“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也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学会用百年辩证的观点来对待问题。当学习除杂的基本方法时,可以向学生渗透这种辨证的思想,如大浪淘金中,砂石属于杂质,需要除去,但砂石一定是无用的吗?坑定不是,砂石是建筑的基本材料,所以杂质不一定都是无用的,所谓的杂质也是相对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物”,不仅要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还要注意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环境保护。再比如,化学农药在给我们的粮食带来增产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明白,许多事物有利也有弊,我要懂得趋利避害,使事物尽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懂得多方位思考问题。这也是化学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因此,在中学化学中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有助于学习者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思维视角来学习化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更能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在未来的人生中,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能够从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客观地对待和评价事物,能较全面地观察事物,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懂得取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态度。
(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世界上的物质是普遍联系的,通过这些联系相互影响而变化发展的。就拿哲学思想来说,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的唯物主义辨证思想,而是通过一代代哲学家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发展到现在的,而这期间的发展,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和化学的发展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这样的普遍联系的例子,在化学中更是不胜枚举,如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而根据物质的性质我们才知道这种物质的保存方法、制取以及它的用途。在钠及其钠的化合物的学习中可知,由于那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所以化学性质非常的活泼,容易和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反应,所以需要将其保存在煤油之中。而对过氧化钠来说,由于其与水发生反应能产生氧气,所以可以用作制氧剂。在有机化学中,这种普遍联系更是随处可见,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抓住有机化学的两条主线索——明线索官能团和暗线索反应类型来进行教学。只要有相同的官能团的物质都会有相似的性质,发生同类反应的物质间必然存在某种相同或者相似的联系。例如,烷烃特征反应时取代反应,而烯烃或炔烃都能发生加成反应,有羟基和羧基存在的物质能够发生酯化反应,甲酸中即有醛基又有羧基,所以甲酸既具有醛的性质,也具有羧酸的性质等。在此处的教学还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反应,酒中含有的物质就不止醇类,可能还含有醛类、羧酸类及脂类等。再例如,由于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物质的性质也会有影响,就拿苯和甲苯和苯酚来说,甲苯和苯酚可以看做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甲基或者是一个羟基所取代了,但他们之间的性质却不相同,由于甲基对苯环的影响,苯不能被酸性的高猛酸价所氧化,而甲苯却能被氧化为甲酸。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得苯酚上的羟基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所以溶液呈弱酸性。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种化学学科素养相互呼应,相互整合,相互支撑,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思维基础和理念。学生要学会考虑事物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联系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较强自学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应用
先秦时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就曾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就是中国古代就有了对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认识。质量互变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的是事物或者现象在发展过程中质变和量变得相互转化和内在联系。在化学中,量变会引起质变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和向学生渗透这种哲学思想,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例如由于分散相粒子半径的不同,随着粒子半径的增大,分散系会由溶液变为胶体,再到浊液,其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能和稀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硝酸铁和水,而和浓硝酸则直接被其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进一步反应的发生;硫酸具有的是酸的一般通性——酸性,而浓硫酸则有吸水性、氧化性、脱水性的性质。在化学教学中,对质量互变规律进行渗透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探索,认识变化的本质,不仅能是学生掌握变化与平衡规律,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明白,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发质变,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在做一些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时,有些事物努力达到了就会成功,而有的东西则像在事物中添加食盐一样,过犹不及。所以要把握好量与度的关系,争取使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在化学学科中蕴含和能运用的哲学思想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蕴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物质的变化观蕴含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素养,哲学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是化学的实验观,它不仅蕴含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也是“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方面素养的重要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思想是我们进行化学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化学、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透過事物的表象去探知事物的本质,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演绎法和归纳法等辨证思维方法的应用则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这方面素养的重要体现。
在需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和渗透哲学思想显得非常的必要。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学习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在高考改革后,可能有部分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程之后就不再学习化学了,但在在必修阶段的学习,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应该知道的化学常识和学科观念,更要让他们习得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哲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化学的许多思维和方法同样能在其他学科中用到,因此,无论对于哪种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学会应运哲学的思想都十分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咏梅,胡进田一,李美娟,王家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用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为载体[J].教育科学研究,201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2017.
[3]王后雄.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8(01):27-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2017.
[5]沈凤琴.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J].教法学法新探,2009(02).
[6]黄胜梅,许燕红.高中化学史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2).
