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致力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也成为数学教学的永恒主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组织教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以疑情境,以疑激思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的关系十分密切。学生探求知识的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结合新知识的生长点,巧妙设疑,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这样设计,有一次活动课,参加同学男生20人,女生10人,老师把12个篮球平均分给男女两组,这样合理吗?该怎样分配合理呢?学生知道应用旧知“平均分”不合理,就急切地想寻求一种新的合理的分配方法,强烈的需求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之不知不觉地进入探求知识的活动中来。
二、适时点拨,定向诱思
虽然小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积极踊跃,但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思维方向往往是单一的。当思维受阻时不知如何是好。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不会思考到主动思考,从思路受阻到另辟蹊径,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点燃思维火花,不断深化思维空间,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先让学生将3/8、3/25、3/20、3/14、3/8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学生都能较顺利地将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教师设问:“为什么有的分数能成为有限小数,而有些却不能?”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发现分子都相同,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母有关。有何关系呢?学生无法得知。在这时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先让学生将这些分数按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分成两类,比较它们的分母有什么不同?经过启示,学生把各分母分解质因数。学生终于能够发现并初步进行抽象概括: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2和5这两个质因数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否则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乘胜追击,又出示3/15和5/15,这一组分数让学生先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再化成小数。学生再次受到障碍,为什么分母同是15,3/15能化成小数而11/15却不能?教师顺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很容易得出两个分数的区别,即3/15不是最简分数,看来,要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它们的分母的关系,是要基于它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为前提的。这样,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向,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操作,以动启思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以动手开始的,切断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恰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有效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和2厘米。这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学生读题后,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卡片,把表示水量的蓝色纸条摆在4个杯子上,使4个杯子里水高度相同。操作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求平均数可通过移多补少或先把四杯水倒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为讲解例题奠定基础。又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画线段图,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升化,对发展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注重表达,以说促思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较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活动对语言的依赖性很强。教学实验证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就可有力地促进思维的发展,据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语言训练,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最终达到能力和智力的双重发展。
例如在概念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通过大量的观察,可以概括出:“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教师可出示平行四形,告诉学生如果按他们的定义这也是梯形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应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梯形的定义。可见,语言表达是否严密,反映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又如在公式法则、性质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说算理,在应用题教学中,训练学生该思路。且在在说的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有顺序地、合乎罗辑地思考,叙述自己想的过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评价别人的口述过程是否正確、合理,数学语言是否规范,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更要鼓励学生简缩思维,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说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的思考过程,以真正体现思维成为思维能力。
福建省屏南县实验小学 福建宁德 352300
关键词:小学数学;组织教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以疑情境,以疑激思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的关系十分密切。学生探求知识的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结合新知识的生长点,巧妙设疑,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这样设计,有一次活动课,参加同学男生20人,女生10人,老师把12个篮球平均分给男女两组,这样合理吗?该怎样分配合理呢?学生知道应用旧知“平均分”不合理,就急切地想寻求一种新的合理的分配方法,强烈的需求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之不知不觉地进入探求知识的活动中来。
二、适时点拨,定向诱思
虽然小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积极踊跃,但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思维方向往往是单一的。当思维受阻时不知如何是好。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不会思考到主动思考,从思路受阻到另辟蹊径,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点燃思维火花,不断深化思维空间,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先让学生将3/8、3/25、3/20、3/14、3/8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学生都能较顺利地将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教师设问:“为什么有的分数能成为有限小数,而有些却不能?”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发现分子都相同,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母有关。有何关系呢?学生无法得知。在这时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先让学生将这些分数按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分成两类,比较它们的分母有什么不同?经过启示,学生把各分母分解质因数。学生终于能够发现并初步进行抽象概括: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2和5这两个质因数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否则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乘胜追击,又出示3/15和5/15,这一组分数让学生先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再化成小数。学生再次受到障碍,为什么分母同是15,3/15能化成小数而11/15却不能?教师顺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很容易得出两个分数的区别,即3/15不是最简分数,看来,要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它们的分母的关系,是要基于它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为前提的。这样,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向,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操作,以动启思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以动手开始的,切断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恰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有效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和2厘米。这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学生读题后,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卡片,把表示水量的蓝色纸条摆在4个杯子上,使4个杯子里水高度相同。操作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求平均数可通过移多补少或先把四杯水倒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为讲解例题奠定基础。又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画线段图,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升化,对发展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注重表达,以说促思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较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活动对语言的依赖性很强。教学实验证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就可有力地促进思维的发展,据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语言训练,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最终达到能力和智力的双重发展。
例如在概念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通过大量的观察,可以概括出:“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教师可出示平行四形,告诉学生如果按他们的定义这也是梯形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应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梯形的定义。可见,语言表达是否严密,反映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又如在公式法则、性质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说算理,在应用题教学中,训练学生该思路。且在在说的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有顺序地、合乎罗辑地思考,叙述自己想的过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评价别人的口述过程是否正確、合理,数学语言是否规范,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更要鼓励学生简缩思维,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说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的思考过程,以真正体现思维成为思维能力。
福建省屏南县实验小学 福建宁德 35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