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让“研学后教”数学课堂更精彩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数学课堂通过融入趣味情境、生活情境、悬疑情境、操作情境和探究情境等“情境教学”,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成就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研学后教;情境教学;数学课堂
  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改革一年多来,“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汇报展示——应用拓展”成为当今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诚然,“研学后教”的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乐于展示以及敢于质疑等能力。但笔者每每听完“研学后教”的教研汇报课后,总觉得课堂总是有所欠缺,课堂好像失去了以往的精彩。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研学后教”数学课堂如能融入“情境教学”,课堂将会更精彩、更高效。
  众所周知“新课改”实施多年来,“情境教学”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经多少名师的课堂展示也以此作为“杀手锏”。多少成功的数学课堂源自充满机智的教学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曾作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教学”与“新知识”的关系,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一、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
  例如在教“年、月、日”一课时,可通过猜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形象地揭示日历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可以抓住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童话故事的教学情境:由于2013比20.13大,所以2013经常欺负20.1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教训这个2013。于是趁着2013不在意时,“小数点”(红色的小圆点)就悄悄的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教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点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2.013)现在还能神气吗?这时教师因势利导点出课题:“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到底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知识。”
  上述教学,使原本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学生首先被情境的趣味性所吸引,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在愉悦的氛围中,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情感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名教师张齐华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曾经有这样一个经典的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预先画好一个圆)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学生:“认识,是圆形。”教师问:“同学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学生:“ 硬币、光盘、圆桌、车轮……”老师:“圆无处不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圆。”接着,张老师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天地,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一块小石子扔进平静的水面,美丽的湖面泛起阵阵波纹;十五的月亮;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以及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呼,他们为生活中有这么美丽的圆而感叹,因而产生了认识圆的迫切愿望。张老师的课精彩在于巧妙地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不是单调枯燥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很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学校要建一个游泳池,它的长是25米,宽是20米,高是2.4米。
  (1)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挖完这个游泳池需要挖土多少方?
  (3)现在要给泳池的四周和池底贴瓷砖,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平方米瓷砖?
  (4)小周准备游泳,他先做准备运动,他沿游泳池跑了3周,他至少跑了多少米?
  (5)现在池内的水离游泳池上口是0.3米,池内存水多少立方米?
  上述的生活情境创设,既密切联系了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又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三、悬疑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通过巧妙设疑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新问题的思考,让学生由疑生趣、由疑诱思,产生认知冲突,以致“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其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平年、闰年知识”时,播放片段:边境检查站扣押了一个人,原因是这个人在出示他的身份证给警察叔叔检查时,他的身份证显示的出生年份是1990年2月29日。警察叔叔马上把此人扣留,不让他出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老师故作惊奇地说:“有3个三角形朋友不知什么原因争吵起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接着老师利用课件为学生呈现这样的教学情境: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锐角三角形很委屈地说:“是这样吗?”故事中到底谁说得对呢?这样,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上述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巧妙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之中。
  四、操作情境,强化学生学习热情
  动手操作,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而且,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把动作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内化知识、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操作活动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分别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宽与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计算等,这一系列的知识,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操作活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
  又如,在教《面积》一课后,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36厘米,宽都是18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又是多少?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是多少?”让学生通过对图形进行摆弄、思考和讨论,弄清楚“两个图形周长不一样,面积却一样”的道理。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
  五、探究情境,满足学生求知需要
  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究者或研究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有探究价值的教学情境,运用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例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黄老师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问:“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学生:“把铁丝剪断后拉直,用直尺测量出它的周长。”黄老师又出示一张CD唱片,问:“那么,要求这张唱片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那该怎么办呢?”学生:“在唱片的边沿做上记号,然后将唱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唱片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黄老师继续问:“用一根细绳子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动,小球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这时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没有好的方法。黄老师:“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又如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统计》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新课开始,吴老师课件演示经过学校门前的各种车辆之后,让学生说出各种车辆的辆数。学生纷纷表示:“车开得太快,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来不及数清楚……”吴老师就顺势说:“看来光凭眼睛看是数不清的,那怎么办呢?”一个学生马上想到了:“老师,我们可以小组分工合作在本子上记下来。”教师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准备怎样分工合作、怎样记录。各小组进行分工后,教师再重新出示车辆经过的课件,这次各小组成员配合非常默契。在展示小组记录情况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记录数据的方法。各小组汇报后,吴老师再让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记法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发现简单易看的记法。最后吴老师再出示课件,让学生选择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记一次。
  这样,通过创设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研学后教”的数学课堂也需要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使学生由情入境,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成就高效且实效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2]刘品一.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0).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反思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认识对象,对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大有裨益。目前的教学反思撰写在思想上和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重视教学反思的写作意义、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提高专业素养。  【关键词】教学;反思;专业素养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以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
【摘 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
【摘 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对教学质量影响巨大。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小学心理学原理通过巧设情境教学,打破常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主动学习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人在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是情绪低落时的两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的不同特点,如果能为学生
【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更具有生命活力。不少数学教师为了能更顺利地完成教学,往往会采取回避或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预设轨道的方式,从而抑制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提出如下教学思考:精心预设铺垫生成、和谐课堂促进生成、教学机智把握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机智  叶澜老师曾经说过:“
【摘 要】“研学后教”教学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从我校采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我校的科学老师一直“让教于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就“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简单梳理和原因总结,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使“研学后教”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更有效地实施。 
摘要:针对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取得的成果,以及现阶段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需求,从阳光工程的内涵分析入手,阐述了高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真情服务的招生理念,贯彻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体现人文关怀的情境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贯彻执行。  关键词:高校招生; 阳光工程; 人文关怀; 内涵  中图分类号: G473
【摘 要】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以科学课程为基础,教学中教师的探究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探究活动;创新能力;科学素质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它的“难”除了在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外,还在于没有稳定的专任教师。指导老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更是阻碍学科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综合实践;科组建设;组织形态;教研形态;文化形态  科组是学校最基本的教研组织,是学校教育思想下行最底层更是最有效的执行组织,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平台。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新增设的一
天气转凉,孩子们都穿上了厚厚的冬衣,但是幼儿园里的大树如何温暖过冬呢?原来大树也怕冷,也可以穿上冬衣御寒呢。  2018年12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大雪”节气,由幼儿教育杂志社主办,义乌市教育局和义乌市宾王幼儿园承办,义乌市实验幼儿园、义乌市国贸幼儿园、义乌市福田幼儿园参与的“为树穿新衣,时尚过暖冬”亲子活动在义乌市宾王幼儿园开展。  互动游戏,快乐开场  亲子活动在游戏中拉开了序幕。“拍拍你的头,
【摘 要】将创新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语文教师的一个教学目标。从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意识到营造创新氛围,再到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最后多角度诱发思维以提高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论述,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个性发展;创新能力;自主;轻松;开放;质疑  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事情。新课程理念下的