关键词 核心素养;哲学思想;中学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195-03
核心素养是当前全球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的焦点,而核心素养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界的焦点话题。在修订的2017版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正式把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其课程标准的主旨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高考制度的改革、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化学是一门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日益重要的作用的基础学科,而中学化学课程则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他们必备的科学素养,更是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基础。哲学是世界观,是一门关于自然、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门科学,也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的指导思想,对任何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自然学科,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哲学思想,并且其研究也需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因此,在如今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运用哲学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的重要,他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更轻松地学习化学,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信念,培养大胆设想、大胆创新的精神,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考途径和方向以及方法,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凝练,是三维目标的升华,是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直接回答,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及素养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习者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则要求高中学生能知道物质是不停运动和变化的,而变化有条件,有限度,有快慢的,是可以调控的,并且要形成能量守恒和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的观念。能从变化与平衡的角度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的认识方式,要求学生要有证据意识,能根据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找到物质结构及其变化的事实和证据,并根据证据做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概括,找到证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其进行证实或者证伪。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及构成要素等相关信息建立认知模型,运用模型思想,根据模型解释相关的化学变化、性质及其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要求学生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根据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和推理,设计或优化实验方案,运用实验,查找资料,调查等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要求学习者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和真理、探索未知的意识,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具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积极参与与社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哲学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即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支撑,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哲学思想运用也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运用或者渗透一种哲学思想就只能培养一方面的核心素养,也并不是某一方面的核心素养只需渗透一种哲学思想或方法就能达到,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一种哲学思想的运用可能能促使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形成,而某一方面的素养的培养也可能需要多种哲学思想的渗透和运用。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
作为唯物百年辩证法根本规律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出任何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具有矛盾性,而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是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运用事物对立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化学这门学科中,对立统一规律的事物随处可见,例如,电解池和原电池、陽极和阴极、水解和电离、正反应和逆反应、消去和加成等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意识到,矛盾双方既是相互矛盾,又是互相依存的。比如在讲到有机化合物醇可以经过催化氧化变为醛或者酸时,很多学生只知道发生了氧化反应,而忽略了氧化的同时也伴随着还原反应的发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可能只注意到矛盾的对立面,而忽视其统一性。因此,在涉及到对立统一性的教学时,要让学习者充分地认识到,在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还可以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讲解消去反应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加成反应,不饱和键可以通过加成反应得到饱和的有机物,那么饱和的有机物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化学方法得到不饱和的有机物,从而便可引出消去反应并对其进行学习。
看事物一分为二也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范畴。韩非曾提出“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张弛”,“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也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学会用百年辩证的观点来对待问题。当学习除杂的基本方法时,可以向学生渗透这种辨证的思想,如大浪淘金中,砂石属于杂质,需要除去,但砂石一定是无用的吗?坑定不是,砂石是建筑的基本材料,所以杂质不一定都是无用的,所谓的杂质也是相对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物”,不仅要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还要注意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环境保护。再比如,化学农药在给我们的粮食带来增产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明白,许多事物有利也有弊,我要懂得趋利避害,使事物尽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懂得多方位思考问题。这也是化学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因此,在中学化学中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有助于学习者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思维视角来学习化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更能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在未来的人生中,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能够从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客观地对待和评价事物,能较全面地观察事物,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懂得取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态度。
(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世界上的物质是普遍联系的,通过这些联系相互影响而变化发展的。就拿哲学思想来说,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的唯物主义辨证思想,而是通过一代代哲学家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发展到现在的,而这期间的发展,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和化学的发展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这样的普遍联系的例子,在化学中更是不胜枚举,如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而根据物质的性质我们才知道这种物质的保存方法、制取以及它的用途。在钠及其钠的化合物的学习中可知,由于那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所以化学性质非常的活泼,容易和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反应,所以需要将其保存在煤油之中。而对过氧化钠来说,由于其与水发生反应能产生氧气,所以可以用作制氧剂。在有机化学中,这种普遍联系更是随处可见,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抓住有机化学的两条主线索——明线索官能团和暗线索反应类型来进行教学。只要有相同的官能团的物质都会有相似的性质,发生同类反应的物质间必然存在某种相同或者相似的联系。例如,烷烃特征反应时取代反应,而烯烃或炔烃都能发生加成反应,有羟基和羧基存在的物质能够发生酯化反应,甲酸中即有醛基又有羧基,所以甲酸既具有醛的性质,也具有羧酸的性质等。在此处的教学还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反应,酒中含有的物质就不止醇类,可能还含有醛类、羧酸类及脂类等。再例如,由于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物质的性质也会有影响,就拿苯和甲苯和苯酚来说,甲苯和苯酚可以看做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甲基或者是一个羟基所取代了,但他们之间的性质却不相同,由于甲基对苯环的影响,苯不能被酸性的高猛酸价所氧化,而甲苯却能被氧化为甲酸。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得苯酚上的羟基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所以溶液呈弱酸性。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种化学学科素养相互呼应,相互整合,相互支撑,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思维基础和理念。学生要学会考虑事物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联系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较强自学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应用
先秦时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就曾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就是中国古代就有了对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认识。质量互变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的是事物或者现象在发展过程中质变和量变得相互转化和内在联系。在化学中,量变会引起质变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和向学生渗透这种哲学思想,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例如由于分散相粒子半径的不同,随着粒子半径的增大,分散系会由溶液变为胶体,再到浊液,其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能和稀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硝酸铁和水,而和浓硝酸则直接被其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进一步反应的发生;硫酸具有的是酸的一般通性——酸性,而浓硫酸则有吸水性、氧化性、脱水性的性质。在化学教学中,对质量互变规律进行渗透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探索,认识变化的本质,不仅能是学生掌握变化与平衡规律,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明白,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发质变,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在做一些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时,有些事物努力达到了就会成功,而有的东西则像在事物中添加食盐一样,过犹不及。所以要把握好量与度的关系,争取使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在化学学科中蕴含和能运用的哲学思想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蕴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物质的变化观蕴含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素养,哲学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是化学的实验观,它不仅蕴含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也是“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方面素养的重要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思想是我们进行化学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化学、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透過事物的表象去探知事物的本质,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演绎法和归纳法等辨证思维方法的应用则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这方面素养的重要体现。
在需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和渗透哲学思想显得非常的必要。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学习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在高考改革后,可能有部分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程之后就不再学习化学了,但在在必修阶段的学习,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应该知道的化学常识和学科观念,更要让他们习得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哲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化学的许多思维和方法同样能在其他学科中用到,因此,无论对于哪种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学会应运哲学的思想都十分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咏梅,胡进田一,李美娟,王家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用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为载体[J].教育科学研究,201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2017.
[3]王后雄.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8(01):27-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2017.
[5]沈凤琴.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J].教法学法新探,2009(02).
[6]黄胜梅,许燕红.高中化学史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