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指出:在有效的教学中,需要用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出重要的数学概念,并巧妙地吸引学生来思考这些问题. 问题选得恰当,如同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颗小石子,能激起学生的朵朵思维浪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喜欢数学,数学课堂期待的思维的内在冲击力也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只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重视数学的形式化的结果,对数学发现过程的展示和直观性数学背景注意较少. 于是,在学生的眼里,数学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和结论的堆积,充满灵感和生机勃勃的数学丧失了它的本来面目. 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需要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一、有价值的问题要符合思维规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教学目标是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并且不能对其作简单化处理. 而认知理论认为,新知识被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扩大了它的内容,这一过程称为同化. 当新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知识与之联系,就要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做顺应. 初中学生开始学习代数,基本上是通过顺应来学习的. 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建构,去应用. 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交流.
二、有价值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这里指的是过深的问题不恰当,学生不熟悉的问题不恰当. 初中生的知识面不广,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且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模仿和反复训练、机械记忆完成,对初中的学习要求还不适应. 因此,教学中不宜提出过深的问题. 例如:几何课本中勾股定理的证明通过拼图来完成. 但将几块板子交给学生,没有几个人能将所需图形拼出来. 因为学生并不知道思路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证?其实在学习了相似形后,用射影定理证明勾股定理是轻松自然,水到渠成的.
三、有价值的问题要没有歧义
数学课堂通常有明确的思路和步骤,提问时,应紧扣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明确地发问. 教学中最不恰当的问题是:“对不对?”“是不是?”,成了口头禅更是教师的大忌. 回答这样的问题,初一学生一般会吵吵嚷嚷,两方互不相让,还要老师费神维持纪律. 但“这道题怎么解?”“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这类问题指向性不强,可改为:“根据已知条件,观察一下已知数的特点,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解法?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最合理?”又如,“什么是两角的和、差?什么是一个角的两倍?什么是一个角的二分之一?”这也是一个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作业有三种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从图形叠合的角度说明;第二种,用“两个角的度数的和,叫做两个角的和. ”从度量的角度说明;第三种:∠1 + ∠2叫做两个角的和,从符号使用的角度说明.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给学生明确的问题呢?
四、有价值的问题要不失时机
美国林格伦著的《课堂教育学》中有一个典型的事例:老师要求学生布雷德阅读一篇文章,并指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布雷德说:“文章中没有说”. 另一个女孩玛丽安娜要求告诉他答案,老师说只可以提示. 于是玛丽安娜说:“你可以找到线索”. 布雷德不明白,玛丽安娜又说:“比如,一年中什么季节会发生什么?”布雷德还是有困难. 玛丽安娜又说:“比如,冬天会出现什么?”布雷德说:“会有雪和雪橇,但这里并没有写雪啊,我想我明白了,叶子从树上长出来,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这是春天!”这是一个逐步引导的例子.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要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和时间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加以引导.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对于圆心的确立,学生可能开始会很茫然,那么我们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 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 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有“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的定理,“弦的垂直平分线通过圆心”的性质,等等.
五、有价值的问题要风趣幽默
风趣幽默的教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而风趣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他给枯燥的课堂气氛带来了一些轻松. 在科学史上、数学史上既有教育意义又轻松幽默故事、言论比比皆是. 例如:中国的“白马非马”、“勾三股四弦五黄方二”;国外的芝洛三辩、高斯的故事、理发师悖论、非欧几何的发现,等等,这些材料在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好奇心时作用很大.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 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课堂问题设计作为一种技能,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的谈话,检查学习,运用知识,促进思维. 只有运用得恰当和合理,充分展现数学问题的价值,学生才会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有所收获.
直接出自于现实生活,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教学的目的. 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尤其是那些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数学问题,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有价值的问题要符合思维规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教学目标是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并且不能对其作简单化处理. 而认知理论认为,新知识被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扩大了它的内容,这一过程称为同化. 当新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知识与之联系,就要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做顺应. 初中学生开始学习代数,基本上是通过顺应来学习的. 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建构,去应用. 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交流.
二、有价值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这里指的是过深的问题不恰当,学生不熟悉的问题不恰当. 初中生的知识面不广,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且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模仿和反复训练、机械记忆完成,对初中的学习要求还不适应. 因此,教学中不宜提出过深的问题. 例如:几何课本中勾股定理的证明通过拼图来完成. 但将几块板子交给学生,没有几个人能将所需图形拼出来. 因为学生并不知道思路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证?其实在学习了相似形后,用射影定理证明勾股定理是轻松自然,水到渠成的.
三、有价值的问题要没有歧义
数学课堂通常有明确的思路和步骤,提问时,应紧扣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明确地发问. 教学中最不恰当的问题是:“对不对?”“是不是?”,成了口头禅更是教师的大忌. 回答这样的问题,初一学生一般会吵吵嚷嚷,两方互不相让,还要老师费神维持纪律. 但“这道题怎么解?”“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这类问题指向性不强,可改为:“根据已知条件,观察一下已知数的特点,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解法?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最合理?”又如,“什么是两角的和、差?什么是一个角的两倍?什么是一个角的二分之一?”这也是一个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作业有三种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从图形叠合的角度说明;第二种,用“两个角的度数的和,叫做两个角的和. ”从度量的角度说明;第三种:∠1 + ∠2叫做两个角的和,从符号使用的角度说明.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给学生明确的问题呢?
四、有价值的问题要不失时机
美国林格伦著的《课堂教育学》中有一个典型的事例:老师要求学生布雷德阅读一篇文章,并指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布雷德说:“文章中没有说”. 另一个女孩玛丽安娜要求告诉他答案,老师说只可以提示. 于是玛丽安娜说:“你可以找到线索”. 布雷德不明白,玛丽安娜又说:“比如,一年中什么季节会发生什么?”布雷德还是有困难. 玛丽安娜又说:“比如,冬天会出现什么?”布雷德说:“会有雪和雪橇,但这里并没有写雪啊,我想我明白了,叶子从树上长出来,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这是春天!”这是一个逐步引导的例子.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要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和时间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加以引导.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对于圆心的确立,学生可能开始会很茫然,那么我们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 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 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有“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的定理,“弦的垂直平分线通过圆心”的性质,等等.
五、有价值的问题要风趣幽默
风趣幽默的教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而风趣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他给枯燥的课堂气氛带来了一些轻松. 在科学史上、数学史上既有教育意义又轻松幽默故事、言论比比皆是. 例如:中国的“白马非马”、“勾三股四弦五黄方二”;国外的芝洛三辩、高斯的故事、理发师悖论、非欧几何的发现,等等,这些材料在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好奇心时作用很大.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 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课堂问题设计作为一种技能,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的谈话,检查学习,运用知识,促进思维. 只有运用得恰当和合理,充分展现数学问题的价值,学生才会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有所收获.
直接出自于现实生活,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教学的目的. 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尤其是那些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数学问题,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